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古代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中,主要有人治和天治,人治又包括法治和德治等。所谓"以人治国",就是以人为主来治理国家。在中国古代,主张"以人治国"的主要是儒家、法家等,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下面就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1.道家主张"以天治国"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天治"的是道家。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思想根源不同,在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和历史观的差异,是其"礼治"、"德治"、"人治"与"法治"治国方略之争的理论前提.剖析儒法两家不同的治国方略和法律思想,对于我们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探索,经历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以政策治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发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创造性发展的历程。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党走上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科学治国之路。  相似文献   

4.
韩非的治道思想包含了对"明主之道"的系统论述。在韩非看来,"明主之道"要求一方面掌握治国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掌握治国的制度措施。"明主之道"的治国思想原则是坚持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明主之道"的治国制度措施是熟练把握法、术、势的性质,掌握使用法、术、势的具体原则,使法制与引导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5.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同时政治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再到以商鞅和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加以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相似文献   

7.
治国理政是执政党治理国家和管理政务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能力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具体体现,中共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宣传、贯彻和落实治国理政"三新"的主阵地,以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指南,坚持"四个服务"宗旨,深刻理解治国理政"三新"内涵,科学认识治国理政当前面临的新态势,努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党中央治国理政"三新"思想化为青年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8.
船山治国思想的内容博大丰富,其治国之纲是孔孟儒家学说.高扬礼治,追求德治,注重人治,不废法治,是其治国的基本主张,其中心环节是"严以治吏,宽以养民".其社会变革的基本方略是:"当革之时,行革之事",即在社会大转折的质变时期,可以实行"汤武革命"的剧烈变革形式;但在社会和平发展的量变时期,则应采取"张弛不迫"、渐进改良的方式,使用"刚柔质文"的多种手段,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治国目的.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汉代文体研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还在于策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举贤良对策》的目的在于向统治者传达治国理念,而"大一统"的治国思想既是董仲舒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儒学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董仲舒"大一统"治国思想的提出背景、内涵及功用进行分析阐释,力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董仲舒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0.
以民为本是治国之纲,本固则国宁。神农氏炎帝提出"民为邦本",黄帝提出"爱民如子",管仲提出"以百姓为天"、"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晏婴提出"以民为本",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范仲淹提出忧国忧民,当今重提"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11.
曾作为科考制度“敲门砖”的唐传奇,是唐代小说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不能简单地将唐传奇和唐代小说等同起来。事实上,唐代小说还应包括志怪小说、轶事小说等,必须对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严格区分。唐代小说之所以能在诗坛成就已灿烂夺目的盛唐、中唐时期逐步发展、繁荣,与诗歌并称“绝代之奇”,其原因除了人们通常提及的经济、政治、科考制度及其他文学样式的推动外,还有一些被论者所忽略的因素,如文人思想开放、敢于揭露时弊,唐代小说作家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总体水平大大高于前人,诗歌表现现实生活的局限性等。从中国文学史的视角看,唐代传奇小说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宋金人著述《梦溪笔谈》、《分门古今类事》、《清异录》、《庄靖集》、《滹南集》等著作时,偶见唐五代人诗而前贤尚未及者,在逐句和《全唐诗》以及《外编》、《补编》、《续拾》等全部唐诗资料核对以后,共补辑唐五代佚诗凡19首131句,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辑佚工作。  相似文献   

13.
沈德潜在对唐诗四期作出评论的同时 ,揭示出唐诗格调流变的轨迹 ,特别对以李、杜为代表的盛唐诗给予极高的评价。“格调”论的立场使沈氏对唐诗流变的审视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同时也导致他对中晚唐诗的评价有失偏颇。作为唐诗研究的重要一家 ,他的观点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唐代以前,我国诗歌的抒情手法经历了由直诉情怀、情景拼合、情景契合到情景交融的演进过程。由于近体诗体裁的制约,唐人创造了融情入景的抒情手法,使抒情诗创作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云豁友议》作为主要记载中晚唐诗人诗歌唱和与逸闻轶事的笔记小说,受到研究唐诗者重视。其中保存了初唐诗人王梵志和其他一些中晚唐诗人的通俗诗歌,这些通俗诗中有相当多的佛教词汇和唐代口语俗语词汇,为研究唐代词汇乃至整个词汇发展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语料。《云黔友议》中的通俗诗还表明,汉语语法在唐代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16.
《金石录》和《集古录》是现存的最早的两部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其所著录的大部分唐代石刻及拓本今已不传。故此两书所录存的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唐史研究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洞房"一词出现很早,最初是指"幽深的内室"或"连接相通的房间"。唐代产生新义,不但可以指女子的闺房,还可以借指"闺情"。后由此引申为新婚卧房。此外,由于盛唐时道教、佛教盛行,洞房还曾用来指道士的观宇或僧人的山房。这两个唐代产生的新义在《汉语大词典》中均未收录。  相似文献   

18.
《毛诗正义》对汉魏晋南北朝的《诗》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详细的阐释,其对"四始"和"六义"的再阐释值得关注。虽然其阐释体现出或多或少的文学观念,但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它来引申阐发唐儒的政教《诗》学观,以求凸显政治教化的儒家思想以服务于唐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9.
<唐诗品汇>承接并改造了严羽、杨士弘之说,对唐诗"诗体"流变作了历史性的概述,确立了唐诗演变的"四唐"概念.可见,高棅在对"四唐"诗歌源流体制的分辨中包蕴着较为丰富的"诗变"观念.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牡丹亭·圆驾》写了杜丽娘、柳梦梅的团圆 ,但这是不了了之的团圆、荒诞的团圆 ,其独特结局的形成 ,与明代中期开始的审美情趣的发展有关 ,也反映了汤显祖创作思想的矛盾。本文对深入研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 ,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