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机构化的变迁,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教师发展制度的变迁与社会宏观制度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多元行动主体的形成,促使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实现了从集权管理到分权、从强制性变迁到诱致性变迁的转变.与此同时,受旧制度的自我强化和权力失衡的影响,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在变迁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现象.为此,必须推进分权,改革评价制度,树立多元的学术观,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市场化和均衡化,实现制度创新,提升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经历了从任命制到聘任制的变迁。职称制度作为高校师资管理的核心制度,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看,其结构变迁的方向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制度的影响,并与教育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博弈结果密切相关;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历史变迁产生了“制度锁定”的路径依赖,延滞了制度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打破行动集团的博弈均衡,突破历史否决点,才能实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转变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制度内涵的理解与把握,二是梳理现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层面的问题,三是认识制度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三个问题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变迁:性质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性质是一种公共合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变迁的主要特征就是以高校职能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惯例为导向,以政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强制性、渐进式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21,(2):90-98
高校教师长聘制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保障教师职业安全与学术自由的正式规则。21世纪初至今,我国高校教师长聘制历经了实践、推广、深化与调整四个发展阶段,其背后蕴藏着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以及发展逻辑。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结构性与历史性两个维度去分析我国高校教师长聘制的变迁,可以看出宏观环境、行为主体权力、路径依赖以及关键节点等要素深刻影响着制度结果。从优化宏观外部环境、追求行为主体策略一致性、发挥理念的先导作用以及把握关键节点等方面入手,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教师长聘制的良序变迁。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有三种典型模式:教师自我个体行动模式、外部制度引领模式和教师组织支持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提升高校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能力;二是优化制度设计,实现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三是建立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提高组织支持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结构与权力:检视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模式的新路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迁发展,"评"与"聘"的关系构成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评"与"聘"两者关系架构的不同形成三种典型的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基本模式:评聘合一制、评聘分立制、全员聘任制,并由此出现"评聘怪圈"。基于结构与权力的视界,本文认为"评聘怪圈"的深层根源在于评聘结构关系与权力归属的模糊,这为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走出困境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价值取向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几经变迁,其原因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相关,反映出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的不同价值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以平均分配为价值取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效率为价值取向的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应以学术创新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调整恢复、规范初建、改革探索和深化改革四个时期且具有四个主题特征,即科研考核标准走向分类多元,考核方式日趋完善,考核程序趋于规范合理,考核结果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变迁是兼具断裂均衡、关键节点、路径依赖和渐进转型四种范式特征的混合模式,由政治、经济与文化所带来的国家治理方式转型以及新公共管理理念等外部因素形塑了如上制度变迁.本研究通过对制度变迁带来的绩效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变迁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传统的工作模式被更新;提升了学术生产力,传统单位制被倒逼松动;推动了高校人事管理现代化改革,混合式绩效文化被形塑.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研制度对于高校的科研产出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科研制度也应该是随着相关主体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和要求的不同而进行调整。本文将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视角下分析高校科研制度的变迁问题。研究发现科研制度的变迁并不能完全按照最优的绩效进行设计并实施。原有的科研制度将影响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回顾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百余年历程,并分析该制度变迁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变迁为宏观制度环境所主导,并受到经济发展、利益因素、观念等相关政治变量序列以及行为与制度互动的制约、影响;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特性,也存在"历史否决点"。为此,推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进一步变迁,需进一步优化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制度,充分把握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规律,平衡行为主体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政策,可以发现其历经了起步探索、规范建设、变革调整、深化改革四个阶段。从动力机制上看,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文化观念转变以及政策与行为主体的互动是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政策变革的主要动力。从变迁路径上看,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政策呈现出从路径依赖到路径突破的特征。未来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政策需要遵循宏观制度结构调整的客观规律,把握好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和关键节点以及平衡好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3.
制度变迁作为一种制度动态过程的考察,它涉及制度变迁的动力和主体问题。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直接动力包括技术的改变和社会知识的积累;经济环境对会计制度需求的改变;其它制度安排和会计制度结构内部的变迁三个方面。而制度变迁的主体,则表现为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有意施加影响的行动主体。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体是政府。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几经变迁,其原因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相关,反映出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的不同价值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以平均分配为价值取,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效率为价值取向的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应以学术创新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概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 《平原大学学报》2008,25(3):98-100
教师专业发展是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文章从内涵出发,指出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实现的途径:树立高校教师专业化理念;完善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学位课程学习;协调教师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经历了激进式、线性制度取向向渐进式、多线性制度取向的变迁过程。为适应教师自主发展和发展方式多元化的需要,教师发展制度必须实现从线性制度向域性(线性寓于域性之中)制度的转变,寻求在建构式、境域性的制度环境中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经历了激进式、线性制度取向向渐进式、多线性制度取向的变迁过程。为适应教师自主发展和发展方式多元化的需要,教师发展制度必须实现从线性制度向域性(线性寓于域性之中)制度的转变,寻求在建构式、境域性的制度环境中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是我国职称制度系列分支之一,经历了主要的三个发展阶段。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发展到今天,其积弊日益明显,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文章以现行省属高校职称制度的几个弊端为切入点,提出了几条职称制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从价值取向看美、英、日三国高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美国、英国、日本三国高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的情况。美国、英国高校教师工资制度的特点是绩效工资;日本高校教师工资制度的特点是按照年功序列进行工资分配。通过对比三个国家高校教师工资制度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学术标准还是市场标准,是公平还是效率,是引导功利还是保持人文理性的价值思考;强调大学应该坚持学术性,追求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指出了这三个国家高校教师工资制度应该突破的难点及我国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发展范式的转向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引发了我们对新范式制度体系重建的思考:一是新范式对制度的诉求;二是制度体系从"一维"逻辑走向"多维逻辑",从"多维"逻辑走向"制衡"逻辑,制度体系建立的关注从"线性"转变为"域性",制度体系强调"人性化"以教师为本"双主体"关系的重要理念;三是教师发展制度的三个作用与组织的三维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