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根据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三峡地区先民——巴人的巴渝舞历史渊源及特点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巴渝舞”产生于巴渝地区巴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与战事之中;“巴渝舞”因发源于巴郡渝水流域而得名;“巴渝舞”是一种武舞与集体性舞蹈.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古代巴人体育与现代土家族传统体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三峡库区古代巴人体育舞蹈"巴渝舞"与现代土家族体育舞蹈"摆手舞"的特点、表现形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土家族的"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是"巴渝舞"的遗存之一.  相似文献   

3.
浅议巴蜀文化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史学观点普遍认为巴蜀应属同一文化,没有区别。事实上,巴蜀文化渊源不同,实质内涵各异。“巴有将,蜀有相”,巴人“少文学”,勇猛善战,“质直”“敦厚”,喜《巴渝舞》,唱《竹枝歌》,形成独特的“巴渝文化”,这与人才济济,文化发达的蜀地不可同日而语。经过长期相互融合,两地文化渐趋一同,仅在边远山区保留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近代,巴文化迅速崛起,大有超过蜀文化的趋势。历史上两地文化的差异,应是今日设置重庆直辖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武术产生的原因对武当山武术活动的形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禹侵伐三苗之战促使了武当山原始部落武术器械和技击技能的发展;宗教祭祀活动的武舞“干戚舞”在促进部落武术发展、普及的同时,更标志着武当山武术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下里巴人”不是人,而是《下里》《巴人》——它们本是战国时代楚国流行的民间通俗歌曲名,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作品,常跟“阳春白雪”(《阳春》《白雪》)对举(它们是楚国的艺术性很高难度很大的歌曲名,后泛指艺术性高雅的文字艺术作品)。“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典皆见《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中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唐人李周翰注云:“《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下里巴人”不是人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角度,简述了巴人的尚武精神、表现形式及其对巴国政治军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巴人体育与原始宗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选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阐明巴人体育与原始宗教的关系,悬棺葬仪中产生的祭祀性“跳丧舞”、“武术”、“攀岩”运动等。并为库区人民的体育化生活、娱乐及其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实质性的理论献资料。  相似文献   

8.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运用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巴人后裔———三峡库区土家人“舍巴日”的含义、内容、性质、表现形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土家人天性劲勇、勤劳、善战、喜舞;“舍巴日”具有祭祀性、集体性舞蹈特征;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其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古代巴人征战、凯旋、祭祖等全部过程,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三峡库区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9.
曾超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92-1494
无论是从文献或是考古来看,巴人的尚武精神极为浓郁强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巴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通过这种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培养合格的兵丁,特别是强化巴人尚武的民族精神,故主要考察了巴人尚武精神与体育的关系及巴人民族体育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巴人浓郁强烈的尚武精神与其军事体育有密切关系,通过军事体育强身健体,培养合格的兵丁,强化民族尚武精神。主要考察了巴人尚武精神的表现,探讨军事体育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充分挖掘荷塘纱龙的历史渊源、特征及自然传承谱系。立足于广东及江门的社会经济与五邑侨乡文化的大背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了荷塘纱龙竞技化、创新表演形式和改革传承方式等开发策略。指出应该重视荷塘纱龙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品牌效应、维系功能和媒体效应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以社会文化变迁为视角,采用人类学研究,对有着土家族摆手舞之乡的河湾山寨进行田野调查,深入研究村寨变迁对摆手舞的运动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湾山寨的个体性变迁与整个社会的时代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过程中,摆手舞的价值功能、认知程度与运动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所以在民族村寨的发展变迁中,以政府性为主导的政策性保护措施和注重传统体育原生文化留存等是在村寨发生变迁时对摆手舞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潮汕英歌舞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扬正抑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潮汕英歌舞的文化底蕴以及潮汕英歌舞的产生与发展的描述,诠释了潮汕英歌舞的历史文化和健身价值,从而对推动潮汕地区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西罗城县仫佬族与壮族的族群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罗城县,居住着壮族和仫佬族人民,他们世代和平相处,发展成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从他们的族群结构与历史渊源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来看,他们具有同根同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汉族舞蹈历经远古时期、周秦时期、汉魏南北朝时期和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对各历史时期的汉族舞蹈的历史进行梳理,希望有助于师范类舞蹈专业汉族舞蹈史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盛传着诸多关于汉族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传说。其中,诸葛亮南征的传说可谓形形色色,诸葛亮"七擒孟获"正是众多南征传说中比较典型和流传较广的传说之一,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拟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说出发,对诸葛亮的"攻心"战略观、人才观以及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民族政策等进行初步的阐述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石阡县仡佬族舞毛龙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石阡县仡佬族舞毛龙的历史渊源、毛龙制作工艺、表演方法、文化象征及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舞毛龙这项民族体育活动蕴涵着图腾崇拜、民间宗教和民族融合等文化元素,其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体现民族审美、文化传承、社会控制等。  相似文献   

18.
武当道教武术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武当道教武术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武当道教武术是在武当山这个特定区域内,由武当山地区远古猿人狩猎搏斗技能、冷兵器战争搏击技能所形成的武当山技击武术的生存需要,与武当道教宗教法式活动等的需要而产生、形成的一个受武当山社会环境影响、寓武当道教文化的一个武术派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