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从人类学、发生学角度看,文化与文化缺失的个体是教育存在的逻辑基础.在人类社会初期,教育的存在形式体现为自在的、成人性质的文化交往活动.国家的产生促发了意识性、控制性的自为教育的出现,教育意识、教育事业与教育活动成为教育现象的基本范畴.从此,教育的发展表现为自在教育与自为教育此消彼长的过程,即全面的自在教育最终走向全面的自为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自在与自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的内在矛盾与必须解决的基本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科学认识自在与自为范畴,要深入探索和揭示自在与自为范畴的科学内涵,把握自在与自为的相互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促进自在向自为的不断转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历史合力观是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贡献.其内涵指出历史是个体意识相互冲突作用的结果,外延则发展了这种交互作用思维,指出历史是一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合力观蕴含丰富的辩证思维,它体现着社会发展是自为性与自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统一.这一理论对我国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师文化的变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当代教师文化可分为隔离型与合作型两种文化形态。在社会转型期,教师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推动了教师文化的变革:从文化“自在”到文化“自为”;从隔离型文化到合作型文化。当代教师文化的变革为重建教师文化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中自由范畴的核心内涵在于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与必然相对,二是强烈的主体自主自为意识。不同于此,中国传统化中的自由精神表现为人在“忘我”中与万物亲和、自然呈现本然样态而体验到的“自在”。这种以“自在”形态表现出来的自由精神,以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内心超越性体验的实现方式,而与审美有着更内在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国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与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撞,并走向了融合。文化哲学作为一种自觉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合理性价值追求与理想性历史形态的哲学,它以其特有时代性、世界意义、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直面不可避免的现代两种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文化哲学研究的当代主题为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理念,表现在:①培养人的个性以及理解、合作与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②培养全球意识,协调人、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传锋是国内较早具有生态自觉和审美追求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两次转变:由直接写人反映时代社会的变革到写自在性的动物以折射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丑陋,再到注重写自在自为的生态动物小说。其生态动物小说主要通过塑造自在自为的个性化动物形象,反映在生态环境破坏的境况下,野生动物艰难生存的悲剧命运,蕴含着深沉的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生态审美追求。这种创作观念有助于克服“文学是人学”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萨特追溯了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存在的"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这两种存在方式。"自在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它是其所是。"自为的存在"是人的时间性的自我在场,意向意识的存在方式是自为的,它和对象的关系是否定关系。意识的内在否定和虚无化结构使得"自为的存在"是自由的,并通过选择的自由赋予了这个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10.
美学对人的人格完善和智慧养成具有重要融合功用。怀特海的美学思想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洞见和哲学理念,怀特海认为美学存在于生活中;美伴随并融合于品德修养中,促进道德的价值理解;人是自在自为地享受周遭世界的变动和变化,人的审美人格形成过程是有着自身的节奏。挖掘、提炼和解析其美学思想对于当代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能为提高个体审美能力、促进道德价值认同、完善审美人格和优化美育等教育实践提供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哲学对西方二元论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对齐一化思维方式的解构、对多元化和差异的推崇、对他者与自然的尊重,对于我们走出现代性所造成的生存危机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建设性后现代的科学和技术范式,简称科学和技术的建设性范式,打破主体性哲学和意识哲学所支持的现代科学的世界形象,矫正征服、宰制自然的技术方案,为我们走向和谐发展的以后工业工程样式为主的当代工程提供了可能性。作为"自在自为"的反思性后工业工程不同于现代工业工程,它所崇尚的价值观表现在自然观、生态观、发展观上充满深沉的历史感、未来意识和人文关切。它是在对历史上的工程样式———前现代以农业为主导的"自在工程"和现代以工业为主导的"自为工程"的辩证统一与扬弃,是经过了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新的提升与飞跃,即发展,不仅遵守"天道"、依循"物道",而且张扬"人道"。  相似文献   

12.
一、教育的生命意蕴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1]无论是人的种生命的存活,还是人的类生命的创造和实现都…  相似文献   

13.
周林霞 《红领巾》2005,(1):138-140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其要旨在于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的融通与和谐,这种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对于调节当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试论教学观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自身的发展经历了自在、自为和自由阶段,相应的教学观也随之进一步发展,自在教学阶段的教学观是一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教学观;自为教学时期的教学观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知识教学观,这种教学观忠诚于知识,却背弃了人的需要,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精神交往,并将人异化为一种工具;自由教学时期的教学观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整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是真正以人为目的的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教学观。  相似文献   

15.
以意义阐释和把握为指向的教学理解是一个内蕴价值追求的目的论过程,一切教学理解最终只能以揭示人的生命发展的可能性,促进人的个性丰富与自由解放为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理解的客观性既不仅仅表现为自在客观性,也不仅仅表现为主体间性,它更主要、更直接地体现为自为客观性。自为客观性,是教学理解的客观尺度的显著特征。教学理解的自为客观性,深刻地表现在教学理解所内蕴的目的和价值追求之中。  相似文献   

16.
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只有当知识渗透到一个人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应从抓阅读开始,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主要的生活方式、生命存在方式;通过文化的传承。进行意义的引导,学生在意义的追寻中实现自己,完成从自然人到文化人、由自在的人到自为的人的精神蜕变。这是在教育中成长的本质。喜欢思考“大”的问题,包括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中学生思维的一个特点,应该竭力保护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认识价值、创造价值,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价值,也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人的价值实现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进程,它有基本的实现路向,即发掘自在价值、创造自为价值、实现最终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目标、实现方式、实现效果影响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决定了人的价值实现的范围和成效。  相似文献   

18.
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感性世界是马克思哲学所关注的真正对象,而这样的世界究竟具有哪些具体内涵,仍然有必要进行深入、系统的辨析.无疑,在马克思那里,感性世界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那个现实世界、现存世界,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社会和入的统一.这里重要的一点是,正是以实践观点为核心,马克思真正揭示了感性世界的对象性内涵,澄清了思维世界、价值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内在关系,并对感性世界的自在性和自为性予以了科学说明.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不止是一个“专业人”,更是一个“文化人”;不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堆砌,而是教师文化的建筑和作品。教师文化是教师独特的存在样式,是由文化图景与文化图式构成的有机体。教师文化存在的样态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自在文化、自为文化与象征文化就构成了它的基本样态。教师在文化创生中发展着自我,在自在文化与自为文化、技术文化与象征文化的相互构成中不断变革着参与教育生活的样式。走向自在自为式的文化生存,实现教育行为的自然性与自主性的统一,是教师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时代人类生存困限的集中表现是生态危机.这种危机是人类"家园"的毁坏,是将人类连根拔起.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自在自然的"遗忘."其实质上就是人类只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实践论关系而忘记了人与自然的存在论关系,只看到了自然的工具性而没有看到自然的自在性,最终否定自然对人类行为的"边界约束."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所倡导的"反自然"都是这种观念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