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陈敏 《培训与研究》2009,26(3):18-20,30
Fauconnier &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础,对动态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做出解释,对新奇隐喻的解释很有说服力。小说中包含着许多新奇隐喻,它们常常是解读小说主题的关键。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主要隐喻,以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如何阐释小说独特语境下的新奇隐喻,为解读整部作品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Fauconnier &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础,对动态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做出解释,对新奇隐喻的解释很有说服力。小说中包含着许多新奇隐喻,它们常常是解读小说主题的关键。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主要隐喻,以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如何阐释小说独特语境下的新奇隐喻,为解读整部作品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蔡有恒 《文教资料》2010,(35):41-43
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的角度对语义的构建过程提出新的阐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篇分析。本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新闻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解释新闻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揭示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应用力,以为新闻隐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在立足于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这两大主要的认知、语用推理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视角的隐喻在线推理机制,分析了两者在隐喻意义推导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两者优势互补的关联复合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对隐喻阐释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由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提供了分析人类的思维过程的方法.隐喻作为用一种事情理解或经历另一种事情的思维结果,能很好地被概念整合理论解释.文章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诗人李商隐的名作《无题》中的隐喻进行解析,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诗进行一个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是我们认知的一部分,其研究历来倍受人们的关注。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章首先介绍了G.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然后以实例阐释理论,说明由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而来的概念整合理论能充分解释漫画和隐喻所体现的意识形态,为意识形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是我们认知的一部分 ,其研究历来倍受人们的关注。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 ,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文章首先介绍了G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 ,然后以实例阐释理论 ,说明由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而来的概念整合理论能充分解释漫画和隐喻所体现的意识形态 ,为意识形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熊乐 《考试周刊》2010,(26):102-104
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将心理空间的建立、映射与合成机制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隐喻涉及到相互作用的四个心理空间,最终形成合成空间和新显结构。本文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之下对"idea"在英语习语中的隐喻意义产生的心理机制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Fauconni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普遍的认知机制不仅可用于解释概念隐喻、事件整合、概念延伸和假设类推等语言现象,而且为语篇分析和意义构建提供有效的、创新的、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本文以该理论为依据解读李白的诗歌,试图检验该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语篇分析中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Fauconni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普遍的认知机制不仅可用于解释概念隐喻、事件整合、概念延伸和假设类推等语言现象,而且为语篇分析和意义构建提供有效的、创新的、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本文以该理论为依据解读李白的诗歌,试图检验该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语篇分析中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认知隐喻学中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解读诗歌张力的成因,即通过突显、忽略和遮蔽的方式达到目标域和源域间子集的映射。以狄金森的三首"死亡"诗歌为例,分析了她诗歌中无穷的隐喻张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了《孟子》中关于“政治主张”、“亲民浓情”和“个人修养”等核心内容的三个主要隐喻的哲学内涵、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以及认知机制,以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语料探寻认知隐喻观的共性。  相似文献   

13.
隐喻普遍存在。从本质上来说,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隐喻就是将具体的、熟悉的始源域概念映射到抽象的、陌生的目标域概念上,以理解抽象的、内在结构欠清晰的事物。概念隐喻主要研究隐喻概念中一般的、常规的模式,即常规隐喻,从而揭示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始于身体经验的物质基础,因此,本文根据隐喻概念理论,以英汉身体部位词“脸(face)”、“限(eye)”为例,探讨身体部位词的常规隐喻,旨在对常规隐喻的研究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英汉语中"悲伤"概念隐喻的异同做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尝试在此基础上对其异同进行认知解读。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和认知体验,英汉语中"悲伤"情感概念的隐喻表达方式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影响,英汉语言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又体现出个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11部莎剧,认为莎剧中的“人生”概念通常被看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行为,可以借助空间和时间识解和表达,但作品中“人生”在精神、感知方面的特征并未成为人们认知的焦点.常规隐喻在莎剧的“人生”隐喻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构建新奇隐喻的基础.对莎剧概念隐喻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正确解读莎剧的文学内涵提供认知依据,还有助于深入认识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语言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6.
Fauconnier的概念复合理论突破了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在隐喻识解过程中的静态视角。文章以概念复合理论为框架,探讨了隐喻的动态识解过程,认为隐喻是在特定认知语境的前提下多个心智空间映射和概念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作为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理论家,无论是在对隐喻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还是隐喻的分类及标准等方面,其理论对后世的相关研究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所谓亚里士多德的“藩篱”,是指隐喻研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认为他将隐喻看作特殊的语言现象,主要从语词层面探讨隐喻问题,其理论也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之内,对于隐喻研究在当代的认知向度并无太大的启示。文章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辨析,指出无论是在理论前提、类型划分和具体观点等层面,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理论都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性。辨析亚里士多德的“藩篱”,并不是为了让隐喻研究回归亚里士多德,而是通过澄清对其隐喻观的误解来说明在当代隐喻研究中还有许多观念需要探讨和匡正。  相似文献   

18.
词义的动态建构过程是多种认知因素互动的结果,词义的变迁和新义项的产生是社会的、认知的、语用的和心理的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晒”词义构建过程的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进行研究,力图解释词义变化和词的新义产生的动态过程和认知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概念隐喻和抽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itchie支持概念隐喻理论,反对Vervaeke & Kenney提出的批评。虽然Ritchie修正了概念隐喻理论,但他始终坚持抽象思维主要依赖体验经验的隐喻投射的观点。Ritchie的观点存在着简化论的危险,极为错误地表达了抽象思维.和不能解释概念隐喻理论通常预设的有意义的认知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对普遍存在的映射(例如空间关系映射到其它领域)的更认知的解释,以代替依赖体验经验的解释。我们的解释非常符合Ritchie提到的程序知识和相似性。Ritchie主张把概念融合理论作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但概念融合理论并不能如他所愿产生足够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