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阐述体育锻炼与残疾学生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 ,深化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体育康复的科研工作 ,为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不断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 ,形成一套融医疗保健、心理保健、体育疗法为一体 ,以运动处方为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表明:残疾大学生的构成以听力语言残疾和肢体残疾为主;绝大多数残疾大学生具有较弱的体育意识;体育的意向人口是残疾大学生体育发展的重点人群;体育行为表现为关注体育和参与体育两种形式,关注媒体的体育栏目是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身体状况、学校助残政策方针、场地设施、周围的人群环境等因素是影响残疾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体育权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残疾学生是相对特殊的公民群体,维护残疾学生体育权利对其发展自身,融入社会和享受健康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立法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进行研究,总结保障残疾学生平等体育权利在立法方面的经验教训,并提出完善我国残疾学生体育权利保护的立法建议,以期保障我国残疾学生体育权利的公平实现。  相似文献   

4.
论残疾、体弱大学生体育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当前大学残疾、体弱学生体育教育的状况及他们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内容、频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洋  张邦翔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0):109-113+119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残、健融合环境下进行体育教育的自我效能对于体育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残、健融合环境下体育教育的自我效能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规格中,没有涉及教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或许这是造成了学生自我效能水平偏低的主要的潜在原因,这有悖于当前残疾人教育领域融合、回归的实践。今后,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一方面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应该适当增加残、健融合环境下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或社会组织的资质认证培养加强在职教育,从而提高体育专业学生、教师的自我效能水平,满足融合于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我国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权利缺失现状;论证了普通高校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权利基本保障体系模式,旨在为普通高校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会涉及使用各种体育器械以及参与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因此很多时候可能引发伤害事故,出现肌肉拉伤、扭伤等运动伤害,甚至也有可能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轻者会影响学业,严重时就可能导致残疾或者是有生命安全隐患,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给学校、学生以及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和伤害。而且,近年来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而引发意外伤害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由此而带来的经济与法律纠纷也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体育教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视力残疾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视力残疾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主要是培养各项身体素质、加强人际间的交往以及培养同学和朋友间的情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喜欢的运动项目以篮球、健身操为主;合作学习和场地教学的上课形式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大部分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比赛。根据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9.
牢抓低年级体育教学工作,可以树立学生的体育意识、规范学生社会行为,因此,以小学低年级群体为例,对体育课堂组织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研究,通过分析小学体育课堂的特点与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堂组织教学的困境,提出创设低年级体育课堂教学游戏情境的组织策略,引导小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个人真实体验的方式,使小学生在参与到真实活动中后,可以感受到体育运动带给他们个人的快乐。在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以此培养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中不畏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并鼓励低年级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个性展示,将引导小学生思维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工作,落实对传统体育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情感层面认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论和特殊教育理论与方法,通过分析残疾对身体存在一定缺陷的大学生的生长发育、心理和行为、学习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等各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认为在高校针对具有残疾的学生进行特殊体育教学应遵循缺陷补偿原则、学用结合原则、安全锻炼的原则等十余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献资料法,阐述了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教育的教育学基础、生物学基础。旨在探索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努力培养残疾学生的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但在实施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精密结合来进行,这一特点决定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掌握与其他学科共同遵循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还要掌握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学生参与运动心理变化的规律,为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打下基础。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无效的唯一指标。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能和教学效果三方面的有效教学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趣味性教学是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主旋律,教师充分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培养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启发学生体育活动意识为目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运动锻炼的乐趣的一种教学组织方法。兴趣性教学法是适应每个学生的教育手段,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与愉快。  相似文献   

14.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是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贯穿在整个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之中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的特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教育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最大的不同点是体育课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发展身体、  相似文献   

16.
人们关于行为结果的因果知觉直接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利行为。本文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对学生运动归因方式与体育活动态度的关系做了多维的分析考察,提出了通过再归因训练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水平,克服体育活动中的消极情绪,在体育教学中培养积极体育活动态度的设想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坚持健康第一",体育与健康教学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上选择和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才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体育实践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体育实践教学离不开情绪,情绪伴随着体育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体育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情绪对体育实践教学的影响。通过问卷对情绪在体育实践教学中的影响作用进行调查分析,揭示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若干原因,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和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提出建议,以提高体育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非常明显而且十分丰富。人的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并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它是以学生亲身参加体育活动为其主要特点的,在身体活动的全部过程中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缌观察学生心理活动,并采用相应我种教育教学措施,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活动内容的意识日益强烈;中学生普遍较为喜欢竞争性体育活动,且竞争性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明显高于非竞争性体育活动。因此,建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教学,以激发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获取最佳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