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研究结合认知学,对英汉语空间隐喻维度下"前"与"后"的隐喻拓展所投射到的时间域、状态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民族之间就空间隐喻所投射到的上述域之间存在诸多异同,特别是时间域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准确把握这些异同,特别是时间隐喻的差异能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英、汉两族人民在空间隐喻下对"前"与"后"的时间隐喻拓展之差异,提高驾驭"前"和"后"的时间隐喻差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和开展外语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
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空间的位移性和顺序性投射在时间上表现为序列性和方向性。"前/后"是既可以表示空间意义也可以表示时间意义的一对语素。"前/后"有两种认知模式:强调时间的序列性时",前"表过去,"后"表将来;强调时间的方向性时,"前"表将来",后"表过去。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空间的位移性和顺序性投射在时间上表现为序列性和方向性。"前/后"是既可以表示空间意义也可以表示时间意义的一对语素。"前/后"有两种认知模式:强调时间的序列性时",前"表过去,"后"表将来;强调时间的方向性时,"前"表将来",后"表过去。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中国手语中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共有"上-下"、"前-后"和"左-右"三种类型的时间空间隐喻。分析表明,中国手语中的时间空间隐喻发生的理据性和动因与汉语大致相同,均符合认知语言学中提出的"体验性"观点。但也应同时看到,中国手语和汉语对某些时间空间隐喻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如前者缺乏"未来在后-过去在前"的隐喻表达,因此在对聋人进行汉语教学时,应当着重厘清两种语言的不同,以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聋人的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所提出的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观点为基点,简要陈述了传统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隐喻研究上的分歧,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家关于隐喻研究的基本观点以及关于概念隐喻的三大分类。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空间隐喻概念入手,从数量域隐喻、时间域隐喻、社会地位域隐喻以及状态域隐喻4个方面,对英汉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对英汉语中“上、下”空间概念在非空间范畴隐喻拓展中的对称性进行了考证,进而从语言特点、认知模式等方面探讨影响英汉语空间隐喻相似性和不对称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前/后"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方位词.本文在分析其本义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前/后"表示空间、时间的意义与用法,以及由此进一步拓展的隐喻现象,从而希望为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性思维模式是人脑认知能力发展完善的产物,是认知发展的更高阶段和重要方式。从认知的视角对英、汉语隐喻现象作比较性分析旨在验证其跨文化存在性,增加人们对英、汉隐喻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促进双语学习和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英语和汉语中表达时间概念的重要手段。莱考夫提出的"时间流逝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英汉语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等明天"和"赶明儿"是汉语中两个表达将来时间的短语,二者可以指示相同的时间.本文根据Clark的时间认知模式,在对"等明天"和"赶明儿"进行认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等明天"属于"时间移动"的认知模式,"赶明儿"属于"自我移动"的认知模式.这两种认知模式是理解"等明天"和"赶明儿"关于时间意义表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是一种映射模式。从认知的角度,运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语中的人体隐喻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并从认知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人类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因为人的认知能够影响情感并受情感影响,所以对情感的研究是探索认知的核心之一。通过对英汉语中存在的"愤怒"情感隐喻进行分析,来指出英汉语中的隐喻认知机制在愤怒这一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3.
陈琳 《考试周刊》2012,(27):24-25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文章分析了英汉语中颜色词在英汉语中的不同隐喻意义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以英汉face为语料,从认知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发现:两词在认知上均以隐喻为主,转喻为辅;英汉语所显示的这种类似性典型地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选择倾向性;而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则印证了人类认知基本根植于身体经验,但也受制于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认知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焦点。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是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主要哲学基础。本文以语言世界观为指导,对英汉语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英汉语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4,(A2):19-21
隐喻是心理认知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到另一认知域的投射。人们的"味觉"概念通过隐喻方式投射到认知活动中,即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投射到其他范畴的认知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以汉语中的"甜"与"苦"这两个味觉概念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甜"和"苦"味觉隐喻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味觉词的内在隐喻机制,从而为汉语词汇的语义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语中存在复杂而有序的隐喻认知系统,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和形成概念的重要工具。运用所搜集的英汉语料,对英汉"口、嘴"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揭示了两种语言中"口、嘴"词汇在隐喻构建以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异同,同时探讨了英汉文化差异对隐喻映射的影响,指出了不同文化中认知上的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英汉语中的水的隐喻在表示液体、平淡、思想/交通/时间/金钱、标准、态度、虚假、问题/困难/危险等方面是共同的,而汉语中还用水隐喻纯净、明白、力量、条件、情感、心境、人性,英语中则没有这种隐喻。而英语则用水隐喻严密、求真。英汉语中水概念隐喻投射这种同异共存,同中带异的特点源自于两个民族传统哲学、文化和民族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本文以英语的"up/down"和汉语的"上/下"为例,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空间隐喻的映射和拓展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与时间的顺序性有关的隐喻大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模式。在同一种隐喻模式中,由于观察角度的转换而造成了"前"来"往"等既能表示过去也能表示未来。时间隐喻模式中的这种观察角度的转换来源于空间隐喻模式中类似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