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辽宁教育》2013,(3):69-69
《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是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通过对校本课程发展概念、进程、意义的梳理,重点探讨了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对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实践促进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论述了校本课程发展和创新的文化使命问题。  相似文献   

2.
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存在内在互动机制,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载体,校本选修课程则是体现新课程“校本”理念、凸显学校自主性和文化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实践,发现校本选修课程在凝练学校发展特色、凸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品位和档次、提升教师文化品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马福 《生活教育》2012,(13):57-59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更是学生素养能力培养的基石。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校本课程就应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课程虽然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进行校本化改造,实现由理想课程向实践课程的转化。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既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又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几年来,育才课程文化围绕“爱阅读,爱运动,爱劳动”三个核心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为目标,追求“六年影响一生”的精神价值,通过全员全程的参与,以“完善和丰富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围绕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这一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核展开实践,形成独有特色的育才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发展是指校本课程从形成到实施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也是指以校本课程实践为学校改革的切入点,带动学校课程改革并形成学校文化的整个过程.校本课程发展的文化取向是针对技术取向的弊端提出采的,强调课程本身的文化品性.主张校本课程实施是一种文化再生的过程.校本课程能够承载学校的观念文化、改善学校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注重学校内部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关注校本课程实践过程本身的多重发展价值和积极意义.文化取向下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求站在学校文化更新的高度来开展各项工作,采取以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让教师充分参与校本课程实践、使校本课程多样化和结构化等实践策略来促进学校文化的更新.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镇中心小学找准办学突破口,依托丰厚的地域文化,建设特色校本课程。在校本“五色课程”创设与实施过程中,学校从创设融会环境、创建融通结构、创新融合课堂三方面开展实践,并探索课程评价模式,增强了课程的结构效应、内涵效应、特色效应与辐射效应,不断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并实现以“课程”撬动学校办学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6.
徐洁 《上海教育》2014,(13):85-86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内涵支撑,学校特色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构建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现代人”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近年来,我们以“红领巾足球文化”特色为起点,统整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的“快乐”类、“成长”类、“体验”类、“特长”类校本课程框架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2021,(5):I0001-I0001
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系统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国家基础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学校文化隐性课程这五大功能互补的校本课程体系,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荣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示范学校”“全国+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心理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晏阳初中传承并弘扬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结合当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拓展要求,立足学生需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实现个性特长的发展,提出了“后平民”教育思想,着力构建“后平民”校本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特色、语文学科特点、教师兴趣特长及学生的兴趣点,语文组教师进行了基于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主要就晏阳初中语文学科校本课程设计、实施意义、反思与改进,浅谈晏阳初中语文学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发展,是指学校形成、实施与完善以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农业技术等为基本内容的校本课程的过程.技术取向下的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割裂了该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联系,致使该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深层价值被遮蔽,实践的高度与力度不够.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发展的文化取向强调课程的文化品性,视课程为文化的主体性存在,有着其超越技术层面的理念与假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该类校本课程的深化发展以及特色学校形成,均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怎样开设学校课程?怎样实施学校课程?笔者认为,将国家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一、开放与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性思考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为尊重学校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STEM教育起步阶段,课程选择是教学实践的首要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家或地方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提供的支持或指导型STEM课程、“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直接交付型STEM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或与其它组织合作开发的校本开发型STEM课程构成了STEM课程可选择的三种类型。其中,兼具“学生发展立场-学校改革创新-教师专业实践”多重内涵的“校本开发型STEM课程”是办学主体实践智慧的凝结。国际上主要从教育决策、学校发展定位、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发方法和策略等四个方面展开STEM课程校本开发的研究和实践。STEM课程校本开发的国际经验为我国STEM教育起步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实施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创建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加强教师培训与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合理建构:挖掘拓展教材资源,整合优化教师资源,珍视用好学生资源,捕捉生成多样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论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功能和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有:设计学校校本课程目标,决定学校校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组织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组织、指导和协调校本课程开发等基本功能。中小学校长有效进行校本课程领导的策略有: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再造与重组学校的组织结构、寻求专业支撑、提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组建高素质校本课程开发的团队、把好校本课程内容质量关、“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与监控学生的进步、重建学校文化、构建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列。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师资水平、教育经费、课程资源、管理评价等方面的限制,不少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显得困难重重,无所适从;有的学校在实施中出现了“变形”、“走样”,曲解了校本课程的性质,造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何使这一热点“亮起来”,难点“化解开”,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杜育敏 《现代教学》2014,(7):112-113
我校自2007学年以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建立并实施“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丰富学科知识,引导师生实践,力求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实际、体现办学理念、普惠全体学生、彰显育人品质、追求校本特色。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创建特色、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管理能力的主要载体。如何更好地认识课程、理解课程和发展课程?我们企求以“见树又见林的艺术”来整体系统地思考,着力实践基于师生实际又富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对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调查表明,学校将这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创建联系在一起,通过校本课程实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但同时这类课程也面临着观念、经费、时间、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科技类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旨归,是其他课程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发挥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注意此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此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可采取课程化、制度化、个性化的工作思路来提升此类课程本身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的实施,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为此,学校整合古镇震泽丰厚的地域资源,号相关单位协商,在自然、社会、文化等领域建立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实践基地,学校整合发掘课程实践基地的功能,有效地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实践正在不断推进,但由于受到既往课程管理模式和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成效不理想。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革新、体制变革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化校本课程实践是学校发展中不能忽视的一项工作。深化校本课程实践要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学校文化建设涉及学校教育哲学建设、校本制度完善、办学特色彰显等内容,与校本课程实践有着方向上的一致性和内容上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中,校本课程素材选择的几个基本原则:如,因地制宜,校本课程应当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设计;因校制宜,校本课程要“结合各自学校本身的传统和优势”;因人制宜,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制定校本课程:因班制宜,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校本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班级的形成。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些重要的原则对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