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古代印刷史上,金属活字是活字印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活字以铜活字为主,时至近代,金属活字是世界印刷发展的起点,因此应该重视对金属活字印刷史的研究。中国在发明雕版印刷之后,发明了活字印刷,同时也发明了铜版印刷和铜活字印刷。朝鲜在毕鼻活字的基础上继续研制铜活字,并利用铜活字印刷图书,取得了成果。中、朝两国在不同时期对铜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朝鲜早期(约1393-1622年)是韩国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继承高丽印刷术的基础上,无论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雕版印刷分官刻本、书院刻本、寺院刻本、私家刻本、坊刻本五种;活字印刷主要有铜活字本和木活字本两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发明后陆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雕版印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印刷史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尤其当活字印刷技术发明后,中国与西方对雕版印刷技术所持的态度更是不同熏表现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是以纸为载体抄写或印刷的中国古代图书.中国古籍印刷形式一般为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套版印刷三种,其装订形式一般卷轴装、册叶装、包背装、线装四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五代绍兴雕版印刷的历史渊源、五代吴越国绍兴社会盛况、五代绍兴雕版印刷珍品存世概况三个方面考述了五代吴越国时期绍兴雕版印刷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没有像古代朝鲜和中世纪末期欧洲那样成为文献复制方式的主流,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环境相关。活字技术适合一次性印刷大批量书籍,不如雕版技术适合长线印刷。中国地域广袤,除中央机构刻印书籍外,地方印书业也比较发达,官府、书院、私人等都刻印或覆刻书籍,一次性印量有限,多采用雕版技术长线印刷。古代朝鲜在学习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之后,与其社会特点与需要相结合,得到了广泛应用。古代朝鲜中央设立书籍院,铸造活字,统一负责图书印刷并发放至地方,活字技术正好适合大批量图书的印刷。与同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环境不同的是,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腾堡发明铅合金活字时,正值欧洲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前夜,活字印刷适应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文献印刷和传播的需要,社会结构、工商业环境、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出版企业化等因素,推动了活字印刷在欧洲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活字印刷术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未成为图书出版的主流,但它仍在传播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雕版印刷术一道,构成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7.
论金属活动技术的起源(上)潘吉星引言传统印刷主要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文献记载和实物资料显示,最初的印刷形式雕版印刷至迟在隋至唐初(6世纪至7世纪初)己在中国处于实用阶段。雕版板材主要用木板,也以金属板特别是铜板代替木板,多铸造而成。铜板虽昂贵,但...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但后者长期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取代前者的地位;而欧洲的活字印刷却很快成为主流技术。本文拟从活字印刷在中国与西欧出现时的背景环境及技术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雕版印刷术产生于隋唐时期,但其萌芽于何时,没有深入探讨。本文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书籍的要求越来越多,以人工抄写复制的成本越来越高,已不适应社会文化的需求,时代呼唤新的出版技术的产生。与此同时,技术的积累使雕版印刷出现成为可能。在南朝时期,雕版印刷萌芽。南齐时期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术的雏形;到梁朝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能出版一些技术要求比较低的产品。  相似文献   

10.
西文善本中的印刷纹章与版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菲 《图书馆杂志》2004,23(7):70-72,66
中国的雕版印刷以及泥活字、木活字技术由丝绸之路西传欧洲,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金属铅活字机械化印刷技术。金属活字印刷使图书得以大量印刷发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引发了出版商的版权保护意识。早期西文善本中最能反映这一意识的是书中的“书末题属”和“印刷纹章”。本文试对早期西文善本的印刷纹章与版权意识做一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活字印刷术之未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制作方式主流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分析,和对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进行的比较研究,探讨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古代没有得以充分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李景文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143-146
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内容、字体、成本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公使库刻书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公使库刻书活动对宋代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林子雄 《图书馆论坛》2011,31(6):165-170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且发明于唐代.广东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但历史上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属凤毛麟角,且未见有唐代广东出版物留存于世,故以往著述少有提及.文章从唐代以前的广东文献、唐代广东造纸业、唐代广东社会对雕版印刷业需求等方面,初步表述和探究与唐代广东雕版印刷事业相关的各种迹象,并引证唐僧义净为“唐代刊书之先导”之说.  相似文献   

14.
聊城坊刻在清代中后期走向繁荣,并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书坊数量更多、规模更大,刻书质量更高、辐射更强,而其兴盛原因则主要有经济发展、漕运便利、文化发达等几个要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泥活字印刷技术;描绘出泥活字印刷从泥活字板到活字泥板的技术演进过程;揭示出促使泥活字印刷变化的原因;以此为基础,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做出了明确的类型揭示和阶段划分。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绍兴历史文化变迁,从绍兴雕版印刷最早的文献记载、绍兴雕版印刷的兴衰、吕抚的活字泥版印刷、木活字排印谱牒等四个方面来考述古代绍兴印刷业,探讨其渊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印刷史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文献梳理与评述角度考察我国印刷史研究发展历程、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从事印刷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群体特征等,概括建国以来我国印刷史研究领域的主要概貌特征,特别分析我国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群体对印刷史研究的贡献,并与印刷工业领域的专家倡导的“大印刷观”进行比较分析,概述印刷史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态势。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实行集群化期刊统一印制管理,加强印制各环节质量的监督与检验,提高系列杂志的整体印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打造精品期刊群,提升整体竞争能力,以利于期刊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术的发明有很深的渊源,并且有一个不断积累的由量变到质变逐渐完善的长期过程,其间很难划分出鲜明的分界时限。根据古代文献,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实物发现综合考证,可以得出雕版印刷术产生于隋至初唐之际的结论。公元7世纪前期的佛像雕印是雕版印刷术的最初形式;8世纪大量出现的经咒印本标志着雕版技术已有长足的进步;9世纪图文并茂的整部佛经《金刚经》印本说明雕版印刷术已臻成熟。  相似文献   

20.
国子监刻书上起五代,下迄清朝,绵延千年而不绝.明代是国子监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子监刻书史上颇具代表性.该文通过征文考献,系统考察了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及校勘、书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诸多问题,较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