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构与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人类学学科一直在探索和争论的主题之一,各学派对结构与能动性的关系优先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充分体现了结构与能动性关系的问题,其总结的经验和做法,给人以启示,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乃凤  刘新阳 《现代教育》2023,(Z1):29-34+47
当前,中小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节奏过快、学生认知与思维深度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课堂互动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尝试利用“回音”话语策略优化师生互动效果。通过对课堂互动结构相关研究的梳理,本研究阐释了“回音”话语的结构与内涵特征,分析了其对于改善课堂互动的潜在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教学实践境脉中的个案探索。本研究发现,“快问快答”式的互动结构是导致当前课堂问题的重要因素,通过为教师提供有理论依据的课堂互动策略支持,能够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关注课堂互动过程,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与能动性,从而有助于改善课堂互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下,社会主体能动性的产生既取决于“有为的政府”“自主的大学”以及“参与的社会”共同作用下所创设的能动空间,也取决于治理方式变革和治理权力重新配置所创设的运行空间。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参与广度、程度和频度等三个维度。社会主体在治理结构统领下既有积极的能动性,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下,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受到自身角色定位的限制、政府的限定以及大学自身接纳的限度。对社会参与大学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及何以限为的阐释,揭示出社会主体能在多大范围、多强程度上参与大学治理背后的深层逻辑是治理结构和治理主体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N的V”短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定心短语,其语义结构具有双重性,分显层和隐层两个层面。“N的V”短语的显层语义结构是名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的V”的定心句法结构形式对语义结构的制约作用和中心语V已经名物化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领属关系和限制关系两类。“N的V”短语的隐层语义结构是动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与V之间的确还保留有施事、受事与动核的语义联系以及“N的V”短语是由上文中的主谓句转化来的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施动关系、准施动关系、受动关系、成动关系、使动关系、系动关系、状动关系等7类。  相似文献   

5.
当前针对如何解决贫弱群体生活现状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以从“结构”和“人文”两个方面出发.具有结构倾向的学者崇尚制度与规划,追求结构的完善,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寄希望于政府、制度改良.在这种方案中贫弱群体被彻底的“妖魔化”.相应地,以人文立场出发的研究,其“病态文化”的定位和“行动无能力”的论调又将贫弱群体“蠢钝化”,从而使得精英博得上位,成为学者眼中代替国家进行改良的主体.反思这些研究人认为,无论哪种视角都忽略了贫弱群体的主体地位与能动性潜力,使贫弱群体成为完全顺从他人的受动者.笔者回答上述问题,针对如何改善贫弱群体生活的问题,我国应当从贫弱群体自身出发,将贫弱群体回归问题的核心主体地位,鼓励自下而上地进行福利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学术研究当中最具原创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行动具有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是一种“所做”而不是一种“所欲”。于是,能动性与权力逻辑地关联在一起。并认为权力是一种转换能力。吉登斯正是通过对“强结构而弱行动”以及“强行动而弱结构”这两种理论倾向的两次批判和超越,完整的阐释了行动概念;并且通过澄清了行动与目的、理由和动机的关系。实现了对诠释社会学的第一次超越,从而建立了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7.
“主观能动性”等同于“意识的能动性”吗——兼与杨年昌老师商榷■郭成振“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关系如何?”对这一问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发表了杨年昌老师“哲学概念关系例释”一文(以下简称“杨文”)。文章认为...  相似文献   

8.
从实验、实训、实习的功能入手。分析了目前高职实践教学“结构梯次”理论存在的问题,并对实验、实训、实习三者关系进行了梳理,建议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合理组织实验、实训、实习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形式,使三者形成良好的互补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何婧 《文教资料》2014,(3):125-127
高等教育课程结构问题一直关系教育的发展,它与教育目的、形式、方法及结果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课程结构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探寻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特点,并从教育史和教育本质等视角对高等教育课程结构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似乎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无法调和的两个极端,在人类学理论中,这二者就表现为“结构”与“能动性”的对立,由此引发了许多学术争论。为了寻找这二者的契合点,以便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辩证关系,布迪厄著《实践理论大纲》一书,使用并发展了“惯习”“场域”“实践”和“能动者”等术语,建立起了一套实践理论。萨林斯也是实践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著《历史之岛》提出了实践的变化会以一个不同的方式带来系统变迁的模式,从而把二者还原成认知问题、既有的认知图式和偶然发生的事件之间的结构关系问题.提出了“并接结构”等概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远程教育学员的学习能动性与学习质量和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培养和激发学员积极的学习能动性,对学员的学习大有帮助,也是广大远程就教育工作者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学员能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柔性管理”这一概念,并提出了运用柔性管理激发学员能动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实施以来,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面临严峻的考验。新课改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这其实更是对教师的要求。因为课程结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的最大变化不在于知识点的增减,而是教育理念、培养要求和教学定位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探究精神,尽快掌握专业发展的策略和技能、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及创造性,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工作方式改变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隐化,让昔日的“教书匠”全面变身为“创造”。为此,学校从改变教师工作方式入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途径让教师体验到自身发展需要及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宏观建设教师队伍;以改革学校校本教研为抓手,从“问题式教研”入手,发挥其自主教研、合作探究的能动性,以“邀请式听评课”为平台,为教师提供合作教研,探究发展的交流空间;以探究教师评价机制为根本,大力激发教师的自主能动性,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并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进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工作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阐述了如何设计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探究式教学。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中的“实体”思维逐渐被“关系”思维所取代,以应对哲学及科学领域的疑难问题。20世纪初,对“关系”的探索在“语言学转向”之后开始聚焦于语言。文章通过梳理一些代表性观点提出,转向后“关系”思想出现了两种发展路向:罗素基于“外在关系”提出了“关系实在”的本体论思想;维特根斯坦基于“内在关系”提出了“关系”的认识论路向。“结构实在论”从认识论及本体论层面对“实在”问题做出的解释,印证了探讨两种路向的重要意义。而近年来认知科学的新发现证实,语言在表征外部世界关系时存在局限性,这也正是维特根斯坦所要揭示却未言明之处。  相似文献   

15.
简论划分汉语单句复句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句、复句的划分标准是汉语语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大量例句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单句与复句的四个区分标准。并提出四者之间是“一主三辅”、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划分单句复句以“结构”为主,看其有几套句子成分;同时要善于把“结构”和“意义”结合起来,对句子进行区分;在分析一些特殊句式时,要充分发挥“语音停顿”和“关联词语”这两个参考项的作用。本文还对长期争论的某些例句分析谈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蒋树青 《现代语文》2009,(12):43-46
汉语主谓小句作“得”后补语句就是汉语中的“V+得+NP+VP”结构。以往对这一结构的研究存在着不少分歧,本文就其中一些分歧发表了看法,从结构分析、语义阐释、变换推导、构式意义这四个方面对“V+得+NP+VP”结构重新审视、分类,并对其内在语义关系和句式变换规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古典社会学社会结构理论中只包含制度结构、关系结构。现代社会学在克服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二元对立中,发展出惯习意象结构,把建构社会结构的基础引到人类知识和身体存在的本体论深度,这是对学术分类体系的超越,使社会结构从宏观的、客观的和结构的制约性的走向与微观的、主观的和能动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围绕“如何科学地对模型进行分类?”这一理论问题,研究首先从“演进视角”“表征视角”“复合视角”“学科视角”等四个视角,对科学模型分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通过对科学模型形成的认知路径进行分析,提炼了“研究对象”和“对外表征”两个向度作为科学模型分类的两个维度,并建构了科学模型二元分类系统。最后,从“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模型认识水平”“有助于增强教师对知识认知层次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加科学地开展教学设计活动”三个方面,对于二元分类系统的价值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问题链”是问题式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依托具体情境所创设的具有层次关系的任务群。文章介绍了“问题链”设计的趋向,并结合课例展示了“问题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认为通过“问题链”推进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构建具有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和关联性的思维结构,最终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罗颖 《语文知识》2010,(2):86-88
文章选择了“来”、“去”、“上”、“下”几个趋向动词进行讨论,描述这几个趋向动词各自的语义特征及功能,并涉及了它们的结构关系,以及动词对它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