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一生创作了《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六十多部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 ,他或是描绘元代社会政治的黑暗 ,或是表现人民生活的悲惨 ,或是歌颂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 ,或是表达对英雄人物业绩的向往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以其较高的思想性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2.
从元杂剧中所塑造的一批商人形象的认知入手,通过分析、探讨,研究这些商人典型与元代剧作家们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典型与元代社会这一大背景的关系,旨在解读剧作家们在创作这些形象时的思想与情感,以及他们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3.
赌斗游戏是一种以一定财物的归属为条件而产生的具有较强刺激性的娱乐活动。元代社会赌博现象相当普遍,元杂剧中能看到的赌斗游戏主要有掷骰子、关扑、双陆、斗草等等。这些赌斗游戏或是纯粹的赌博,或是为彰现才情技艺,或是从中寻求快乐,既有引发社会问题的不利一面,也有一些娱乐遣兴的有益情趣。透过它可以窥视到元代人社会生活及其精神状态的重要一隅。  相似文献   

4.
元代包公戏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她们或爱憎分明,或善良柔弱,或霸道狠毒,或放荡淫乱,剧作者通过这二十几位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元代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及文化风貌,并通过剧中爱夫爱子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5.
包公是古代一个正直的清官,为民请命,让身处下层的小民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里有冤也可以得到昭雪,给他们带来希望。然而,包公是一个人,他不是神,元代的文人没有把他夸大,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来描写。本文从三个方面描写包公的形象,即智慧的包公、糊涂的包公和维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利益的包公,从而揭示出人们在包公的身上所寄托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杂剧作品中不仅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敢于反抗斗争的下层人物形象,而且也刻画了一批对下层人物横加欺压的恶人形象,包括贪官污吏、地痞流氓、权豪势要、富豪恶少等,反映了元代的社会风情、人文面貌、阶级关系。这些恶人形象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杂剧作品中不仅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敢于反抗斗争的下层人物形象,而且也刻画了一批对下层人物横加欺压的恶人形象,包括贪官污吏、地痞流氓、权豪势要、富豪恶少等,反映了元代的社会风情、人文面貌、阶级关系。这些恶人形象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宝贵遗产,作为元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结晶,它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剧中所塑造的无赖形象更是真实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文章主要从无赖形象的共性、无赖形象的类型以及无赖形象的社会根源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人物类型。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解读,可以细致剖析无赖形象,并从中得出对元代社会的深层认识。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中的一系列士子与倡优的爱情戏,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深刻体现了元代社会生活的内涵.通过分析元代士妓爱情戏,来阐述文人形象、倡妓形象和商人形象所蕴含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0.
鬼魂形象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学表现形态,它与中国传统鬼魂信仰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元杂剧中的鬼魂形象大致可分为冤魂、忠魂、义魂、情魂和债魂五类。这些鬼魂形象是元代社会、民俗信仰和艺术创造的同构体,既具有传统鬼魂形象的一般特性,也是隐喻元代社会黑暗现实的一面镜子,同时又传达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它们在思想价值和文学意义方面较传统鬼魂形象均高一筹,表现出全新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中,元朝与高丽之间的关系尤为特殊。元朝与高丽人员往来状况与历代相比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高丽各阶层人士大量移居元朝,元朝也有不少人入居高丽。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回顾、梳理与整合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元杂剧作为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其题材来源极为复杂。从目前存在完整的剧目中可知,它的取材有着明显的倾向性,这与元代的社会、时代、文化及文人的心态密切相关。元杂剧本事来源于各个朝代,其数量和题材类型也有其特点,究其原因正是元代的某一特征与历史上某朝恰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中多有涉及佛教因素的剧作,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在元杂剧中佛教僧众多呈现出世俗化面貌,世俗场景大量侵入佛教圣地,佛教成为满足俗人俗愿的精神寄托,这与元杂剧自身是一种世俗化的俗文学和元代佛教自觉向世俗化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俗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线路惊奇的一致,说明元杂剧中佛教的世俗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简帖和尚》成文于金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本小说《简帖和尚》产生时代,有宋代说,元代说,明代说,持宋代说、元代说者较多。但从小说内容、流传过程来看,它的产生年代应为金代。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过赶年”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赶年”是土家族的民族节日,以追忆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的兵烈壮士,而举行的一系列敬祭活动。印江土家族“过赶年”源于元末明初的抗倭战争,形成习俗于明嘉靖年间,是土家族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不仅是古代从乐府到词这一音乐文学传播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戏剧的杂剧艺术,由于其曲牌联套的形式,也和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元人的观念中,对曲的重视更多于对关目故事,戏剧冲突的注意,可以说,元杂剧是成熟的戏剧,但元人普遍的观念中,杂剧创作还在辞章之列,元曲艺术是以曲为本位的。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公案剧中的清官形象只是下层百姓理想与愿望的体现,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它的社会批判功能。杂剧作家塑造清官形象的社会批判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清官对官场的忧惧情绪,让人们体会到元代政治生态的险恶;通过清官在忠君与保民间的两难抉择,让人们认识到元代阶级压迫的深重;又通过清官们普遍的"徇情枉法"的做法,让人们感受到元代司法制度的疏漏与不公。元代公案剧中的清官形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元代社会的纷纭万象。  相似文献   

18.
揭馍斯的诗文创作在元代文坛上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尽管元及后世对其评价不一,但他诗文创作中“神骨秀削,寄托自深”、“严整精核”、“语简而洁”,呈现着自己独到的风格。其中他创作中的道家倾向,在其作品中占有较大的分量,且是有元一代众多文人内心世界的观照。  相似文献   

19.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黄山学院学报》2005,7(2):118-120
从诸宫调的用韵、元代北方方言区作家的用韵比较、元代时人的论述、元本中的异体字、与同期韵书的不同等几个方面力证《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是通语的实际反映。其中,元代笔记中的某些论述是笔者新发现的材料,可补前人论述。  相似文献   

20.
元代入居内地的藏族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时,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来到祖国内地,这其中就包括了来自吐蕃地区的藏族人。论文概括地叙述了元代人居内地的藏族人的总体状况,从萨迦派的僧人,噶玛噶举派的僧人和世俗官三个方面对元代人居内地的藏族典型人物作了微观考察,并总结出了元代人居内地的藏族人的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