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语言是人与人的“游戏”又或者是世界的“图式”?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写道:“命题的总体即是语言”,而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则写遭“我还将把语言和活动——那些和语言编织成一片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称作语言游戏”.本文正是从这两种角度的差异上探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自身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语境下外语"学得"向"习得"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得”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二者无接口,无法相互转化。我们认为这种转化可以发生。中国由于没有理想的外语学习环境,必须要采取措施改进“学得”过程,促进这种转化,包括在课堂上尽量多提供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降低学习者的情感焦虑,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等;而“任务型教学”,特别是“焦点式任务型教学”就是实现这种转化的载体与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and”是英语中的常用词,在语法中称作连接词或并列连词,通常连接两个并列的语言单位,其汉语意思可译为“和、与、及、同、并、兼”等。有时甚至不必直接译出这些对应的汉语词。然而,有时“and”连接的并不是两个意义上并列的语言单位,其翻译方式是灵活而多变的。正因如此,它常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导致阅读和翻译上的错误。其实,“and”有着很多细微的内在意义,需要细心斟酌。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者张培基等人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指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科学性的艺术.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要真正掌握英译汉的技巧并非易事.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词翻译,有的则需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处理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如英语中表达否定的方式很多,有用否定词(not,no,never等)表达的,也有些是由否定词缀(un—,dis—,im—,in—,—less等)表达的.还有些英语句子尽管在结构上是肯定形式(没有否定词或否定词缀),但所表达的却是否定意义,这种否定可称作“含蓄否定”.在翻译这些句子时,往往需要突破原文的形式,采用变换结构或说法的方式,把英语中的含蓄否定在汉语译文中明确地表达出来,这种翻译技巧,译界称为“反译法”.英语中有哪些词或短语可表达含蓄否定以及怎样翻译这些含蓄否  相似文献   

5.
在修辞上将两个语义特征互不相容的词语搭配在一起,称作"超常搭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爱着您的爱,幸福着您的幸福"等.这种搭配由于打破了语言的线性组合规律,不合逻辑、不合语法,造成了独具效果的陌生化现象,从而在语言接受上具有多方面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称代词与亲属称谓组合时,可带“的”,也可不带“的”;如可以说“我的妈妈”,也可以说“我妈妈”。这两种语言表达式在功能上有一定差别,两者出现的位置、场合不同,前者经常出现在叙述体中,后者常出现在对话体中;前者在言语实际中,常有附带色彩,尤其是感情色彩;两者的指称能力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把人类的语言称作“词的语言”,“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像的”。法国语言学家马骞柯恩在《语言》一书中认为:“语言的主体就是全部词汇。”可见,构成任何一种语言的核心和主体都是词汇。那么,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应该是词汇,应当把每篇课文应掌握的词语,作为授课的中心与重点来对待。  相似文献   

8.
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而英语属形合型语言。汉英之间的这种本质差异就导致了两种语言的句法组合与语序大多不对应,此种情况在正式的商务汉英文体中比比皆是。鉴此,“分分合合”的策略是商务汉英句法翻译转换的必然选择。在商务汉英句法转换中,“合”的多、“分”的少;相反,商务英汉语句翻译则是“分”的多、“合”的少。  相似文献   

9.
语境这一概念早已被人们应用于语言研究的各个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模糊语言学、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等等.然而,语境这一概念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和使用却相当宽泛灵活,随意性很大,术语也很不统一.有的专指同英语Context对译的“上下文”,有人把这种“上下文”叫作“语境”或曰“语言环境”.因为这是就各语言单位的相互关系而言的,属于语言范畴,而把围绕交际所构成的环境因素叫作“交际环境”或曰“言语环境”.有人又把前者称作“言语上下文”,把后者称作“情景上下文”.还有人把手势、表情、神态等称作“副语言环境”(Paralinguistic context).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语义学中的“语义场”,语法学中的“语法场”,心理语言学中的“语意情景”等等,实际上也都是语境.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与吴文英在悲情体验中建构起的悲情性审美心理,决定他们必然采用以情驭文、凭心运思的主观化创作方式,表现出主体抒情性与象征性两大特点;又因其与梦运作的相通性,故可称作"梦化式"创作.而在意象与意境的选择和营造、结构的跳跃突变、语言的雕琢修饰等方面形成的梦幻奇丽的审美风貌,正是这种"梦化"艺术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汉英之间最基本的差别在于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而英语属于形合语言。笔者运用认知科学中的神经网络学说、激活扩散模型和图式理论等进行分析,指出汉语重意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汉人的大脑概念网络习惯于“节点触发”的方式,而英语的形合主要是由于英国人倾向于用“路径连接”的方式进行激活扩散。  相似文献   

12.
语义的非对应源于文化间的差异,因为语言本身是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同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密切相关。从文化内涵及其差异的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义的非对应性。所谓非对应性,也就是难以完整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形式与意义关系的不同特点,反映了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在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上,汉语较之英语更重其意而轻其形,属所谓的意合性语言,即行文大凡为以神统形。而作为形合性语言的英语,其语言形式则更多地表现为意义取决于形式。主要就汉语的以神统形所反映出的几种形式及其意义关系特点与英语作一些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研究语言之间的思维差异为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提供了哲学理据。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它们的构词理据具有差异性,汉语词汇表现出"先大后小、先重后轻、先来后到、先因后果、重复对称、简约至上、具象优先"等七种构词原则。因此,汉语词汇在英译时应有所变通,采取相应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言,总是跟该民族的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语言的千差万别以及各民族文化的不同,每个词汇所传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语言文字的应用,离不开对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本文主要从称谓词的使用来说明同一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16.
马艳丽 《培训与研究》2008,25(9):130-132
英汉语言定语形容词的排序迥异,排序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英汉定语形容词在界定范围和标准、分类标准和顺序排列上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比这三方面的差异,可以对各自定语形容词的排序规律进行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调整词序的步骤,即按照源语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标注定语形容词在目的语中的类别、按照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词序,从而避免汉语表达西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以构词法为理论基础对英汉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英汉网络语言在发展趋势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之处是网络这个特殊的语言交际环境决定了英汉网络语言以经济原则为主,在造词上的随意性、显著的缩略化趋势及赋旧词新义等现象体现了网民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及语言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英汉网络语言的不同点则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体系、文化背景和网络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语言活动。中国学生在用英语翻译时,总是受到汉语表达方式的干扰。实际上这是由于对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认识不清楚所致的。所以,在翻译教学中,应培养和加强学生对句法结构上形合与意合差异的意识。汉语以意合为主,隐性连贯,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显性连接,以形驭意。具体分析了意合形合在英汉语言中的种种表现,剖析了其内在成因,并且阐述了这种差异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刍议汉译英中词义的抽象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语经常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抽象概括的概念。在汉译英实践中,对词义进行抽象化处理是获得理想译文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分析汉英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文化三方面的差异入手,通过详尽的译例,探讨了词义抽象化在汉译英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0.
从《匆匆》英译看英汉衔接手段差异及处理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衔接是语篇的基本特征,英汉语篇在具体使用特定衔接方式的倾向性和频率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从散文《匆匆》及其两英译文中的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发现,汉英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有保留、转换、增补、省略等四种方式;译者需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