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收录于《青原志略》卷三的对话体短文《仁树楼别录》,对于理解方以智的晚年思想至为重要。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的附录部分,曾对该文施以现代标点,可惜尚有不少错误。另外,通过考辨可以发现,《仁树楼别录》的两位对话者方密之与左藏一的关系当在师友之间。  相似文献   

2.
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历史上对于三教之间的关系多主张"会通",但会通的理论各异。明清之际皖江学者方以智一生出入三教,他的"三教会通"思想的特点是"批判式融通",在三教关系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批判式融通"的积极性在于它对一切学说都保持一种批判同时加以肯定的态度,其消极性则在于因缺乏宗旨而失去学术神圣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道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  相似文献   

4.
枞阳浮山历史上曾以佛教驰名,尤华严寺最著。方以智于明亡后被迫逃禅,晚年主江西青原道场,纂修《青原志略》,但心中日益萌生归乡终老之意:而家乡官绅父老亦热切期盼他回乡兴修华严寺,重振名刹。方氏虽是应允,派其弟子山足兴斧先行浮山料理,但本人因粤难突发而逝。终未遂愿。他虽名列华严寺第16代住持,却未一日入寺坐堂说法。考其史实,于研究方以智晚年行实与佛教思想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在面对晚明“崇虚尚无”学风与西学物理冲击的背景下,方以智重新诠解传统“格物致知”说,并试图调节朱熹与阳明“格物”之争,提出“格物”之“物”不仅是外在物理之学,也包含内在心性之学。就“格致”的路径而言,方以智提出“心物互格”使得心物主体互通,消解心物彼此二元分别的新路径。就“格致”的指向而言,方以智提出“不落有无”以达贯通内外、超越有无;展现了其对传统儒学的突破,及其汇通诸家与内在超越的思想面向。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成就显著。史书就记载其"生有异禀",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后天所接受的教育。方以智12岁时母亲病逝后,仲姑方维仪"俨如人师",抚养并教育方以智成长成才,并亲授学问,对方以智影响至深。方以智视之如母,为之刻集,感念其恩。  相似文献   

7.
《通雅》蕴含着丰富的通变思想。方以智治学广搜博采、穷源溯委,考古决今求创新,并会通中西,鲜明地体现了他的通变精神。这种学术上的通变思想既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继承,也反映出明中期后学术变化及西学传入时的时代特征。认识方氏治学精神,对把握方氏学术、学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宗教世俗化的过程,"三教合一"的思想在明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探讨"三教合一"对《水浒传》与《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影响有利于加深对小说的认识,反过来也可以看到"三教合一"在明代小说中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理工科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发挥"微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打造制度建设保障学风、课堂教学培育学风、主题教育促进学风、树立典型激发学风、科技创新推动学风的"五位一体"学风建设新模式。文章作者结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风建设系列创新性活动的开展情况,验证了"五位一体"学风建设体系在高校工科专业开展创新性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真假美猴王"故事为切入点,表现《西游记》主题与"三教合一"思想表现上的特殊性、典型性,再对"六耳猕猴"与"孙悟空"两个形象及其联系进行溯源、考证、分析解读,最后从儒、释、道三教的核心观点出发,对"六耳猕猴"这一形象的象征性、隐喻性及其背后的隐在含义进行阐释。尝试解决"真假美猴王"这样的微小故事单元以及"六耳猕猴"这一情节性人物是如何以小见大地反映出整部小说"三教合一"这一核心特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一个极具特色的哲学家。他试图对万物进行一个根源性的说明,从而建立一套本体论体系。他的出发点是万物皆在,即有;回到有的根源,则为无。本体之无和现象之有虽历历分别,但又相即相融。对于这种关系,方以智利用一二(多)之辩来进行说明,确立了一即二、二即一的一二贯通为一的逻辑体系。一和二的这种贯通在方以智看来是不同于一、二本身的,他提出了三这个概念对此进行自觉的表达。同时,方以智认为,本体的本质规定和主体思维的展开又是一致的,即达到了认知和本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儒学和诸子学都是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本的内在要素,长期以来尊"儒"斥"子"的文化政策使得诸子学沦为"边缘学术",其学说的合理性并未得到承认.乾嘉时期,在考证学的推动下,诸子学研究逐渐兴盛,诸子学有了回归学术主流的契机;道咸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和晚清社会危机的出现,儒学受到广泛的批判,在思想一统世界瓦解中诸子学迎来了复兴.诸子学的兴起和历史地位的改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学统重建的趋势.而清代考据学在诸子学的兴起中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2004年"浮出水面"的大陆新生代新儒家而言,蒋庆是其主要代表人物,"重建儒教"是其核心思想纲领.截至目前,对此进行学术评论的两篇重要文献,一是方克立2005年写作的<关于当前文化问题的三封信>,一是张祥龙2007年发表的<重建儒教的危险、必要及其中行路线>.前者认为中国现代新儒学运动已经进入到作为第四代的大陆新生代新儒家唱主角的第四阶段,并强调要在肯认其历史定位的前提下,预测其文化影响,展开其学术研讨,强化其科学评判.后者承认蒋庆的"重建儒教"与"政治儒学"是现代中国思潮中第一次跳出西方中心论窠臼的儒家之声,但认为其进入政治主流的"上行路线"和进入民间社会的"下行路线"是困难的或不够的,从而提出了以建立"儒家文化特区"为枢纽的"中行路线".以上述两个经典文本作为学术史描述的主线,目的在于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当代大陆新儒家的历史发展、进一步判析"重建儒教"思潮的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学术主流由心学向朴学转变,其内在的、推陈出新的动力,源于思想界摒弃理学未流的批判思潮。其时,社会经历了明亡清立的历史转折,明道救世的目的已由振兴而救亡,启蒙的重心由政治改良转向民族主义。于是在清算明代理学空疏无用、自毁长堤之罪过的同时,更把别夷夏、辨正闰放在首位,并且在批判心学松懈夷夏大防、否定宋学具有元典意义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考据实学作为思想武器与反清斗争相系,终开清代朴学之风。  相似文献   

15.
清代朱书首倡皖江文化 ,其皖江文化的内涵即安庆文化。皖江文化有两大支脉 :一是古皖禅文化 ,一是移民文化所孕育的方氏学派、桐城宋学以及直承其传统的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泰州是一个学术思想活跃的地区。古代泰州儒释道思想都非常丰富,名贤众多,名师辈出,尤其是泰州儒学思想影响很大。自南唐以后,泰州儒学一直在发展,并在宋、明、清三个时期形成三次儒学思想发展峰期。以胡瑗为首的理学思想、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平民哲学思想、以黄葆年为首的圣功儒学思想,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仍热衷于泰州儒学的研究,泰州儒学的魅力一直兴盛不衰。  相似文献   

17.
朱次琦作为晚清南海鸿儒,其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治学思想主要表现出尊宋斥汉、崇朱黜王、申实复孔、尊经重史的特点,这些特点均是围绕"经世致用"、"资治明道"这条主线而展开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也有值得辨正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黄河三角洲的历史上,南朝齐梁之际的任昉是与沈约齐名的一代辞宗巨匠。在任昉的思想体系中,典型地体现出中古时期最突出的儒释道三者结合的特征。他率性任己,尚接魏晋风神;同时恪守礼法,秉性淳孝;且接受世风的浸染,信奉佛教。任昉渊博能文,在齐梁文坛赢得了鼎盛的声名,又热衷于对后进的提携称赏。他历仕三朝,因此被世人所讥讽,但他又能严守古循吏的理想,治平安民不倦。  相似文献   

19.
俞樾与经学人才的培养--俞樾、阮元经学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樾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经学教育家,他主持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长达30多年,培养了大批经学人才。这些人活跃于江、浙地区乃至北京、广东、湖南、湖北、安徽各地。他们或为山长,或任教职,或以官员身份引领提倡,从而扩大了汉学在这些地区的影响,浙江地区更因之成为汉学的重要基地。在经学教育中,俞樾继承了阮元"尊经崇汉"的宗旨,并提倡"独得之见"和学术创新;同时尊重门生的学术取向,且重视求异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