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20年北京市“七普”数据,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采用队列要素法对2021—2035年学龄人口的规模结构和义务教育资源需求进行预测。研究发现,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在2021—2026年持续增长,在2027—2032年保持相对平稳,并在2033—2035年迅速下降。教育资源需求的变化则呈现出不同趋势,其中教育经费需求在预测期内持续增长,教师资源和办学条件需求的变化趋势则与学龄人口基本一致。因此,在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北京市应在人口增长期内稳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有计划地扩充教师编制,根据区域、城乡和学科需求统筹调配并动态调整,保障义务教育资源需求;在平稳期内提前部署,通过鼓励集团化办学、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方式破解小学、初中教师冗余和不足交替的周期性困境,明确学校布局的决策标准,确定合理的学校数量、服务半径,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在下降期内利用机会窗口调整教育资源布局,保障教育资源随人口流动而携带,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有前瞻性,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指引下,有必要对2020—2035期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动情况及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Leslie矩阵的队列要素法和实地访谈法,对2020—2035年期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学校数、教师数和所需经费等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随着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下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与2020年预测值相比,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量将下降约3000万;按现行学校规模计算,2026年(峰值年份)城区需新建小学4000所,2030年(峰值年份)城区需新建初中4000所,农村地区将有大量小学校舍闲置(3.73万);按现行师生比计算,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的需求量在下降,与2020年相比,2035年小学教师过剩约150万,初中过剩约37万。2031年,我国城区义务教育学生数将超过镇区,义务教育将总体进入以城市教育为主体的时代,教育资源配置应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充分考虑学生由农村向镇区和城区的转移。建议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适当提高办学标准,降低生师比,缩小班级规模,及时补充优秀教师;统筹优化学前、托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相似文献   

3.
准确预测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是保障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该文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预测江苏省2021—2035年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并对教育资源配置需求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预测期内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逐渐下降,到2035年降至638.83万—740.07万人,与2020年相比减少约38.78%—47.15%。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的在校生规模分别在2017年、2020年、2025年、2028年达到峰值;2.专任教师需求总量到2022年逐渐趋于饱和,基础教育事业费支出总额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到2035年支出总额约为2020年支出总额的1.81倍。据此,应提高学龄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配置的适切性,加强人口与教育数据的信息融合和趋势研判,探索低生育水平下教育资源整合、转化、提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学校规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自2005年以来,西部部分省份(如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城市初中与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农村初中与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逐年减少。2010年,全国城市、县镇和农村初中和小学大班额与超大班额比例较2009年有所下降。而宁夏城市和县镇的大班额(或超大班额)比例却逐年增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旨在了解不同规模学校的办学效益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调整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规模的建议及提高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效益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2006-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1‰调查数据.对我国2006-2020年高中阶段学龄人口、中职在校生规模、师资需求、预算内经费需求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2006—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和中职的在校生数呈下降趋势;师资需求先升后降;预算内经费需求呈上升趋势。预测结果启示,未来1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将发生四大战略性转变:一是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二是由重视教师的“双师素质”向既重视质量又重视数量转变:三是经常性教育经费由学生支付为主向以国家支付为主转变;四是由相对单一、封闭向开放、多样转变。  相似文献   

6.
学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挑战,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需要适应学龄人口变动。未来我国总体生育水平可能持续低迷,城镇化进程加速乡村学龄人口下降趋势,受教育人口向城镇集中趋势加大城镇教育资源供给压力。在对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应当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快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充分利用乡村闲置校舍资源,改进办学模式缓解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短期内师资短缺问题,保障满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财政经费投入水平、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我国为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而实施的一项全国性的重大项目,其中诸多生均标准都取决于城乡学龄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状况。本研究采用国家计生委人口预测软件(CPSS)建立人口预测模型,基于2009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预测出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2012~2020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原始数量比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数量多,但2013年、2015年将分别成为城乡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学龄人口变化的拐点。这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避免因不合理投入而引起的教育资源浪费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电脑》2010,(6):69-69
受学龄人口减少等因素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变化呈现比较复杂的新特征。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为15916.5万人,比上年减少383.7万人;其中城市在校生增加约65万人,农村在校生减少448万人,且各地学龄人口增减程度和集中程度不一,总量减少但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给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9.
校长博览     
去年全国减少四万多所小学和初中新增高校179所2004年,我国共减少小学3.17万所,减少初中973所,中小学教育规模有所缩小。这是教育部门适应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下降的趋势,对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结果。教育部近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普通小学总数为39.42万所,共有在校生11246.23万人,比上年减少443.51万人;我国初中总数为6.38万所,在校生有6527.51万人,比上年减少163.31万人。在小学初中规模缩小的同时,随着高中和大学阶段人口增多,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持续扩大。2004年,我国高…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本文基于2009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采用人口预测软件(CPPS)建立人口预测模型,预测出未来连续8年的学龄人口,并对年均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需求指标,如专任教师数、义务教育经费、学校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等进行推算。进而提出系列建议,包括推动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内涵式发展,增进城乡教师交流,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经费统筹,改善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  相似文献   

11.
结合历年人口、教育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人口变化特征及其对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2020—2050年我国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目前学前教育学位需求高峰已过,但2011—2017年的出生堆积使得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正迎来学位需求高峰;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在2020—2050年主要呈现下降趋势,到2035年后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只有当前五成左右的水平;当前基础教育学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和规模增大,向城镇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趋势明显,2020—2050年基础教育在学(园)人口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30年后学前教育在园人口和小学在学人口的城镇化率均超80%,初中在学人口城镇化率超90%,基础教育进入以城镇教育为主体的时代。基于此,建议建立学位需求的动态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建立人口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机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2.
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可以从师资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来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数量上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小学之间,县镇和城市的师班比大大高于农村是失衡的具体表现。在优质教师配置问题上,呈现出城市高于县镇、县镇高于农村的状态。因此,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在数量上应重点考虑农村小学,在优质教师配置上要向农村初中和小学倾斜。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本世纪末将在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城镇以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如在九十年代按计划完成目标,使初中在校生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困难很大。首先,九十年代全国初中适龄人口数(取自13至15岁年龄组,下同)比八十年代明显减少。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测算,九十年代平均初中适龄人口数为5.9千万人,比八十年代平均数少1.6千万人左右。一般说,初中在校生规模随初中适龄人口数减少而减小,如“七五”期间,初中适龄人口数逐年减少,初中规模由4.1千万人下降到3.9千万人。其次,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发展的新态势为教师资源配置带来了挑战。基于2021-2035年城乡义务教育学龄人口预测数据,本文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对教师资源的需求规模、结构、类型等进行了预测。教师资源配置将面临数量不足和过剩反复交替、优质师资城乡学校间不均衡、音体美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师培训资源配置不足且低效等问题与挑战。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快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灵活用人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优化教师编制,更好地保证教师资源配置满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我国共减少小学3.17万所,减少初中973所,中小学教育规模有所缩小。这是教育部门适应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下降的趋势,对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分城乡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分城乡的学龄人口预测是制定未来教育发展规划的基础性研究。本文基于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运用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对我国未来人口进行分城乡预测。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笔者从全国、城市、农村三个维度,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的适龄人口变动趋势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出每个阶段学龄人口变化的具体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道明 《天中学刊》2010,25(4):14-16
对河南省2010―2025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在校生规模、师资需求量、经费需求量等方面的预测结果表明:学龄人口变化呈现单峰型走势,并出现波动现象,即在2016年前学龄人口将处于下降时期,2017年以后则呈较大幅度上升的趋势;高校教师需求量将呈大幅上升趋势;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5年对全国人口1‰调查数据分析预测:2006—2020年期间,我国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和中职在校生数呈下降趋势;师资需求先升后降;预算内经费需求呈上升趋势。未来15年我国中等职教将发生四大战略转变: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由相对单一的东、中、西部和城、乡发展政策向多样化政策转变;经常性经费由以学生支付为主向以国家支付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2005年1%人口抽样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在对不同夫妇的婚配概率和堆积释放生育估计的基础上,从全国、城镇、农村三个维度,对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五个阶段的受教育人口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在"单独二孩"政策下,我国受教育人口的规模有所增长,但长期总趋势是在波动中下降;学龄前儿童在2017年达到峰值,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龄人口经过不同的波动轨迹在2020—2036年间逐类达到高峰后转为下降;城镇在波动中增长,农村则单边下降;全国受教育人口的变动态势,主要受城镇受教育人口变动的影响;要特别关注城乡学龄人口的不同发展态势,为应对未来各级学龄人口变动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十三五"时期城镇学龄前儿童的快速增长,是制定"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2000年以来,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一些农村初中和小学相继被撤并,造成农村初中和小学的办学规模不断缩小,而城市和县镇部分初中和小学的办学规模却不断扩大。就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和原州区来说,其农村初中、小学因学校规模布局的调整,导致农村学校被大量撤并,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均呈现明显递减趋势。这一变化致使家长经济负担加重、学生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心理问题增多、教学质量效益下降、农村文化根基割断。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培养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理性思考学校的布局调整问题,合理布局城乡学校,明确农村学校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办学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安全隐患问题,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