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素养——“量感”,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测量”和“常见的量”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度量单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度量单位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小学生对像“公顷”“平方千米”“吨”等这样的大单位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应用量感、从而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大单位呢?为改变目前大单位量感教学“缺乏深度、缺少体验、缺乏体系”的现状,我们提出基于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的多角度量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李阳 《小学生》2023,(5):28-30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课程需要的一项关键能力。量感的培养具有难以直接理解、不便直接感知以及未形成标准化的特点,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时,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教学探讨有效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新增加了一个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量感”。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内容?量感究竟指什么?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量感是一种直觉,更是一种能力,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从《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量感”的表述来看,量感的内涵很丰富,除了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外,还包括度量的意义、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度量单位的选择、度量单位的换算、度量结果的估计等,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亦是丰富和完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教师必须立足多元感知,引领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量”,促使学生发展量感这一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正>一、课前思考“量感”是《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也是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新增的关键词。基于内涵理解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二是对度量意义的理解及能在真实情境中对度量单位进行合理选择;三是对真实情境下测量结果作出估计等等。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进行合理估算,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数量关系,发展他们的数感;也要通过在实际的度量活动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逐步学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能合理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良好的量感。只不过,由于测量的相关内容是被分散到不同数学学习领域之中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的完整计划,  相似文献   

9.
<正>理论感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第一次出现量感。新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把新课标小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中除量感外的十个方面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十个核心概念进行对比,发现表述上虽有变化,但仍属于教师们相对熟悉的内容。所以,量感应该是解读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一个重点。我想,新课标中新增量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测量这一类知识内容时,要关联“量感”的培养,要把单纯以知识技能为目标的测量教学,引到培养核心素养的轨道上来,落实量感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潘才芳 《福建教育》2023,(10):52-5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具有个体性和随机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特别是质量单位,学生看不清、摸不着,全凭感受,难以表达。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学生对“选填合适的单位”及“单位进率”等客观题的完成度与正确率常“令人满意”,但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不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重量,甚至与实际重量相差甚远。由于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在质量单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培养到什么程度皆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容易成为教学盲点和难点。本文,我以第一学段“千克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量感”,要求学生能够直观感知物体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研究通过解析“量”的两个读音,阐释了“度量”“度量单位”的含义。新课标视野下的量感,主要表现为学生理解度量及度量单位;能够合理选择度量单位,实现单位的灵活换算;感受度量的误差,学会合理估计度量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度量的历史,引导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经历直观感知、获得量感,利用多维度空间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2.
陈素慧 《天津教育》2023,(27):101-103
<正>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其中重点表现在“量感”这一内容上。量感指的是什么?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量感的概述、量感培养的原因、量感培养的措施三个方面展开探究。一、量感概述(一)量感的概念量感是学生在感知物体的长度、大小、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量感”,即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最终的表达形式都是“数”。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即:数是对度量结果的抽象,是符号表达,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量感的培养重在展开度量的过程,获得度量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符号表达?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从原来的10个变成11个,增加了量感。小学阶段关于量感的知识比较多,主要包括时间、货币、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角度等方面。其中有关时间量感的内容多、分布广、跨度长,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有涉及,可见时间量感是培养小学生量感非常重要的内容。文章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为例,从“单元系统分析”“整合重组开发”“单元素养指向”三个维度进行单元整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符号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发展小学生的符号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符号意识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陈娴 《学苑教育》2023,(31):73-7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内容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从原先的十个关键词增加到了十一个,而“量感”第一次作为一个新增的关键词出现在小学阶段,引起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量感的作用与策略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量感,2022年版课标中明确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具体内容:“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课标为教材编写者、广大一线教师结合具体单元内容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量感提供了抓手与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同时指出:“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容易看出,数感是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教学中真正落实数感培养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对核心素养导向下数感的内涵及培养策略开展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探析。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量感这一概念,将其归于核心素养之“数学的眼光”的范畴。“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内容是培养小学生量感的重要载体,教师应立足教学主题的一致性与整体性,关注学生量感的阶段性表现与进阶性发展,解读教材,设定目标,实施教学。  相似文献   

20.
陈婷 《理科爱好者》2023,(1):215-2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量感”这一核心素养内容,再次丰富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数感和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最为直观的两大因素,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质量。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对于量感等内容的关注度不高。新课程标准要求将量感的培养融入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进一步提升了量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