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分析心理学上的情感研究成果,形成两极情感的平面多维组合,以及两极情感的立体组合、静态情感与动态情感的组合.构造文学创作中情感组合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一、声、音、乐 “乐”是中国古代美典的最高范畴。它的提出是在先秦时期,先秦诸子特别是儒、道、墨三家都提出过自己的“乐”观,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乐”在先秦美典中,其内容十分宽泛,它不仅包括音乐、舞蹈,而且还包含了诗歌等文学艺术,一句话,凡是使人快乐的东西皆谓之为“乐”。因此,要弄清老子“乐”观的本质内容,必须从它与先秦诸子文化群落的比较中着手;从分析命题——“大音希声”的各组  相似文献   

3.
李季  刘海丽 《双语学习》2007,(11M):164-165
聚合关系合组合关系是语义学的两个重要概念。本文分别论述了聚合原则和组合原则,并将词语的聚合组合关系理论应用于俄语语言实践,主要分析了词的聚合与组合在俄语词义辨析和词语搭配中的运用及其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筝是我国古老的卧弹乐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筝乐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建国以前,筝乐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建国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筝乐艺术的蓬勃发展,众多民族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筝乐演奏家和筝乐教育家等从多种角度对筝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尤其是咅乐教育中,一些全新 的咅乐教育理念和咅乐课程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而随着人 们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咅乐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 如果教师根据传统的授课经验、知识水平来进行课堂教学,而 没有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进行设计与创新,这样学生对咅乐学 习就会很刻板与生硬。那么,如何能够让小学生的咅乐课堂教 学焕发出活力呢?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 谈谈在咅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以词义聚合关系、组合关系为主要线索,分析语义场中的词义聚合关系、词义组合关系在语篇中所起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语义场理论在语篇形成中可以起到两大作用:衔接连贯作用和修辞润色作用。  相似文献   

7.
巧用○幽○默语言创设○乐○学情景邢学大语言,在思想政治课上有着与其他课不尽相同的意义。它除了可以传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少师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单调、枯燥...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相当突出,本文以城郊结合型的开远市乐百道办事处为典型个案研究,通过分析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新思考、重新论证,试图为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综合分析情境教学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讨论了情境教学在舞蹈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出适用于舞蹈教学的情境创设手段,并着重讨论辐射式问题情境与阶梯式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运用,提出“课前乐”创设音乐情境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0.
“气”作为完全意义上的文艺美学范畴首次出现于《乐记》。“气”被用来解释乐的生成、乐的政治工具性、乐的功能性,其美学内涵的形成涉及到中国古代哲学、巫术活动及“乐”的理念等各个方面。《乐记》中乐“气”范畴的理论成型对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高中音乐课程主要以音乐欣赏为主,音乐欣赏既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又是赏析者综合运用其所具备的音乐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过程,而感知、想象、体验则是音乐欣赏者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所要经历的心理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渗透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给学生六个“学会”。  相似文献   

12.
古乐曲《春江花月夜》和张若虚的古诗《春江花月夜》虽为不同的文艺样式,但二者在创作手法上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古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发展手法为鱼咬尾,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句法多采用蝉联相生的手法,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诗乐一体”的传统源远流长。诗歌与音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且贯注着中国传统的“和”的审美意识———“和谐、统一”,这是二者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的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快乐男声”“超级女声”是当下我国流行音乐界最时尚的名词。它的成功使社会不断地讨论它所产生的效应。由于是大众选出来的“快男、超女”,而且大家喜欢的音乐占据了很大部分,所以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大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16.
目前钢琴教学中“重技轻艺”、“重艺轻美”的问题较为突出,片面追求钢琴弹奏技能而忽视音乐本体美和意境美已经成为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加强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推动钢琴教学改革、提高钢琴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探讨了魏晋玄学“悲为美”:的缘起:“悲”从音乐进入文论,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作为贯通审美体验的“悲”、“美”,寓有魏晋士人对生命本体的探询,彰显着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寻。  相似文献   

18.
"成于乐",真的是指君子道德学问与音乐修养的和谐完美之境吗?通过解读《周礼》、《礼记·乐记》等文献,笔者认为,古代的乐实际上是祭祀行礼的表演形式,祭祀行礼的场面因而被称为"礼乐之文",它的井然有序离不开乐官系统的指挥、调控.这种指挥、调控正是孔子所说的"节礼乐".当一个大司乐、大乐正那样的祭祀行礼的主持人,在孔子看来,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这样理解"成于乐",才更能了解孔子.  相似文献   

19.
张炎论词主张音乐与词作并重,其"雅正"说实包括音乐之雅正、词作之雅正和雅词协音三方面。张炎提出"精粹"、"妥溜"等审美范畴,服务于"清雅"词论体系。融贯之美是他词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用以达到清空中有意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