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垃圾:城市环境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史是环境史研究的新领域,它是环境史、城市史,技术史及公共工程史各自发展并有机融合的产物。它的成熟也有赖于对城市及城市环境的深入理解。垃圾问题是城市环境史的一个重要主题,其原因在于:垃圾问题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重要的城市环境问题;对垃圾进行历史研究既有助于理解人与社会的发展,也有助于现实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尽管国外关于垃圾问题的历史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相对于城市环境史的其他课题而言还显得比较薄弱,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更是欠缺。参考已有的成果,开展垃圾的历史研究应特别注意完善相关知识体系,拓展研究思路,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再述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芝 《历史教学》2005,(8):29-32
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本文在论述西欧中世纪城市起源的同时,与东方封建城市,尤其中国封建城市的起源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也为目前方兴未艾的城市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本文在论述西欧中世纪城市起源的同时,与东方封建城市,尤其中国封建城市的起源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也为目前方兴未艾的城市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关于城市问题的研究更加突显其历史与现实意义。西欧中世纪城市作为特定时空的存在,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借鉴,笔者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起源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认为西欧中世纪城市的产生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各个阶级不同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原因,学术界有防御说、集市说、宗教中心说三种说法,但在历史上三种情况可能都存在,也可能互有交叉。一般认为,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类出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就具备了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一、我国城市的起源及早期的城市分布研究表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  相似文献   

6.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领域为什么没有在古代产生,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了解决教育技术研究中的"李约瑟问题",必须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审视教育技术起源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研究取向,以科学的方法探讨影响教育技术起源、发展的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它的出现及发展代表了某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对于音乐的起源这一神奇而又古老的问题,古往今来诸多音乐史学家对音乐的起源都作出不同的研究与猜测,也总结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文对中国音乐的起源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得出的中国音乐的起源是多元化。对于此观点虽有人提出过,但作者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阐释说明的,以下内容就是笔者结合所学、所查、所思浅析一下中国音乐起源的各种学说。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孵化器和载体,所以,任何一代文明,必然有体现这种文明的城市形式。如果我们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就会多少理解包括芒福德所著的《城市发展史》在内的各种西方人对城市发展历史研究,为什么没有同时融进东方,尤其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描述。因为东西方文明是不同的,因此东西方城市的起源以及发展的历史有很大差异。把东西方两种城市发展史并列起来读,会产生一种很冲击的感悟,就是东西方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而铸成这样不同的,是各方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文明。如果我们承认文明、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就不能忽视对不同文化渊源的认识和研究。今天,人们对拉动城市起飞的决定因素,更多地倾向于经济力量。而对于保持城市持久平稳上升的文化和文明的力量,还远远没有参透。在经济的魔杖让城市的面貌逐日翻新的时候尤其如是。在某种意义上说,对比起源迥异的城市历史,完全可以成为研究如何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入手之处。从研究文化和文明的角度看,《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和《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都为我们揭示了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与西方对城市发展的研究相比,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中,比较可贵的是,不仅把研究促成...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城市早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城市形成与起源的理论认识,从相关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城市起源于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城市形成于夏代;从夏代城市形成到秦代郡县城市普遍推行这个阶段,中国早期城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小的时期。中国城市的早期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特征:中国早期城市具有多元起源和形成、不平衡发展并渐趋一统的特点;城市发展经历了城与市双轨并进的演进道路;政治因素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问题,史学界虽作过不少的探讨,其中也不乏卓越的创见,但长期以来未作出系统的阐述。高光晶先生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东西方国家起源的理论入手,根据古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结合我国古文献、古文字和考古资料等方面的广博资料,比较了中国古代与古希腊、罗马在国家起源问题上的差异,具体探索了我国国家的形成及其特点,写出《中国国家起源》一书,1989年5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有关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第一本专著,其中对地理环境给予国家形成的影响,对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特殊性的揭示尤为新颖深刻。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问题,史学界虽作过不少的探讨,其中也不乏卓越的创见,但长期以来未作出系统的阐述。高光晶先生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东西方国家起源的理论入手,根据古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结合我国古文献、古文字和考古资料等方面的广博资料,比较了中国古代与古希腊、罗马在国家起源问题上的差异,具体探索了我国国家的形成及其特点,写出《中国国家起源》一书,1989年5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有关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第一本专著,其中对地理环境给予国家形成的影响,对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特殊性的揭示尤为新颖深刻。  相似文献   

12.
经过对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在理论上及资料处理上存在分歧的清理,提出对此问题的一系列新的看法,包括中国前国家社会向国家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国早期国家的性质与其产生途径、夏商周三代国家的起源与其建立、三星堆国家,以及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过渡,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城市兴起,是西欧有别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从对城市的起源、城市的概念内涵、城市的民众组织等三个重要问题所进行的中西比较可以看出,西欧中世纪城市作为一种较为独立的社会政治单位,更能蓄积起冲击封建政治体系的力量;而中国封建城市与统治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意义上是在封建政治体系中起着堡垒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起源的年代,我国学术界存有争议。在对中国早期城市的内涵作出界定的前提下,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的研究,结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认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最迟不晚于仰韶时代晚期,距今约有5500年左右,并于龙山时代普遍成熟发展,遍及中国各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问题长期以来深受中国学术界的关注。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者对中国文明起源提出了许多问题和研究观点。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国文明也有着开始、发展的渐进过程。文明起源的研究应该以考古学,尤其是田野考古为主导,开展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确信中国文明是本土发展起来的和多地文化汇聚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集宁师专学报》2020,(4):13-16
《图腾分析路径下中国五帝文明研究》一书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山海经》进行了新的解读,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种文献贯穿起来,为中国文明起源和五帝时代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观点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文明起源和五帝时代历史研究的学术进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煤矿城市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一些外国的煤矿城市发展历史比中国的更长。研究外国煤矿城市的兴起、发展与转型,可以为中国煤矿城市的发展与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对外国煤矿城市发展经验和理念进行梳理与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少走弯路,而且能够促使中国的煤矿城市发展在外国煤矿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走出新路。这种学习和借鉴,有益于中国的煤矿城市转型,同时对其它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和转型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众说纷纭的问题。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的模式在解释中国考古等的新发现时颇为乏力。而对于传统考古学上认为的文明和国家的象征如世袭制、城市、文字、大型遗址、阶级和阶层等,各个国家因自然条件等的不同,其国家起源也是各有特色的,中国的国家起源应有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河北北部明起源过程有着鲜明的特点:两种经济并重交错共存,向明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具有化多元和不平衡性,起源早但很晚才进入明社会。这些特点都是和此地的地理生态环境及其变化息息相关的,并且能够有助于中国整个明起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的贫困问题是当前社会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贫困治理,有助于流入地城市自身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文章从教育券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公益诉讼制度等角度,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贫困治理提出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以期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