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我国就业及旅游业发展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1978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从收入和市场两方面,实证研究国内旅游人次、收入,入境旅游人次、收入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吸纳就业的基础产业.旅游业直接就业增速快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又快于第一二产业,旅游业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回归分析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对全国就业、第三产业及城镇就业有明显促进作用.而第一二产业促进不明显,其中,入境旅游发展对拉动和促进我国就业作用最大.入境旅游市场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入境旅游成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入境旅游对全国就业的促进主要通过第三产业实现.外国人旅游人次对全国总就业、第三产业、城镇就业促进作用大于港澳台旅游市场,与此相反,港澳台旅游市场对第二产业的作用明显大于外国人市场.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技术技能劳动者养成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培训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技工学校的改革发展,需要对全国的就业形势、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情况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认识。一、对形势的判断1、关于就业形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数量巨大,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和劳动力总量巨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成为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我国的就业形势呈现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三碰头”的局面。2003年城镇新增劳动力…  相似文献   

3.
劳动经济学的传统主题之一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供应量大。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我们目前的成绩与我国众多的就业劳动力以及其他劳务输出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本文拟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来分析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海外劳务需求与中国劳务输出、制约中国劳务输出的因素以及提出我们劳务输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高校的毕业生规模也急剧扩大尽管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每年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能落实就业。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增大,城镇失业职工人数增多就业需求增长缓慢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教育现代化》2005,(7):125-125
结构性矛盾更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我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而且将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促进就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结构的劳动力模型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首先分析了我国三大产业间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建立劳动力模型,然后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对未来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趋势进行预测,进而得出了在今后几年内我国仍将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流出,并针对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计划纲要》在科教兴国和实行社会保障等部分,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一、“十五”期间,就业压力的情况分析就业问题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能否长期稳定,认真解决就业问题,是贯彻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十五”期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增长迅速,而劳动力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的时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工…  相似文献   

8.
陈小光 《农村教育》2004,(11):30-30
改革开放加年来,共有2亿农村劳动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非农就业,为农业和国发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已有1.25亿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实现就业,6000万农村劳动力在小城镇就业,约7000万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就业。当前,农村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低素质供给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据初步匡算,现有农民剩余劳动力1.5亿人,文盲半文盲约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加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调查显示:江门市劳动力需求旺盛,民营经济成为就业需求的主要增长点,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突出。大学生择业应不拘泥于所学专业,拓宽就业面;应摒除地域限制,到需求大的地区择业;且不应抱有过高的薪酬期望。  相似文献   

10.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举步维艰,员工失业率日益提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高科技企业对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发生脱节。提高普通劳动者就业竞争力,成功实现技能转型,成为当前解决劳动力就业的的重要课题。普通高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员,有必要也有可能开展职业培训,提高职业培训层次,为实现劳动力就业、再就业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就业形势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实践表明,人口因素、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培训、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到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就业的状况.本文通过分析青海省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从中揭示了青海省就业压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日益尖锐。1998年是我国就业压力明显趋于严峻的一年。1999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测算,1999年我国城镇劳动力供给为2374万人(其中包括新增劳动力、农转非、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地方政府、党务、人大、政协以及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上年结转的登记失业人员等)。绝对人数比1998年多出440万人。而劳动力需求方面,假定1999年经济增长7%,那么城乡新增就业机会只有709万个。可见1999年的就业压力比1998年还要大。而且这种劳动力供求关系紧张的情况恐…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对我国就业增长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就业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劳动力需求增长缓慢以及劳动力供需不匹配,其中后者包括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和部分失业人员等待性失业。  相似文献   

14.
一、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最近几年,中国的失业率持续上升。据统计,去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3%,今年宏观调控目标定在4.7%,表明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劳动力总量大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劳动力资源大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求缺口平均每年在2000万左右,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原因是生育高峰期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进入了就业期。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2.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国农村大概有8亿多人口,其中有5亿是劳动力。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就业面临压力大、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配置效益差等主要问题,应当继续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提高劳动需求水平、深化劳动就业和工资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群言·文摘     
《职业技术教育》2004,(36):12-12
要有效避免国内青年“一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我国的职业教育需要转变思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陈宇认为,职业教育培训应当发挥企业用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要的主导作用,要引导其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确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做好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管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根据城镇就业市场的需求和状况来确定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数量和质量,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十分重要。把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现阶段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多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劳动技能缺乏,居住分散,培训组织难度人,培训质量不高,转移就业竞争力不强,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和长远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就业问题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我国高比例失业人口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口和劳动力的绝对量远远超过我国现有的经济发规模;二是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部分原有体制下的就业者,转向新体制后失业;三是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同量资本(投资)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面对知识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控制人口,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是其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谈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我国目前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来看,大学生还是有较大的就业空间,但事实是有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宁愿选择暂时失业也不去这些岗位就业。这一现象是与我国特殊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密切相关的。必须打破目前的这种劳动力市场分割状态,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