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科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我国当代教育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目前的困境是,教育学渐趋科学化,科学则日益狭义化,致使人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变得卑微起来自科学主义思潮确立其在思想史中的地位以来,科学被单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学的发展史上,实验教育学兴起可以说是开创了当时教育学的研究新风,也为教育学科学化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实验教育学深受19世纪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它从教育学知识的论证、获得与方法论三个方面开创了教育学科学之道,对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受制于自然科学的思维范型,企图仅通过实证的方法来使教育学研究科学化,这样的主张是唯科学主义的产物。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来说,忽视教育自身的人文特性不仅无法真正消解以往所受政治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又容易导致研究者陷入心智上被西方某些理论俘虏的宿命。  相似文献   

4.
"诗化"是当代人文学科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和趋势。哲学等人文学科通过与文学、诗学的联姻,借助诗化语言,追求诗意境界,走出科学主义的窠臼,达到与生活世界乃至生命的融通。在历史上,教育学也曾有过"诗化"形态,但随着近代教育学科学化进程的加快,诗化教育学迅速衰微。重建诗化教育学的实质是当代教育学的语言学转向,它不仅能推动教育学语言表达与认识论的变革,使其更加接近真实的教育生活世界,而且能引导教育逐步摆脱工具主义价值观的羁绊,走向诗化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论的建构无法割舍与教育实践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学理论品性的基本特征是人本性。科学主义情结有害于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故而应当以"教育学的科学性"的说法,取代"教育学是一门科学"的陈述。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对教育中的人的研究具有多种立场,但却存在教育学立场的缺失。当代中国教育学是在与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相互激荡中逐步成长的,目前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科立场意识。这使我们得以从教育学的立场思考教育中的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中国立场”、认识立场、方法论立场和价值立场来研究教育中的人,奠定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形态与教育实践形态整体重建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与教育学逻辑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教育学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现出既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相统一,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表现为:外部科学不断向教育学科渗透,引起教育学科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科学主义和人主义两种思潮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来自哲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以及一些新兴学科的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多元化的局面。因此,从理论建设和实  相似文献   

8.
近来,教育学学科范式的人文主义转变俨然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显性话题。然而,这却是一种基于误解的盲目策略。教育学无力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所出现的人文关怀欠缺问题是社会文化发展多种因素所致。教育学学科范式的人文主义转变在深层原因上与人文主义兴起及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相互对立密切相关。它脱离我国教育学多元化发展现状,导致教育学无视对教育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从而给其带来功用性丧失、独立性和专门性被削弱等消极后果。教育学解决教育人文关怀欠缺问题需走向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融合,而不是固执两者的对立。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在世界和生活中,教育真实地发生着。教育学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人文学科。我们在实践教育的时候,在进行教育学研究的时候就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必须找寻到教育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处开始进行教育实践,才能使得教育真正发生。因而,我们必须为教育学方法论去除科学主义情结,找回人文范式。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学理论建构的科学主义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主义(Scientism,又译唯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科学观,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观,它在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的鼓舞下,试图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里都贯彻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认为既然科学对自然的解释是成功的,那么它必定适合于人类社会,适合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为此极力主张将已经建立起的科学概念和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建构和研究,并以此作为其科学化的标志。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教育学理论建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科学主义倾向。为此,揭示这一倾向的来源、基础和表现,并指出一条超越之路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康德是伟大的教育学家,他的教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康德那里,就教育学的性质而言,教育学是基于实践哲学的实践教育学,没有实践哲学作为根基,也就没有教育学的存在。这一实践教育学又在"理想"与"科学"之间。教育学是"理想",主要体现在康德基于人的所有向善禀赋的完全实现上,而这一实现又只能通过"类的教育"而不能通过"个别的教育",由此康德的教育学具有了一种世界主义的理想色彩。教育学是"科学",主要体现在康德对教育实验、教育方法论的强调,以及对机械的教育学说的批判当中。不过,康德的整全的"人性观"又使得他的"科学"不是严格的"实验科学"。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科学,无论是较之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最悠久、最重要、最具引领作用的科学。无论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教育的实际与理论,教育的使命与功能,还是教育学自身,都说明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以人为出发点,又以关于人的哲学为理论基础,并归结到人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教育学,这也正是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之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在什么意义上不是科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不可避免地与科学纠葛在一起,而从科学的划界、教育学与科学在某些研究基础上的不同表现,说明教育学和科学是对世界的不同的解释域,教育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科学化。探讨“教育学在什么意义上不是科学”,旨在表明教育学汲取的是科学精神,而不是“科学主义”,进而期待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作为科学的教育学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的学科归属仍然模糊混沌,很多学者都从"三大科学"门类的视野下探究教育学的学科归属。如果说当下的"三大科学"门类组成了大科学的系统,那么教育学应该是横跨三大科学门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同时也彰显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中心,正是由于存在这个中心,教育学学科的落脚点是自我归属.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学的科学维度之外,还有一种玄学维度。玄学是以内省、诠释的方式对内在世界进行领会,它回答的是科学无法涉及的关于人的精神、心灵的问题。教育的内在空间是科学所无法、无力达至的领地,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心、性的转化和提升,要达成内在领悟、道德智慧、默观洞见、诠释知识、内省感知、美感表现,这些方面不能完全靠科学化的路径,而是要从"玄"门进入。教育中知识发挥作用的方式与自然科学中知识的"运动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用对待自然知识的方式(科学)对待教育中的知识。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教育学研究已经出现一种由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向重视心灵发展、内在认知、内在领悟的玄学转向。  相似文献   

16.
During their years of schooling, students develop perceptions about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cluding the ways in which teachers impact on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This paper presents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eacher pedagogy as interpreted from a study focusing on students' experience of Year 7 science. A single science class of 11 to 12 year old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 were monitored for the whole school year, employ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focus groups of students, their teacher and other key members of the school. Analysis focused on how students perceived the role of the teacher's pedagogy in constructing a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they considered conducive to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learning. Two areas of the teacher's pedagogy are explored from the student perspective of how these affect their learning: instructional pedagogy and relational pedagogy. Instructional pedagogy captures the way the instructional dialogue developed by the teacher drew the students into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enabled them to “understand” science. How the teacher developed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udents is captured as relational pedagogy, where students said that they learned better when teachers were passionate in their approach to teaching, provided a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made them feel comfortable. The ways in which the findings support the direction for the middle years and science education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与心理学都滋生于哲学的土壤,同样经历了"伪科学"的命运.选今为止,教育学与心理学工作者为使教育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关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教育学主要存在着自然科学化和社会科学化的两种趋向;心理学主要存有自然科学化、社会科学化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化三种倾向.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可据皈依的对象不同分为"姓教"的教育心理学与"姓心"的教育心理学,前者强调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实为"心理教育学"后者强调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的心理现象,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心理学".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但是,漫长的科学化追求与改造,并未使教育学成为一门被公认的所谓“真正的科学”,在充分发挥它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惑。为此,要改变其唯科学化的价值取向,使之真正成为一门服务于社会、深入到生活世界的学科。  相似文献   

19.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women (and men of color) in science has motivated many science educators to develop innovate classroom pedagogies aimed at making science courses and curricula more attractive and inviting to all students. One dominant approach to reforming science education is to transform how students learn by implementing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Feminist pedagogy i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that is concerned with transforming both how students of science learn and the science curriculum that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learn. This article first compares and contrast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feminist pedagogy. It then addresses the implica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each for science education. The theoret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 of each approach demonstrates that choosing a classroom pedagogy is not an apolitical act.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to science education serve to reproduce the dominant discourse of existing science systems. In contrast, feminist pedagogy resists the dominant discourse and invites all students to learn science, but more important, it invites them also to critically analyze existing scientific system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ose systems to power, oppression, and domination. J Res Sci Teach 35: 443–459, 1998.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学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对教育学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是科学尺度和人尺度的内在统一,科学尺度的标准之一就是从精神的寻求,人精神的内涵包括着科学信念的坚定。教育研究所具备的这种素养,是教育学在新世纪获得发展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