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重庆石柱人文底蕴深厚,山水风光秀美,民族风情独特,石柱文人文学经远古至明的孕育和发展,在清代走向成熟,并表现在作者、题材和体裁等方面.重庆石柱清代文人文学作者身份复杂,文人诗歌以近体诗为主而题材丰富,散文创作日渐成熟,词和杂剧等体裁亦有所见.重庆石柱清代文人文学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人文环境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政治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推动等.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张中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记叙性和哲理性散文。其记叙性散文形态新异、独树一帜,凭独特的题材和个性化的语言享誉文坛。在散文中张中行着力表现文人的意趣和文人独有的价值观;在题材关注和主题表达上与官方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因而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非体制化”和布衣本色。其记人散文以“史家笔法”为主,力图还原人物的历史面貌;同时借助小说的白描手法,成功勾勒人物形象。但其部分作品也存在疏于选材和叙述交待过于细碎、内容芜杂琐屑等毛病。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给散文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的是以周涛、张承志、马丽华、刘亮程等为代表的西部散文。西部散文无论题材、风格、手法、体式,都与传统的散文观念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西部散文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西部民族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更是在散文史上和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张中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记叙性和哲理性散文。其记叙性散文形态新异、独树一帜,凭独特的题材和个性化的语言享誉文坛。在散文中张中行着力表现文人的意趣和文人独有的价值观;在题材关注和主题表达上与官方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因而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非体制化”和布衣本色。其记人散文以“史家笔法”为主,力图还原人物的历史面貌;同时借助小说的白描手法,成功勾勒人物形象。但其部分作品也存在疏于选材和叙述交待过于细碎、内容芜杂琐屑等毛病。  相似文献   

5.
题跋文的文体特征在北宋定型并趋于成熟,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都是北宋的题跋大家,题跋文的体式风貌在他们的创作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且逐渐从书画的附庸发展成为独立于散文门类的特殊文体。宋室南渡后,题跋文更加稳定地发展,出现了大量创作题跋文的大家,如周必大、陆游、楼钥、朱熹、刘克庄等,他们为南宋散文创作增添了亮丽的色彩。题跋在宋代的勃兴,不仅折射了当时学术文化的全面昌盛,而且展示了士人丰富的精神世界,饱含学术价值。作为新兴的文体,题材包容之广泛、体式变化之灵活,是其它传统文体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6.
艾瑛 《广西教育》2009,(30):61-62
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发生重大嬗变.呈现出与两汉时期截然不同的特征:作家创作开始着重展示个人的内心情感,呈现出鲜明的抒情性;山水写景散文得到发展,散文题材更加丰富;散文日趋骈偶化,并逐渐向骈文嬗变,最终骈文蔚为大观,取代散文成为“文之正宗”。  相似文献   

7.
周瘦鹃建国以后创作的花木题材散文,虽然是特定文化和意识形态范畴的产物,但仍然延续了其一贯的江南文人文化传统.在整体上表现出婉约情致、闲适旨趣和收放自如的文人笔法等特点.对这些散文作品的研读,可以从中考察建国后江南文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受信息化的影响,二十一世纪以来散文创作体现出作者理性思考的成分呈逐步增长的趋势,理性思考渗透甚至贯穿全篇的现象出现在反映各类题材的散文中,与以往哲理思想多出现于题材涉及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散文创作相比,如今凸显理性思考的散文呈“扩大”“张扬”的趋势,即本文称之为“理性散文扩张”,具体体现为思想的“扩张”、思维方式的“扩张”、“领地”和“体式”的“扩张”。这一新特点将影响散文理论的新建构。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寓言散文有意为之,数达十余篇;察事理,抒孤愤,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它分为杂文式寓言与赋体式寓言;体物细腻,情节完整,语言简洁,艺术精湛,可与其山水散文媲美,宋之苏轼、明之刘基等都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词这一文体经过晚唐五代文人的改造与加工后渐趋成熟,在“花间鼻祖”温庭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后,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学语文散文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饱和着作家主观情感的艺术境界 ,是由内情和外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完整和谐的艺术空间。意境是散文的灵魂和生命 ,散文中的意境美 ,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开拓审美视野 ,更能领会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散文思潮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20世纪散文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散文思潮的发展与人的心灵发展相一致,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涨落起伏,这一过程始终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相伴随。在思想解放、个性自由发展的时代,抒发内心情感的散文就得以较大发展;反之,在个性被压抑、人的理性之光被遮蔽的情况下,散文的发展就会被抑制。五四时期和20年代,人的意识的觉醒成为散文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因,这一时期的散文体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强烈愿望和丰富的个性色彩;30、40年代散文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作家投身社会现实的热情决定了散文由关注内心向关注社会生活转移,同时,表现为文体的转型,即抒情性作品的弱化和杂文、报告文学的兴起;建国后前十七年,时代“大我”和集体意志淹没了个人情怀,最终导致“自我”的彻底遗失;新时期散文在较为自由宽松的时代氛围中重现丰富的文化个性,形成多种散文形态共存的多元对话局面,散文因此迎来真正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这里从给“古翻译”正名开始,通过对古翻译的历史和现状的观照,从而认为“古翻译”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翻译学。古翻译的实践呼唤着理论的探索。古翻译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语言学各个方面。它所研究的意义不单是使译语能力有所提高,对建设精神明,振兴中华有重要意义。进而对古翻译的理论基础、原则、方法、标准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散文”是随着粉碎“四人帮”登上历史舞台的。它在第一阶段,以声讨奸佞、悼念英灵的历史契机中最大程度地写真相、诉真情,记录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感;在第二阶段,散文视角上明显出现“内转向”和“外转向”两种维度:表现在抒情类散文更加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表达和个人知识修养的传达;而长于叙事的报告文学更迅捷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成为知识分子主要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5.
陈维崧的骈文雄健博丽,善写兴亡之感;句式丰富多变,喜用长句对,又时常运单行之气入偶句;对偶新奇,用典灵活.他的成就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给清初文坛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一些人对骈文的态度也因此而转变,这种转变昭示了陈维崧对清代骈文复兴的先导之功.  相似文献   

16.
“真实情感”是现代散文个性理论话语中一个重要的但又具有模糊性的审美范畴。在新文学的初期,它主要被用于解除创作主体外在的道统束缚;而在五四落潮以后,则是在开拓散文作家内心世界方面获得理论意义。真情实感论并非是纯粹的,散文家们既意识到了它的先天缺陷,也因特定的时代语境让它走向了“伪真”论。  相似文献   

17.
屈大均散文的创作成就,无论就其数量还是质量而言,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都是值得称道的。但目前研究者对其散文创作却缺少应有的关注。翁山散文数量庞大,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人物传记、哀祭文、墓表铭文、序、书后、跋、记、写景文和学术论文等。这些散文从总体上来看,贯彻着作者一切以儒学为旨归的思想。作者也通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心中积郁的遗民情思。屈大均长于叙述,善于说理。其抒情性的作品,情深意厚,婉而有致。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代才子,唐寅不仅诗文书画皆工,创作数量大,同时又有一些词曲作品传世。他的散曲蕴藉灵秀,在内容、风格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不同于其前代和同时代的其他曲家,这主要表现在其小令的词化或雅化、个人情感的有意识融入和“小而有致”的艺术手法上。唐寅散曲的这些特色不仅使他成为明代曲家中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一员,同时也是明代中后期“词曲合流”现象的杰出代表,是散曲发展到这一时期的新变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词作,但其散文成就亦很杰出。本文对辛弃疾散文的写作风格及其成就进行了探讨,指出在其散文作品中都充满着忠义之心,刚大之气;在文采和气势上则是慷慨纵横,不可一世;因其南下归正的北人身份,又不免有不得重用而感慨身世,表露心声之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一种书写饮食的传统,中国台湾作家琦君也不例外。她的饮食散文清新雅致,充满温情,字里行间透露着她的种种情思和对人生的感悟,同时也蕴藏着传统文化精神,地方传统习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