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胡睿 《林区教学》2013,(10):35-37
明代的对外交通,由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多多少少掩盖了明朝陆路交通的发达,加之近代学者多研究郑和下西洋以及与南洋诸国的交往,且成绩显著,而陆路交通方面的研究则受到了冷遇。其实,明代的陆路交通业也曾经繁荣活跃过,只因前代在丝绸之路上开辟过盛世,而南洋一带的域外交通也在永乐时期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加之明代的西域经营在继永乐后也逐渐没落,所以造成对于明代的陆路交通业的研究不受重视。而陈诚作为明代前期重要的出使人之一,见证了从洪武到仁宣之际,明代对西域的经营情况,基于此,以陈诚五次出使西域为主要内容,论述明初对西域的经营和开发,以期加深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商洛学院学报》2015,(3):80-84
七下西洋的郑和享誉海内外,与其同时代的杰出外交家陈诚五使西域,建言"大明王朝应开放与西方诸国的双边贸易",此举既能"消减边关之患",更能"岁增巨赋,收百年之利"。作为明朝的友好使者,陈诚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外交家行为和素质,以及代表明朝向西域各国传达向好亲睦之情,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发挥了积极作用,践行了"亲、诚、惠、容"中国传统外交理念,也为当前"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互联互通丝路精神奠定了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地人民的关系史上,有众多的使者、僧侣、商贾,为发展两地的交往,加强国家的统一,增进各民族间的和睦团结,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明代出使西域的使者——陈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畏艰辛,三次西使,共计近四年之久,为巩固、发展明朝与西域各地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关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自西汉开通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一千多年里,狮子作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性使,自域外源源而来。时期不同。来华狮子的国别不同,来华路径不同,来华方式也不同,将郑和下西洋前的狮子来华与郑和下西洋后的狮子来华作一比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西域与中原王朝“时绝时通”^[1](235)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状况是一个王朝强弱的坐标。西域诗歌是反映这种情况的晴雨表,随着国力的强弱,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汉王朝是西域诗歌的曙光期,拉开了西域诗歌的序幕;三国两晋南北朝是西域诗歌的空白期,却是古典诗歌艺术上成熟的年代;唐朝是西域诗歌的高峰期,士人的意气风发为中华民族的流金岁月献上华丽的诗篇;两宋王朝无力经营西域,士人只能通过幻想去模拟其风光,抒发对汉唐盛世的追忆之情;大漠烟尘中蒙古王朝的绝对征服,则给西域诗歌带来了御用文人的歌功颂德;明王朝派遣陈诚出使西域,以使者的眼光留下了不一样的西域风情;清王朝时期,西域则聚集了一批政治失意者,他们的浅吟低唱为古代的西域诗歌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6.
郑和出使西洋是明朝时候我国对外关系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讲授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看到明朝前期的历史面貌和我国在当时亚洲、世界上的强盛地位,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与亚非国家人民友好关系的历史渊源,并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对外关系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在"郑和下西洋"课题内,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历史背景;(二)经过和内容;(三)历史意义.这三方面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的完整概念.  相似文献   

7.
分门别类注重联系理清线索———也谈古代西域历史研究的方法马志良古代西域,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沿革的复杂性,特别是因其在东西方文化传承与交融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关注。但西域在成为学术热点的同时,也成为了难点。其中的原因除...  相似文献   

8.
郑和七次下西洋既是中国,也是亚洲海上交通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福州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造船基地和后勤基地,同时也是琉球王国向明朝进贡和岫封使臣出使琉球的主要门户,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具体史实探讨郑和下西洋与琉球海上贸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旅游种类很多,其中最有社会意义的有:出使旅游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和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最为著名。张骞受汉武帝的派遣,两次出使中亚各国获得成功。郑和则受命于明成祖朱棣,先后七下西洋,经37个国家,是世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课本第六章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介绍郑和下西洋及中俄雅克萨之战的历史。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教科书写道:“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要,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说到下西洋的情节与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1.
浑邪王归汉年代辩正王国华徐万和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归汉,千里河西纳入西汉版图,标志着强大的匈奴帝国由盛而衰,最向趋向分裂、融合的开始;也标志着雄才大略而又贪婪暴戾的汉武帝,立足河西、经营西域,完成空前统一大业的开始。这确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帝国转向”热潮的助推,不少学者开始重审关涉帝国的各类命题,反思帝国遗留的诸多历史问题。帝国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相继发生过多重转换,帝国研究可区分为传统帝国研究、现代帝国研究和当代帝国研究。当以殖民扩张为内核的帝国主义落下帷幕,新帝国主义与后帝国主义的横空出世,为学界赋予了“帝国归来”的可能。帝国不仅作为研究目的而存在,还可以衍化成某种“方法”,前者以构筑帝国知识和阐析帝国概念为内核,凸显帝国相关的学理文脉,切近帝国相关的历史图景;后者则将帝国化身为分析、反思和批判问题的媒介视角。作为方法的“帝国”,使得帝国成为一种指涉丰富的话语符号,对其使用不能脱离基本的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13.
对西域生态书写的研究需要梳理历史上有关西域的史料,可以从历史地理文献、神话时代的西域想象、历代西域行记、历代西域文学作品中对西域的“集体记忆”“集体想象”文本、历代类书和志书六个类别梳理中国古代文献中对西域生态与环境书写情况。以历史文献梳理为进一步开展西域生态书写的美学研究做好文献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4.
友善的价值     
<正>友善是中华民族历史中最为珍贵的传统《三字经》首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孔子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孟子说:"与人为善,善莫大焉。"荀子说:"与人善言暖若锦帛,与人恶言深于矛戟。"佛家劝导世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玄奘西游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昭君出塞和亲、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等国与国、民族与  相似文献   

15.
越南的潘辉黎、阮文胜等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攻击郑和下西洋是在于“侵略”。本文以郑和下西洋的具体历史事实,从四个方面批驳其“侵略论”,论证郑和出使西洋是和平友好的使者,遍访亚洲三十余国,为建立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外来文化对古代西域服饰的影响尚衍斌西域地处旧大陆东西交通的枢纽,是两河、地中海、北印度和中国中原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和传播中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西域服饰文明,不仅仅反映了西城古代民族的生活方式,而且对东方和其他周邻国家和地区的物质文化也有很大影...  相似文献   

17.
刘琼 《培训与研究》2007,24(1):60-62
帝国理论是对帝国概念历史演变的研究以及对帝国现象的描述。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帝国形态——古典帝国、现代帝国,以及象征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秩序的“新”帝国现象。帝国、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一系列的演变表现了帝国的不同特点,也是权力话语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声音。帝国的阴影在地球上徘徊,是人类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幽灵。  相似文献   

18.
敦煌研究院所藏1920年民国驻军周炳南在玉门关附近所得汉简17枚,虽然多有残断,但纪年清晰。从纪年简和书体特色看,属于东汉后期之物。将过去河西出土汉简记载的历史拉长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敦煌和西域的情势息息相关,17枚汉简记载的内容应与元嘉年间河西和西域的动荡有直接关系,是研究东汉后期朝廷与西域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几乎同时崛起在亚洲的东西两端,并且都向中亚开拓疆域。自7世纪中叶开始,两大帝国就在中亚摩擦不断,进入8世纪,玄宗皇帝即位后凭借强大国势的支持,对阿拉伯帝国对中亚的渗透进行了强硬的反击。怛罗斯战役便是其中一役,751年,高仙芝统兵西征,与阿拉伯帝国会战怛罗斯,结果遭遇惨败,但这种惨败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唐朝在西域的力量,更没有损害到唐朝当时盛强的国力,反而促进了中国文明的西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论述了元代西域“维吾尔”东,西两个居住中心居民成分与宗教,以期勾勒出元代西域“维吾尔”的历史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