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历史人物关羽,自三国至清末经历了约两千年之久的漫漫演化,形成以关公崇拜为主题的关公文化现象。创建“关公学”是深化关公文化研究的现实需要和理论趋势。能够称之为“学”,主要在于它是属于自成体系的学说、学问与学理,在于它是展现关公文化总体特质、宏观理论和方法体系,在于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构架,在于它的有序结构性和客观系统性,是对关公文化研究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2.
千百年来,历史人物关羽作为"忠、义、仁、勇、信"的化身,在海内外华人中获得了广泛一致的民族认同,形成了关公崇拜的独特文化现象。关公精神所蕴含的"忠、义、仁、勇、信"的文化特征,在武术道德中体现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道德标准,反映武术道德的内在秩序,彰显了中华民族感情和武术精神的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关公崇拜在中国达到鼎盛时期。壬辰倭乱,抗倭援朝明将进入朝鲜,在朝鲜半岛建立了第一座关帝庙。从此,关公崇拜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崇拜之风在朝鲜半岛几经沉浮,折射出朝鲜王朝不同时期的文化意蕴。至今,关羽的形象仍流传在韩国人民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对历史人物关羽进行了武将雅化和英雄神异化两大方面的加工改塑,从而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忠义贯古今、神勇震乾坤的民族武圣形象,使关公迅速走向社会各阶层并倍受崇拜,对关公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关公戏在关羽形象神化与偶像化的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作为舞台形象的关公与作为信仰偶像的关公二者交叉重叠,互为因果,成为三国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元杂剧中的关公戏,具有艺术性与仪式性的双重性质,关公勇猛威武的形象在元代已被定型,并且成为后世小说、戏曲、雕塑、绘画等各种艺术中关公形象的标准外形。明清两代关公戏主要以折子戏的形式传播,其题材更加集中,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娱乐性成分亦有所加强。“关公戏”的广为流传,与戏曲的传播特点及力与德完美结合的英雄崇拜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关公戏在三国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关公是京津时期义和团崇拜的神灵群体中出现率最高的神位。团众拜关公属于官方赞许和民间拥戴的结果,关公本人从关羽、关公到大帝、关圣的复合身份,启示了义和团从"草民"和"义民"身份更换的认同。关公多元的身份和处境暗合了义和团在直东和京津时期的境遇转移。晚清宫廷和民间频繁的关戏演出为义和团拜关公铺设好了信仰体系与接受美学的土壤。关公的神学和戏曲传播学地位构成了团众的精神支柱。严酷历史状况下团众的悲情表演,不仅迫使团民还原了其世俗性地位,亦使得关公的正神形象蒙受耻辱,从而为后世中国废除关公的神学地位提供了文化阐释的依据。义和团拜关公现象促进了中国神学体系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杂剧创作中以关公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剧目充分反映了宋元以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关公崇拜文化现象,并展示出鲜明的"华夷之辨"题材倾向,在艺术表现上则以通俗、生动见长,有"曲尽人情"之妙。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关公信仰复兴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公信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也是当代民众生活中值得关注的民俗事象。改革开放以来,从内地到沿海,从港台到国外都兴起了关公崇拜热,且愈演愈烈。这一现象是传统文化意识与当代民众心理相对接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社会生活中异己力量的存在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也为关公信仰的复兴提供了现实基础。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而应因势利导,使其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关公文化涵盖物态层面、艺术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搜寻了关公文化研究的成果,基本理清了关公文化研究的时间脉络、主题分布、高产作者,并从"关公文化"的梳理与探讨、关公神化过程及原因、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关公形象和性格、关公信仰的现象、特点及原因、关公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建筑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主要研究内容,讨论了研究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濮文起先生著《关羽——从人到神》一书是首部阐述关羽“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神化轨迹的著述,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该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参阅了众多前人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全面、立意新颖、视域广阔、史料翔实的鲜明特点,对关公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奇特的蟹,名叫关公蟹。那么,关公蟹怎么和三国名将关羽联系起来了?关羽面似重枣,卧蚕眉,丹凤眼,长须飘飘,瞧,这蟹背是不是很像关公的脸啊?蟹背上酷似一个胖胖的京剧脸谱,竖眉、吊眼、大鼻子,几只蟹脚活像一团胡须。因此人们叫它关公蟹。关公蟹身形瘦小,蟹体和一枚壹元硬币差不多大,主要栖息在近海50米至150米深的海底泥沙地里。这种蟹最奇特的还是它们的几只脚,前两对长长的,后两对却很短小,但非常尖锐都带钩,虽然脚小小的,对关公蟹来说却是至关重要,平时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这四只小脚。蜀中大将关云长义薄云天,勇猛无比,留下诸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  相似文献   

12.
关羽、作为三国群雄争锋时代叱咤风云的战将,生前为将为侯,随着历史的演义,死后却被封王封君、称圣称帝;登上中国神坛,罩上神中之神的光环,被奉为万能的华夏第一神,以致“庙食盈寰中,姓名走妇孺”。千余年来,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上下共仰;从华夏神州到东瀛海外,中外同奉,成为世人尊崇的偶象,形成了内涵丰赡,覆盖面极广的关公文化现象,为史所罕见。探究这一历史奇特现象的因果,辨识这一文化现象的神秘色采,是饶有意味和深长意义的。 历稽二十四史载籍,中华名将如云似雨,代不乏人,是不可胜记的。即在三国争雄时代,与关羽同时而被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关羽并无绝伦超群之处。宋元以来,在统治者的提倡之下,关羽崇拜之风日盛,明清时期到达顶峰。宋元时期关羽形象的演变以及明清时期关羽形象的诠释与关羽崇拜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演变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朱有敦《关云长义勇辞金》杂剧和无名氏《古城记》传奇是以关羽为主要人物的戏曲作品,这两部作品是关公戏的代表。明代孤本戏曲选集中,以关羽为主解的单出戏被大量选入。关羽作为神的形象也广泛散见于其它题材的戏曲作品。这向人们充分表明代关公戏创作和演出的繁荣。本文选取明代这一时间横断面,考察并分析戏曲中关羽形象共时并存的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关公文化精神的精髓,关公的诚信精神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对大学生诚信文化素质的培育有着积极的示范与推动作用。面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应以关公诚信文化为着力点,分析关公诚信精神对大学生诚信意识培育的补充效能,探索关公传统诚信精神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应用路径,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6.
山陕会馆是山陕二省商人在客地集资设立的“祀神、合乐、义举、公约“的同乡会馆。本文以关公为主,兼谈药王和马王三位神,分析山陕会馆中的神崇拜现象,认为神崇拜对会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维系与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山陕会馆是清初山陕籍商人在樊城设立的供同乡人祀神、聚会、寄寓的馆舍,是典型的神庙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与全国各地山西、陕西籍商人一样,樊城山陕会馆主要供奉关公,用来护佑山陕商人的商旅平安和生意兴隆。关公崇拜在山陕会馆的建立、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对会馆建筑形制及艺术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封建社会,各阶层人士均崇拜关羽,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忠义和勇武构成关羽文化的基本内容。他的降汉、放曹行为,玉成了他独特鲜明的性格。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以义成就了万世不朽的清名。  相似文献   

19.
梳理了荆门、襄樊一带的关公遗迹和相关民俗,对如何开发这些历史遗存形成关公文化旅游线和关公文化旅游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论关羽崇拜的社会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三位一体的偶象 我们在探究“关公文化”这一特异文化现象的进程中,便不得不这样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关羽形象不是“一个”,而是“三个”。 关羽是一代名将,他位列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南征北战,驰骋沙场,风云一时,有“威震华夏”的卓著战绩,“忠义仁智”的显赫声名。 关羽是一个文学艺术典型,在平话、小说、戏剧、诗词……中被塑造成一个既是历史的,又不是历史的个性显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取得了为“妇孺所称”的强烈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