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片断1]学习《登山》一文时,教师在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段:“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之后,充满激情地引领学生高呼:  相似文献   

2.
胡艳 《师道》2005,(10):36-36
我理想中的英语课应该是老师少讲学生多讲,多训练学生的口语,让学生每节课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我理想中的英语课应该充满欢笑,将课故事化,将故事教育化;我理想中的英语课应该少不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游戏,它是活动与游戏的好兄弟;我理想中的英语课上课时四周不会总是白色的墙壁,而是经常有美丽的小河和婷婷的绿树;我理想中的英语课是每个课堂情节都有相关的音乐在耳边萦绕,使学生入迷而不分心。  相似文献   

3.
题记: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一盏点燃的明灯,那跳动着的橙色火焰是他们渴望光明和希望的音符。可是,我们在教学中也遗憾地发现:总有这么些孩子早已悄然灭掉了自己心中的那盏灯。他们往往与同伴不合群,时常被老师所忽略。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期望着重新“点明”的那一刻。在这里,我们暂且称他们为“期”明灯,比如,他——我的学生“辛”。  相似文献   

4.
祈望明天     
我们的远大理想当然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不可动摇。但每个人还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说志向,这自然就不宜太遥远,过于庞大的理想会成为我们人生进程中沉重的包袱,得立足实际,说白了就是祈望实在的明天。人生美丽是因为有期望。期望即所谓奔头,没奔头还活着干嘛 ?“活在希望之中 !”江苏溧阳杨庄中心学校的李文君老师在给我的来信中写道。其实,我们大家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 ?  我赞成这样的说法,生命很多时候像一粒种籽,有太大的理想空间,却无法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因此,“我们的理想是随着年龄缩水的,然而无论怎样怎样怎样…  相似文献   

5.
闫怀娟 《考试周刊》2011,(59):50-50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讲活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很不容易,它是教师素质、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综合体现。但它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总会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我认为,把语文课讲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生命一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都曾有闯荡世界干一番惊天功地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我们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理想来培养学生。当学生认定自己将来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他就容易进入一个比较高的思想境界,他就会自觉地用理想激励自己,约束自己,磨练自己,表现出一种可贵的品质。新学期开学没几天,就有一个学生跟我说了知心话:“老师,我想当班长,班子怎么还不改选呀?”这个学生的话,使我不得不反思一下我这几年的管理班级的方式、方法。过去我带的班级,班长一个学期总是“终身制”;每天放学以后劳动…  相似文献   

7.
理想中的物理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师生生命中的精彩篇章。那么,要怎样才能使物理课堂“活”和“乱”呢?关键在于老师的诱导,我在探究教学中是这样尝试的。  相似文献   

8.
47+1〉1     
单咏梅 《山东教育》2002,(17):30-30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读书、思考、辩论、探究,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他是一位管理者,更是一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47>147>1,这是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的道理,而我们在教学中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包办惯了”的我们总是不放心学生,总觉得老师一个人知道的比全班同学要多得多。在新的一学期里,当拿到这本透着油墨清香的新语文教科书的时候,我在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一个不等式:47>1。47代表我班的47名学生,1代表我自己。我希望它能时时刻刻提醒我,尊重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学…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们都希望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不少有识人士提出应该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灵气”,而我认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个性飞扬,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一个灵魂———师生双方人生价值的实现语文课,作为学习母语的课堂,其意义非同于其他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情感性很强。在种种客观环境的限制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人———教师和学生皆呈惰性状态:教师的讲解依赖课本、教参,学生依赖老师,做一架“接受知识的机器”。无个…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一段旅程,有它的起点和终点。每一个清醒的教育者,都应该经常向自己发问:我们的教学从哪里始?到哪里止?我以为,语文教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误区就是因为不明确如何起步,走向哪里,而使教学无法找准合适的“落点”。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的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之中的重点、难点。如果老师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学生理解不了文章的内容,怎么去欣赏它的美?又怎样去理解它的感情?可是,老师讲解课文,那“之”“乎”“者”“也”又令学生生厌,面对这问题,我困惑不已。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看似掌握了,可是每到测试,学生个个紧锁眉头,成绩出来,那不理想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学生们都埋怨说是老师专挑不重点的内容考他们,他们复习好的重点老师偏偏不考,有学生还嬉笑着说:“真希望我的座号就是我的分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构想王立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源自于它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追求学科式的发展模式,背离“自我”而导致的效果不理想;源自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现实对它...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标下研究作文教学,研究作文教学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教学生作文是为了达到将来即使没人教,他们自己也能写文章的目的。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逐渐认识到:作文教学要有大的飞跃,重要的是作文教学观念的转化。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有哪些观念应该更新呢?  相似文献   

14.
【设计思想】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小说,它不仅仅揭露和批判金钱第一的社会价值观,更传达了作为有责任感的作家的一份期望: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情世态如何,我们都不能失去人的本性——善良。这应该是作者设计以“我”这么一个孩子为叙述者的目的和创作此小说的意图。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一项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问到“你对父母最大的期望是什么”时,竟有不少学生这么回答:“如果你们期望我们好好学习,那么你们自己首先要天天向上。”一位学生对我说:“每天早上第一个起床的是我,为了应付那么多习题,最后一个上床睡觉的还是我。我的老爸老妈却从来不看书、不读报,对我的要求目标没有止境,考了95分,还要100分!真是太贪婪了!”作为父母,如果听到孩子这么说,心里一定会想:现在应该是我们享受生活的时候了,天天八个小时上班、赚钱,来满足孩子的吃、穿、用,难道我们还……是的,在当今终身学习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有位学生家长说:“课程改革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重大。这使我想起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的学生正是成长的鲜活生命,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都需要我们的赏识、尊重、关爱与培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常常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本着新课程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学校是教育发展和展示的舞台。着眼于农村师资的现状,落脚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我们思考: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常态是什么?农村小学应该办怎样的学校?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是什么?对此。或许大家都曾经有过一段困惑、徘徊、定向、激情和叹息的心路历程。当理想成为我们每个人行走的动力,它也是崇高而神圣的,它催生激情,充满诗意,它酝酿机智,蕴含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的浓烈气氛中,教师教学灵感的不断进发。学生智慧火花的激情点燃,使我对班级管理产生了强烈的反思,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应该“退一步”,让学生参与“进来”,“活动”起来,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自己管理班级事物,也使整个班级“更精彩”。下面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小做法,现在把它整理出来,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朱熹有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是生命,因为“活”,才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迤逦景致。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也需要一片“活水”。这个“活”,是方法,正如教育家袁微子所言,“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总方法,那就是活”。这里,“活”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思维的高度活跃,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充分参与,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无限价值与有限创意的良好结合。那么,该如何上好上“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呢?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经验,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20.
李萍 《四川教育》2003,(10):36-37
有人称赞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赞的是其课堂教学的“活”,收发由心;但“活”是形式,是手段,实质是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视学生为平等的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