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技工荒”现象,这一现象与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技工荒”现象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有观念方面的,也有体制与投入方面的原因。为解决“技工荒”问题,高职院校和有关各方应通力合作,从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姻、大力发展民办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教育的培训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2.
"技工荒"带来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最近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缺口很大,一些大城市缺口竟然高达30%。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短缺,有关人士将之称为“技工荒”现象。为什么劳动力市场会出现供需极度的不协调?“技工荒”现象与职业教育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思考。技术工人为何减少?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劳动力市场一度出现高学历热,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分配难引发学校缩减规模。由于中职的缩减,到2002年,应该输入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3.
“技工荒”是近几年出现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一种社会现象。“技工荒”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导致的一种社会现象;是职业教育发展软弱的必然结果;是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结构的实践批判;通过分析为无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技工荒"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供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技工荒"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从分析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入手,借助经济模型,分析了职业教育的供求关系,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供求失衡的问题。由于职业教育功能长期弱化,致使技工供给不足,长期存在"技工荒",因此应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入手破解"技工荒"问题。文章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技工荒”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既需要大批具有高层次专业知识的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高级专业技能的技师和高级技工。要解决技工短缺问题,必须从多方面人手,长短兼顾,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近几年来,各地对技工人才的需求激剧增加,技工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下面就“技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如何发展职业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6.
由“技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引发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反思;对影响与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究;具体概括与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技工荒”与职校生就业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年来的“民工潮”到现今的“民工荒”、“技工荒”,预示着珠江三角洲产业格局的重大变革。全国人才’市场出现的这种“技工荒”对多年来持续不变的教育和就业观念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处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阶段,是“十一五”规划进入实施阶段的关键时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上有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同时又有许多工厂正在遭遇“技工荒”,如何破解教育与企业用工不接轨,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研究》2006,(1):156-156
目前,普通高中热持续升温,大学城建设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在人们的意识中仍居其次。而要破饵“技工荒”难题,就要彻底改变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劳动力就业技能缺失的矛盾日益突出,"技工荒"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要破解"技工荒"难题,当务之急是端正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大学生和技术工人都是人才的全新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走出"技工荒"困境。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3.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9.
箕子的“子”不是爵位,商王朝没有子爵。“子”是由王族的姓变为尊称的。箕子是中国第一个称为“子”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