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职业教育研究》2006,(5):155-155
“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变化,使得IT职业教育培训正在向‘实践训练’转化,这种转化要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首先必须进行教材的革新,如何让没有参加工作的人通过IT职业教育就能获得丰富的工作经验,是目前IT培训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日前,清华IT学习认证中心主任孙元凯博士在一次职业教育培训会议上作出上述表示。  相似文献   

2.
《职业技术》2006,(9):50-50
“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变化,使得IT职业教育培训正在向‘实践训练’转化,这种转化要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首先必须进行教材的革新.如何让没有参加工作的人通过IT职业教育就能获得丰富的工作经验,是目前IT培训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日前,清华IT学习认证中心主任孙元凯博士在一次职业教育培训会议上作出上述表示。  相似文献   

3.
《继续教育》2007,21(11):61-61
最前沿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近日被首次引入我国IT培训行业。9月24日,在清华IT2007学年全国新学员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卫星教学系统首次被引入清华IT工程师“T型人才”培养项目,成为我国IT培训行业的首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吴庚生在开学典礼上表示,从2007学年开始,  相似文献   

4.
随着IT业的快速发展,各国对IT人才的需求猛增。如何解决我国IT教育普遍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复合型应用性IT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高校必须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加快学科和专业的调整,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紧紧跟踪IT技术的发展趋势,大力加强与IT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IT人才的模式和途径,努力培养适应IT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性信息化人才。  相似文献   

5.
论IT产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人才的培养是IT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IT教育发展的机遇.IT产业和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可实现产业与教育的“双赢”。IT产业与教育的结合是比其他产业与教育结合更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形式之一,这是从国内外IT业发展模式中得出的基本经验。可以说,IT产业发展提出了对IT人才的需求,而IT教育又反过来促进IT产业的更快发展。这是一个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维语 《职业技术》2007,(13):38-39
IT培训、IT认证,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技能考试》(简称:NIT—PRO)到曾经流行一时的IT厂商认证种类繁多。曾几何时,随着微软、IBM、思科等知名IT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并在中国IT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些厂商为推广其产品,精心设计的认证系统也相继登陆中国,并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认证热潮。这个阶段中,国内IT厂商在技术与市场运作成熟度上,  相似文献   

7.
为尽快提高重庆市“可转化IT人才”比例。奠定中西部外包“第一城”人力资源基础,2008年,重庆市全面启动为期五年的“IT5000公益培训计划”。今天,重庆市信息产业局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联合宣布,借助中国惠普公司培训部的专业服务力量,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所高校合作.“IT5000公益培训计划”第一期全面举行。  相似文献   

8.
陈觎  刘国萍 《职教论坛》2005,(5X):32-34
由于IT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紧缺大量的生产一线的软件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担负着为IT业培养输送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的重任。为适应IT产业发展和软件企业岗位需求,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IT产业与职业教育一体化,既是IT产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也为IT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又一个机遇。IT产业和职业教育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可实现产业与职业教育“双赢”.IT产业与职业教育一体化,是比其他产业教育结合更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形式。这是从国内外IT产业发展模式中得出的基本经验.可以说,IT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提出了对IT人才教育的迫切需求,而IT职业教育又反过来促进IT产业的更快发展,这是一个具有一体化特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IT风险及其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之中。随着IT的发展及其在企业管理中应用,无论是IT产业还是企业的IT应用,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因此IT产业及其应用都呼唤着提升和加强IT风险管理。IT风险管理既具有风险管理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论文依据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研究IT产业发展中的软件风险、网络风险和IT应用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法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大行其道、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IT产业做为"第三次浪潮"的标志性产业,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时速》一书中讲到未来的时代是一个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时代。IT产业日新月异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对IT人才的巨大需求,而IT人才的需求又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IT培训与认证产业。 据教育部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软件人才缺口每年35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12.
谈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IT技术高速发展,IT人才的成长落后于IT业的发展,使我国面临着IT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按有关专家的说法,目前我国IT人才状况是“需求旺盛、数量缺乏、结构失控”。IT人才的缺乏已经制约了我国IT产业的发展。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IT人才,我院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该专  相似文献   

13.
江苏IT产业发展对IT中高职人才需求状况如何?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和IT产业发展需要的IT人才?这两个问题是当前摆在IT产业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江苏中、高职IT人才在数量、结构和质量等方面的需求的科学分析与预测,可以为江苏中、高职IT类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与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IT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全球范围激烈的人才之争,我国IT企业应全面了解分析IT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IT人才个人的需求及发展与IT企业发展的需求和目标相结合,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由于报名人数太少,我们将考虑取消一些IT厂商推出的含金量不高的IT认证考试培训。”近日某知名IT培训机构负责人对外透露,随着“认证热”的迅速降温,我国IT认证培训市场不仅正在经历着“从火爆异常到惨淡冷清”的巨大变化,就连前几年“IT认证培训唱主角”的局面也正朝着“实操性职业技能”方向转变。“洋认证”沦为“明日黄花”“3年前,如果有MCSE证书,找工作根本不用愁”。一位刚刚拿到MCSE证书的李先生感叹道,随着MCSE证书“含金量”的不断下降,现在基本上已经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境地,平常“仅有零星的学生报名”。业内人士认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珠三角中职学校IT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出发,分析当前珠三角地区中等职业学校IT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指出该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提高珠三角中职学校IT专业的办学水平,从而为企业培养合适的IT专业实用型人才,使学校与企业达到“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IT)最为发达的国家,信息技术已被普遍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一些教育基金会开始资助有关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开发IT支持下的校长培训模式,并于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培训模式,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虽然IT支持下的校长培训模式尚处于草创阶段,但就目前已开发出来的操作方案来看,其潜力巨大,发展前景也很广阔。有些操作方案,不仅在美国国内受到好评,而且为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所采纳。其中,“系统思考,系统改变”和“新校长多元辅助培训”两个培训操作方案,受到校长们…  相似文献   

18.
人物:徐东英 职务:中国计算机报常务副社长、赛迪网总裁 公司背景:赛迪网(ccidnet.com)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IT信息服务和商业服务提供商,是赛迪集团旗下唯一的IT垂直门户网站。赛迪集团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全资组建的IT大型信息服务企业,旗下设有15家IT专业媒体。赛迪集团依托强大的媒体资源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媒体宣传、市场咨询、企业咨询、产品测试、资质认证、教育培训等全方位IT专业服务。由赛迪网、赛迪顾问、中国计算机报主办的"一系列"中国IT年会、"IT认证与培训满意度调查暨优秀品牌与机构评选"等活动在业内极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度过了漫漫长液,网络经济正在成为主流,又一个IT黄金时代来临。什么样的人才将成为新时代的宠儿?“IT行业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非IT行业对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日益看重”,“权威职业资格鉴定越来越重要”。针对才市风云,本编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总裁刘九如和教育部考试中心中英教育测量学术交流中心信息部主任韩庆九做了独家访谈。  相似文献   

20.
《广西教育》2009,(3):128-128
近期在各大城市举办的IT人才专场招聘会上,软件工程师再次成为众多IT企业竞相追逐的对象,IBM、华为、戴尔、联想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贴出“求贤榜”,以万元高薪诚聘英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