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中国青年报》公布了"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的抽样调查报告,在调查中发现,当让孩子们回答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时,他们中有至少一半的学生回答是"语文""数学",当问及喜欢这些科目的原因时,80%的学生选择"成绩好",而只有不超过30%的学生选择有兴趣.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统一,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正视学生的错误,当“回答别样”时,引领探究;当“回答错误”时,宽容鼓励;当“回答不广”时,延伸拓展;当“回答不精”时,辨别引导。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对上海市某校初中二年级(初二开设法律常识课)6个班级的26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在对“学校的法制教育课或有关活动是否对你培养法律素质有较大帮助”的题目作出回答时,选择“有帮助”的是161人,占总人数的60.3%;回答“帮助不大”的是106人,占总人数的39.7%。而学生在对“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形式你是否满意”的题目作出回答时,选择“单调、没劲”的  相似文献   

4.
“谁有不同意见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对时 ,教师这样问。“谁有补充意见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全面时 ,教师这样问。“谁还想再说说 ?”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 ,教师这样问。以上引用的三句教师用语 ,是一位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 ,为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时所使用的。这虽然是简单的三句话 ,却针对学生的回答作了评价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 ,作用可大啦 !新上岗的老师看了这三句教学用语 ,难道会没有感触吗 ?你们刚走上工作岗位 ,很有必要考虑课堂教学的语言问题。这里 ,借鉴前几届中师毕业…  相似文献   

5.
王军红 《教育文汇》2010,(11):49-49
教《傅雷家书》一文时,觉得学生对课文中的傅雷和傅聪“父子如朋友”这个问题理解得比较粗浅。于是,我随机进行了一个调查。第一个问题:“当你遇到挫折或者意志消沉时,会选择父母亲,还是找同学朋友去倾诉?”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选择同学朋友,只有一两个选择父母;  相似文献   

6.
由“超女热”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选择,我喜欢“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勇敢地自我欣赏。就算这舞台多空旷,总有一天能看到挥舞的荧光棒。”这首“超级女声”节目的主题曲,在中学生群体中深受欢迎,并广为传唱。当问及原因时,他们多数人都会这样回答:我选择,我喜欢。去年7月份,有记者对长春市中小学生进行过专题调查,发现95%的学生都知道“超  相似文献   

7.
学生想当经理范长斗前些日子,我在与一名学生闲聊时,无意间向他问了一个问题:“你今后最想干什么?”,“当经理!”学生好象有备似地张口道出,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你为何选择当经理?”考生郑重其事的回答:“有贫困的职工,却没有贫穷的经理。”我愕然了。...  相似文献   

8.
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预想时,教师的反应一般是毫无表情,甚至面露不悦,要么让其他学生发言,要么直接否定。而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教案的设想时,教师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用“很好”、“你真聪明”之类  相似文献   

9.
一是“延缓评价”的误区。“延缓评价”的理论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意中断学生的回答或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当即给以否定的现象提出的。“延缓评价”就是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把话讲完再作评价,即使学生回答有错误,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是理解有误还是表述有误。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作评价,让学生尽情地说,这样往往易使课堂教学失控。不敢评价,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正确的解答,甚至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也不纠正,这也违背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即使是否定性评价,只要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的原因,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课堂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当一位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会说“你再坐下想想”:当一位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会说“谁来帮帮他”: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对还是错时,教师会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去研究研究”;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表明:“情感是最好的学习催化剂”。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充满信任,他们才会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课堂中,当学生勇敢地举起手时,教师力求回以微笑,当学生回答精彩时,要给他报以掌声。即便对于那些问题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用机智的语言鼓励他,让他“体面”地坐下,要使学生带着满足回到学生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沉浸在高尚的师爱之中,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生活在希望之中。  相似文献   

12.
我们经常会困惑于这样的一个现象:当学生处在低年级时,回答问题时往往是争先恐后,而到了高年级后却不那么积极了;当我们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开始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往往很高,但过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学生们回答的积极性却出人意料地降低了,尤其是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更是三缄其口。此时,我们常常会归咎于学生的主观因素,却很少反思过自己是否在教学中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如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13.
心声     
每一届学生毕业时,我都要问一句:“你们准备以后选择什么职业?”回答五花八门,有选择从医的,有选择从戎的,有选择经商的,也有选择从艺的,唯独没有人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这让我颇感沮丧。我心有不甘,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当教师太累了,收入也不高。”可见这帮后生小小年纪就活成了人精,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面对难题,只有极少学生有把握地说出了正确答案,当问及他们原因时,回答是“凭语感”!  相似文献   

15.
平常,我们在去饭店吃面时,当服务员问起要不要加鸡蛋时,我们的回答往往是“要”或“不要”.而如果服务员问是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我们的回答往往是“一个”或“两个”,而很少说“不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定向思维在作怪.当服务员问要不要时,我们只会在其中作选择,当服务员问要一个或两个时,我们也只会在其中作选择,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发现,掌握一些逻辑知识显得非常重要。在我们的学习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相似文献   

16.
一、学生自立能力令人堪忧"当你遇到困难时怎么办?"笔者在小学生中做问卷调查,竟有96%的学生回答"在家找爸妈,在校找老师",而回答"我自己想办法"者只有寥寥4%。可见,如今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的问卷调查发现:2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喜欢,4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30%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从小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能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由于任何一个学生身上都有惊人的潜力,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走进学生的心,挖掘学生回答问题的潜力,只要找对了钥匙,就能打开通往孩子心里的那把锁。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课堂提问或课外作业,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差错时,教师都不要急于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应当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和试着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例如,在关于元素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里,各元素是以游离态还是以化合态存在的?学生回答:“氧气以游离态存在,二氧化碳以合态化存在。”这个回答,说明学生对“游离态”、“化合态”所指的对象模糊不清。这  相似文献   

19.
妥宝莲 《宁夏教育》2002,(10):60-60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圆圈,当你画在一年级的黑板上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皮球、太阳、苹果、烧饼、铁环……各种各样的答案。当你画在中学生的黑板上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圆。而当你画在大学生的黑板上时,学生可能会哄堂大笑或拒绝回答,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不就是个圆吗?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普法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们对上海市某校初中二年级(初二开设法律常识课)6个班级的26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在对"学校的法制教育课或有关活动是否对你培养法律素质有较大帮助"的题目作出回答时,选择"有帮助"的是161人,占总人数的60.3%;回答"帮助不大"的是106人,占总人数的39.7%.而学生在对"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形式你是否满意"的题目作出回答时,选择"单调、没劲"的是197人,占总人数的73.8%;回答"满意或较满意"的是70人,占总人数的2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