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向日本赔款割台,激起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反对。在反割台舆论中,新兴报刊担当了重要角色。笔者曾对《申报》在乙未反割台运动中的表现做过研究,近来在梳理报刊资料时,发现《新闻报》发表的反割台言论分量不亚于《申报》。《新闻报》1893年创刊于上海,与《申报》等并称上海四大报纸。跟《申报》等报刊一样,从日军谋划南下台澎的消息传出,到反割台运动兴起,《新闻报》便跟进报道台澎形势的发展。可贵的是,即使反割台运动失败后,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时期,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不分畛域,积极参与筹划台湾防务,协济饷械,支持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并开展一系列旨在保台的外交活动,在爱国官员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时期张之洞的保台活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甲午战争时期,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不分畛域,积极参与筹划台湾防务,协济饷械,支持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并开展一系列旨在保台的外交活动,在爱国官员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台湾民主国”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产物,它的成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侵占台湾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甲午战争为其割占台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其次,西方列强以自身利益为标杆,对日本侵台给予默许或支持,为日本侵台提供有利的国际形势;其三,清延过分倚重外援,忽视自身革新与自强,武备松弛,将才非人,三者的合力共同促成日本割台的成功及中国反割台斗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刘永福在保卫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势力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反割台斗争中,他是留在台湾的清朝最高官员,战场上的全权总指挥;他制定了抗日保台的战略方针,在战场上给予日军沉重打击。虽然,他没有能够坚持到抗日斗争的最后,但在这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壮烈的民族斗争中,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线,为抵御外来入侵,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战斗竭尽全力,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6.
从甲午战争开始到烟台换约,中国官员、士大夫和台湾士绅等各种势力就保台一事相继提出了各种挽救措施。反割台斗争是清廷各级官员与台湾士绅的共同行动,并非台湾绅民的孤立之举。由于诸官绅没有认清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过分倚重外援,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各项措施最终付于流水。因此,面对日本索割台湾的现实,台湾绅民成立台湾民主国,进行自主保台。  相似文献   

7.
戚其章先生新著《甲午战争史》最近巳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5万字,分七章二十三节,从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写起,一直到中国在战争中失败,日本割占台湾,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武装斗争,以及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对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作了全面、详尽和  相似文献   

8.
列强侵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人民抗争林则徐禁烟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中的爱国将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9.
试论“台湾民主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当时全国人民一致反对,台湾人民反抗尤烈。台湾官绅经告急呼吁无望,一度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广大台湾人民组成义军,奋起抗击日军并给予重大杀伤。本文试图对“台湾民主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作一探索,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时期海峡两岸的爱国思潮,除广大爱国官兵在海战中表现出的爱国壮举外,还表现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爱国”与“忠君”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思潮以及台湾各族人民反割台爱国运动和武装抗日斗争。台湾海峡两岸的爱国思潮,在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谈到中法战争中的爱国将领,史学界对冯子材、刘永福研究较多,而对满腔爱国热情,请缨异域,甚至把自己的性命、功名一概置之度外,其活动贯穿整个中法战争全过程的唐景崧,却论及较少。究其原因,概是唐在中日甲午战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时,曾被台湾人民推为抗日政权──民主国政府总统,后来他不顾台湾人民的死活,“微服挈子遁,附英轮至厦门”①,逃回大陆。以致他在中法战争中的地位被人们所冷落。笔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唐景崧在中法战争中,功不可泯。本文试就此作一论述,以求教于史界同仁。一、从上书言越事到请缨南下唐景…  相似文献   

12.
1895年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全岛等岛屿给日本,激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 台湾人民得知割让台湾的消息时,“若午夜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台湾的官僚士绅在多次致电清政府反对割台不起作用后,即同台湾人民一起掀起抗日斗争。台湾人民在绅士丘逢甲、台湾巡抚唐景崧的领导下,宣告“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拱  相似文献   

13.
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儒生不仅在思想上坚决反对割台,并实际参加创建台湾民主国和武装抗日斗争。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坚持反抗外来侵略的思想和以强烈民族精神为基础的对中国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丘逢甲     
丘逢甲(1864——1912年),字仙根,号仓海。祖籍广东蕉岭县。乾隆年间,其曾祖丘仕俊,率家渡海,东迁台湾,到丘逢甲时已历四世。丘逢甲于1864年(同治三年)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与反割台斗争中的抗日英雄徐骧是同乡。丘逢甲从四岁起,就在其父执教的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刻苦攻读,十四岁在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名。1889年春天,丘逢甲25岁,去北京会试,中第八十一名进士,被钦点为工部主事。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丘逢甲无意仕进,告假回台,集中精力讲学。他除授文艺课外,  相似文献   

15.
丘逢甲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志士。他在甲午战败、台湾被割前后 ,组织义军 ,抗击日本侵略者。他首倡建立的台湾民主国 ,是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力图把台湾保留在中国版图内的一次不成功尝试。虽不久失败 ,但他爱国爱乡的真挚情感和渴求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割台,日本陆军开始进驻接管台湾,受到台湾民众的激烈反抗。随着日本不断往台湾加派宪兵镇压反抗,日本明治天皇敕令《台湾宪兵队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的实施是日本政府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控制、使宪兵队机构常态化的具体表现,其本质是为扼杀台湾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服务。考察日据时期《台湾宪兵队条例》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对于认清日本侵略目的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胡适之父胡传原名祥蛟,字守珊(又作守三),又字铁花,号钝夫,生子1841年3月11日,(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卒于1895年。胡适对其父亲之死曾作如是描述,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台湾绅民反对割台,台人公请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我父亲在台东办后山的防务,电报已不通,饷源巳断绝。那时他巳得脚气病,左脚已不能  相似文献   

18.
该课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反帝运动等四个历史事件为载体。高度歌颂和肯定了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并且在该课的结尾以毋庸置疑的语气指出:这种“强大力量”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梦想。照理说讲述近代史这类“悲情课”相对容易掌控,只要认真把握好侵略和抗争两条主线四平八稳把课上下来肯定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科综合是基础学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要学好文科综合,不能把政治和历史割裂开来,因为许多知识可以有机地结合与联系起来。一、在历史知识中提炼的观点,可以上升为政治的原理;对政治原理进行拓展,需要引用历史知识例如:材料一:台湾民众闻讯后“,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风云变色,若无天地”。他们鸣锣罢市,抗议割台,发出了“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材料二:2005年10月25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大会时,发表讲话指出:60年前,台湾在法律上、事实上都已回归祖国。台湾回归祖国,是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日本曾多次侵犯台湾,都被明朝军民击退。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事实力增强,侵略性高涨,在美英等列强支持下,日本大举侵略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使腐朽的满清政府战败割台,日本对台湾实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这证明了一条真理: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强国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