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邓婧  何婧 《中国编辑》2022,(1):55-60
文章基于技术伦理学的视角,对学术期刊智能出版表现形式进行梳理,认为其在学术不端、权利侵犯与信息安全、算法偏见与权力滥用、信息茧房效应等方面存在伦理风险,并在对智能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责任伦理主体、责任客体和责任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制定符合学术期刊出版特点的智能机器使用原则、驯化算法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以及对学术数据...  相似文献   

2.
算法偏见是社会偏见在算法信息社会的延伸,映射信息不平等。本文采用系统综述方法,对国内外算法偏见类型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综合,在界定算法偏见的内涵和外延基础上,整合算法偏见的二元主体概念框架,并归纳算法偏见的三条形成链,包括人类智能系统内的偏见链、人工智能系统内的偏见循环圈、人类智能系统到人工智能系统的偏见作用路径。然后从功能主义、冲突论、还原论和马克思主义角度反思算法偏见研究的哲理基础。最后从信息科学视角构建技术、信息、用户之间的三元交互影响模型,讨论算法偏见在技术、信息、用户三要素互动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并发现算法偏见导致的三类不平等现象——信息呈现不平等、信息分布不均衡和新型数字不平等。研究结果深刻揭示了算法时代的信息社会问题,并赋予信息领域的传统不平等话语新的内涵与外延,为信息职业人员应对算法时代新挑战提供思路和参考。图3。表2。参考文献92。  相似文献   

3.
沈娟 《图书馆学刊》2007,29(6):31-32,65
读者权利是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容侵犯的,主要有安全保障权、平等权、对文献信息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与咨询权、借阅权等方面。从9个方面介绍了读者权利的实现与保障。  相似文献   

4.
用户权利包括信息获取权、表达展示权、经济权等。从Web 1.0到Web2.0,互联网技术平权的权利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平台化发展与生态化运营的技术平权程度变高,但互联网平台企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制约了进一步的平权,亟需通过新一代技术的发展来进一步扩张用户权利。基于区块链技术综合体的下一代互联网Web 3.0,把用户权利尤其是用户数据权和选择权归还给用户本人,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逻辑,真正实现用户深度参与的共建共享共治,用户从根本上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权、自我表达展示权以及经济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试图从技术层面,通过对算法推荐流程的观察与研究,在算法输入数据搜集与审查环节的纰漏、算法模型设计的偏见与偏差、用户权利滥用破坏信息流的互动环境等方面建立分析框架,对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算法偏见的衍生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为算法偏见治理、规范算法新闻生产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算法作为连接技术与社会的物质性中介,重构了人、机器和环境三者的关系:由物理关系转变为万物互联的数字关系。在算法重构的数字关系中交织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和资本利益,这导致了人与技术、平台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引发了个体、技术和社会三个层面的算法伦理风险,即有的将正确的价值理念嵌入算法、要求全方位的算法信息公开等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还不足以应对实践过程中的算法伦理风险。算法伦理的建构还要以公正的眼光看待算法,努力摆脱用户对算法伦理的“无意识”状态,将选择权归还给个人,并与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相协同。  相似文献   

7.
冀榕  陈维超 《青年记者》2022,(4):101-102
算法技术反向价值负荷带来诸多伦理失范现象,如算法技术越位造成的"信息偏食"、算法对数据的获取侵犯用户隐私、主体边界模糊性带来的责任缺失等.对此,可以基于透明、追责、尊重的伦理原则,探索算法新闻伦理主体重建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档案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必须开辟信息伦理研究的新视野,通过借鉴国内外信息伦理学的最新成果,系统探讨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从业者和档案用户在档案活动中的伦理关系,分析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及成因,提出档案信息伦理的原则和规范.目前,档案信息伦理主要研究信息公开与档案公平利用的伦理问题、个人信息管理与利用的伦理问题、隐私权和知情权的伦理问题、档案知识产权保护的伦理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用户权益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图书馆用户权利是一种法的权利,涉及物质、信息、精神的不同层面。图书馆用户权利包括平等权、知情权、隐私权、信用权和消费权等。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试图从提升媒介用户素养的视角,通过新闻媒介素养的内容与概念、媒介素养养成中存在的问题、用户媒介素养提升方法路径等方面建立分析框架,研究分析提升媒介用户素养在算法偏见治理中的作用,为算法偏见治理和提高媒介用户在新闻信息获取、新闻信息运用、新闻信息判断与认知等方面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读者权益保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图书馆读者权益的概念,指出高校图书馆读者权益应包含信息公平权、时空保障权、免费使用权、信息知情权、安全保障权、培训辅导权、批评建议及检举监督权、隐私权等内容。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加快图书馆立法、加强读者法帝l意识教育、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加强馆员素质教育等方法,维护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中的公民在坚持正确价值信念的前提下,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知识自由的现实障碍和不足,合理行使知识自由权利。同时,国家政府应努力增加公共文化投入,充分利用知识信息资源,尊重公民的知识选择,保守公民知识使用隐私,切实保障公民为实现全面发展而应有的知识自由权益。   相似文献   

13.
论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包括消费者个人基本情况信息、个人网络活动信息和个人网络空间储存的信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侵害主要表现为非法收集和非法利用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拥有如下权利: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的知情权、个人信息收集的选择权、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个人信息安全的请求权和个人信息使用的限制权。指出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需要建立起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行业自律和法律规制三道防线。  相似文献   

14.
钱静 《出版科学》2016,24(6):28-31
《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删除《著作权法》第34条编辑修改权条款的做法有欠妥当。建议保留原有条款,确立编辑修改权。因为确立编辑修改权是权利义务对等的法理要求,是编辑工作正常进行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与编辑为出版物付出的劳动相匹配。另外,从权利边界的视角考察,编辑修改权的确立,能够从权利相对面的维度,厘清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含义和边界。  相似文献   

15.
民生档案工作发展迅速,民生档案利用已经成为档案利用的主体。但民生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着侵犯个人信息权利的风险,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存在欠缺、档案利用程序不够规范、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因此,要保护好公民个人信息权利,必须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规范、强化保护个人信息权利的行业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认为赋予图书馆著作权作品获取权是基于对公众知情权、文化教育和表达自由等权利的保障,因此,图书馆的获取权有坚实的法理基础。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的获取权受到技术保护措施的限制。只有法律设置规避技术措施的例外条款,同时采取因应之策,才有利于著作权法合理设计图书馆的权利,有效保障图书馆的获取权。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读者权利的概念及其包括的平等自由权、知情权、隐私权等。图书馆应采取加强图书馆立法、提高服务质量等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和保障读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陈昌凤  仇筠茜 《新闻大学》2020,(1):1-14,124
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基于美国两党政治的语境对新技术降低政治信息多元化以及政治信息极化的忧虑,如今却被泛用于所有信息。但是西方学界尚无有力研究证实"信息茧房"的存在。事实上,造成"信息茧房"的单纯信息环境很难在现实中出现。Web2.0技术提供了与志同道合的人讨论问题的机会,也增加了与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讨论问题的可能性,很难形成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本文也探讨了算法优化以降低信息茧房风险的可能性。算法技术对多样性的提升主要基于两种路径:第一种路径是使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使用者"意识到未知";第二种路径是通过加深"个性化"来有效增强"多样性"。本文分析了信息聚合及其积极意义,以及Web2.0技术条件下"积极的受众(用户)"的可能。文中讨论了一些"除茧""破茧"的可能途径。我们不认同桑斯坦提出的偶然性信息的解决方案,认为真正要解决"信息茧房"之忧的问题,不如回到问题提出的原点,将实验条件下的单纯信息环境还原到人们的真实信息环境中,反省"信息茧房"这个虽有衍生空间和警示价值,却仍似是而非、缺乏科学证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increase in information explosion has left information users with the option of adopting the best means to access and make ethical use of the right information. The role information plays in the society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Information is required for individual, institution and societal development. Hence, efforts must be expended to acquire the right information in a world where information is being produced exponentially with almost no control. Accessing the right information is vital for any form of development hence the academic libraries’ role in ensuring an effective delivery of the right information to their users. 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SDI) service is one of the means through which libraries achieve this. The study investigates SDI service adoption and use by academics at Redeemer’s University, Nigeria. Statistics kept in the Reference Unit of the library were used to elicit information used for analysis. Sixty-sis (66) out of a total of 135 academics working in the institution at the time the statistics were taken were used for analysi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majority of the academics who sought SDI service were staff of the college of Management Science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majority of the academics sought SDI service for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Comments of users from records kept in the unit shows that users’ information needs were adequately satisfied. Users’ comments also reveal areas of improvement on the service. Recommendations geared towards the improvement of SDI service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were given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dra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