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叙事学为理论参照,以叙述视角为切人点,结合《休·赛尔温·莫伯利》中E.P.莫伯利以及诗人庞德三个形象,分别从叙述接受者、叙述执行者以及叙述策划者三方面,分析诗中的叙述视角问题.通过分析诗中隐含的多重叙述视角,确定不同声音的发出者,明晰不同“面具”背后的形象,阐释诗人在诗中移植的多种意义和思想.  相似文献   

2.
契诃夫的早期小说特别注重文体 ,对话体和戏剧体成为契诃夫独特的叙事方式。契诃夫小说与戏剧的联系 ,还表现在情节和叙事结构上的戏剧化 ,尽力追求文本的戏剧效果。契诃夫的中后期小说更重视叙述视角的转换 ,常常呈现出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和第一人称限知叙述相互交叉的复杂的叙事格局。在时空观上 ,契诃夫时而淡化时空 ,时而又严守时序 ,显示了叙事风格的多样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3.
西方古典戏剧以诗学为本体,诗学是西方戏剧美学的最高规范。西方戏剧主叙述写实,重情节,强调摹拟再现,注重表现人的行动、人的命运,可以说西方古典戏剧是叙述的“客观”的“人”的史诗。中国古典戏曲以曲论戏,渊源仍然是诗。但中国戏曲主抒情写意、重意境,主要采用诗、乐系合的形式,强调虚拟性的表现,执著于情调的玩味,表现中国戏曲文化的乐舞精神和人生的诗化情趣。可以说中国古曲戏曲是表现的“主观”的“自我”的抒情诗。本文拟对中西古典戏剧本体诗化的两种途径作一些比较与探析。中西戏剧艺术元素的基本差异西方的古典戏剧理…  相似文献   

4.
从《无名的裘德》文本出发,运用现代叙事学中的视点理论解读《无名的裘德》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运用,主要包括作者叙述、以小说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人物叙述、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或称戏剧视角三种模式的交替运用。多元叙事视角的使用,颠覆了19世纪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常规,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反讽效果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复调效果,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的是戏曲的叙述视角问题,它以人物出场白、人物心理、鬼神人物的叙述、人物的上下场诗和剧目的总题诗四种形态进行代言性全知叙述。而在中国古典小说向戏曲嬗变的过程中,存在由小说的多元性叙述视角向戏曲的代言性全知视角转变现象。戏曲具有一个人物、多个人物叙述里、高于整个人物世界和故事世界的全知叙述视角,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实质是由小说叙述视角的多元性,转化为戏曲代言全知叙述视角的多层次性,本质由小说主要是供阅读的语言艺术与戏曲是舞台表演综合艺术决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个视角考察中西戏剧的区别:戏剧发展的必要条件;文体变化对选举发展的制约;文艺诗潮上所起作用。通过对这三种主客观条件的辨析,思考中西戏剧发展的轨迹及其各自不同的命运,以及对各自文化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40年代乡土小说的语言形式呈现出多种风格并存的态势,其结构方式可以总结为以人物、事件、抒情、环境和文化空间为轴心的五种结构方式,其叙述角度则呈现出全知视角、次知视角、戏剧视角和综合视角等方式。  相似文献   

8.
张慧 《文教资料》2010,(7):23-24
文章以戏剧《哈姆莱特》为蓝本,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在叙述视角和人物塑造方面进行的创新,尤其对葛特露这一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进行了诠释.从而论证葛特露这一人物形象实现了从戏剧中的边缘化到小说里的中心化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家庭墓地》是一首戏剧诗。弗罗斯特在《家庭墓地》中使用了许多戏剧手法,主要包括戏剧语言(口语化的语言和戏剧对话)、戏剧冲突、戏剧场景(戏剧地点和人物)、戏剧结构、戏剧讽刺、戏剧悬念以及对人物动作的戏剧描写等。诗人运用这些戏剧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使其诗作迸发出一种艺术张力,并有效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焦菊隐的戏剧—诗观念是其导表演理论的重要基石,也是他对中国现当代话剧理论,特别是导演理论的重要贡献。从焦菊隐戏剧思想的发展来看,其戏剧—诗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年代至30年代为第一阶段,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以后为第三阶段。焦菊隐戏剧—诗观念的意义在于强调了戏剧与诗的内在关联,将诗性的呈现视为戏剧导表演的终极追求,而这在当代话剧导演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恨别》及《送别》两首诗作入手,通过对比,分析了拜伦与席慕蓉所作离别诗的相似之处。得出,两首诗歌都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贯穿的方法来叙述离别的画面;在诗中将情感交织起来刻画离别的复杂心境;并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缩短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体现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表现伤别之情的手法却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2.
《轻盈的气息》是俄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蒲宁的一个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品中运用了特殊的叙述视角:前半部分采取的是全知全能型的外视角,后半部分则转为内视角。视角的转换使整部作品笼上一种“轻盈的气息”,使得小说就像一首诗,一篇散文,读来韵味无穷,并给人带来无尽遐思。  相似文献   

13.
《玻璃动物园》是美国剧作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戏剧以回忆为主题。从该剧的叙述结构、叙述者以及叙述角色模式的分析从中不难发现田纳西·威廉斯独特的戏剧叙事策略。整个戏剧的叙述策略与本剧“记忆”主题紧密相连,突出了剧中人物现实与虚幻记忆无法调和的无奈。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戏剧叙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显在的戏剧叙述,一种是潜在的戏剧叙述。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崛起,戏剧的叙述方式很快又产生了第三个品类:那就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情节结构剧的反戏剧式的意象性叙述。它不重在叙述戏剧情节(无论潜在还是显在),重在叙述各种复杂的心理情绪和内在意念。它不靠富于个性化的清晰完整的艺术形象来揭示外在的具体真实,却更多地通过人物的意象分裂传递内在的精神真实,从而给欧美剧坛带来了巨大的生命活力。我们且不说在世纪之交崛起的象征主义戏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崛起的未来主义戏剧,超现  相似文献   

15.
《窦娥冤》既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也是一篇伟大的诗歌,诗的主题、诗的性格、诗一般的创作手法以及诗的哲学阐释代表了关汉卿戏剧独特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6.
史蒂文斯的《彼得·昆士弹琴》一诗与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诗体特征相近,可被视作一首典型的戏剧独白诗;且此诗以"戏中戏"结构不仅精心塑造了"彼得·昆士"这一鲜明角色,还通过角色的独白重构了一个关于宗教神话中苏珊娜和长者的戏剧场景;诗中穿"蓝色绸衣"的女人与经过改编的贞洁的苏珊娜是兼具肉体美及自然美的化身,诗人对不朽之美的本质以及获取这种美的意识的经验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早在原始艺术阶段,戏剧与诗就有着隐秘的内在联系。随着人类艺术思维的成熟,戏剧与诗的美学关系进入了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恋的新阶段。在现代艺术中,戏剧中的诗性色彩与诗歌中的戏剧因素相互渗透。戏剧中的诗性色彩表现为剧作的诗性情感和结构的抒情性,它能在典型的戏剧和典型的诗之间建立一种舒缓这两种艺术形式内部张力的新形式。诗歌中的戏剧因素是通过情感的客观化、形式化使诗的艺术形式成为更经典的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它能拓展诗情空间,但并不节外生出某种新质。  相似文献   

18.
儿童视角小说是以儿童视角为主要叙述视角的小说.儿童视角小说的形成包含了"儿童解放"思潮的影响、作家自身的情感动因及自觉的叙事策略等因素.儿童视角小说可以呈现出诗和美、复调意味、陌生化等常规的美学意义.但随着儿童视角小说从原先的重内容和审美品格的表现转向了重对形式和叙事技巧的开掘,其审美形态复杂化,美学意义也丰富了.  相似文献   

19.
以前维吾尔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并不太注重小说视角方面的功能。随着作家文学理论水平和鉴赏水平的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第一人称与其他人称在叙述上的差别,于是在创作中开始重新考虑第一人称视角的功能,并使叙述视角呈现多样化。论文结合文本,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等三个方面,阐述当代维吾尔语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战争》是林白诗化倾向体现突出的一部作品。小说在作者独特的女性视角下充溢着朦胧、飘渺的诗一般浪漫的氛围。在这部林白的代表小说中他叙述风格的散文化、诗歌化,意境氛围的诗情画意,语言的唯美飘逸一起构成了其诗化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