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东方世界的文化明珠。教育是武术传承、普及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谈法、实地走访等科研方法,对高校武术教学中兴趣缺失引起的"武术选项课人气不旺"",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积极性"",武术课外活动的氛围不好","高校武术教学的学习效果不佳"等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浅谈高校武术教学中兴趣缺失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东方世界的文化明珠.教育是武术传承、普及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谈法、实地走访等科研方法,对高校武术教学中兴趣缺失引起的"武术选项课人气不旺","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积极性","武术课外活动的氛围不好","高校武术教学的学习效果不佳"等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武术是东方文明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准备把这一文化精髓推向世界,推向奥运,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中小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课"的尴尬现状,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普及的严重障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专家访谈法等对这一尴尬现状进行了分析,查找其原因,并从多角度出发,探讨了培养中小学生习武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一颗摧残的明珠,是典型的东方民族文化。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时代的风雨不断的谱写着武术的传播,武术传播的主要功能是继承和传播文化,将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继承并传播下来,使之时代相传并与其它文化相互交融。不论是拳种流派的纵向还是横向传播,都使武术技术和文化得到了流传与保留。在流传中产生新的拳种或流派,传播是武术发展的动力。文章通过对当前武术传播的分析,概括出武术传播的主要类型及其武术传播的途径,并进一步阐述了笔者对当今武术传播采用形式一点见解,以期为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及武术习练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武术是东方文明中一颗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武术学校的存在极大的推广了武术的发展,面对如今武术学校的办校成滑坡状趋势,文章通过分析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成功办校的内部原因及外部(社会)原因,以给予其他武校的创办及运营达到借鉴之效,并借此进一步促进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颖  陈翔 《中华武术》2005,(5):46-47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今天,中华武术对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实践活动课程。武术学校要力戒重武轻德、重技能轻修养的倾向,在武术教育活动中加强德育培养,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具的魅力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并且赢得世界体坛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却与此不大相符。笔者在广西全区范围内对64所中小学校、142名体育教师以及605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由此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在民族文化日益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将武术推向世界,促进武术这一文化形态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是历史交给世人的任务。然而中华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在探索中开展了几十年,结果却不容乐观。同样是东方搏击文化象征的跆拳道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红红火火,如日中天,其传播的方式方法及过程都有很多值得国人借鉴的地方。文章通过对武术和跆拳道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望能抛砖引玉,对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奉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9.
从武术和跆拳道的对比看武术的国际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民族文化日益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将武术推向世界,促进武术这一文化形态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是历史交给世人的任务。然而中华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在探索中开展了几十年,结果却不容乐观。同样是东方搏击文化象征的跆拳道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红红火火,如日中天,其传播的方式方法及过程都有很多值得国人借鉴的地方。文章通过对武术和跆拳道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望能抛砖引玉,对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奉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目前高校里选修武术的学生日益减少的实际情况,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提出了一些增强高校武术教学魅力的对策:强化武术的文化内涵;改革武术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考试制度;提高武术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武术的教学条件;拓展武术的教学交流空间,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武术。  相似文献   

11.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在西方强势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同化日益显著,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也面临着民族精神的日趋淡化。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武术精神一直以来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力培育高校大学生之武术精神对提升巩固民族精神是当务之急。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及专家访谈法,就培育大学生武术精神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方法:以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为重点;研究武术教学模式,探索多种课程管理体系的建立;加强武术教师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播着真实且彻底的传统中华文化,深受青年朋友和大学生的喜爱。在武术传播的研究文献中,有关于学校武术传播的纵向研究中多次提出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是发展民族体育的"主阵地",特别是高校。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此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武术教育,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都有着重要作用。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没有突出对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武术课教学内容陈旧,割裂了传统武术文化内涵;武术教学重技能传授、轻理论学习;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是武术的技击性和健身性;对武术课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通过高校武术教学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华武术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瞩目。而竞技武术套路是一项区别于传统武术,又扎根于传统武术的竞技项目,它融入西方人注重的人体外在动作的竞技特点,又继承了东方人注重内在精神的文化特点。因此中国武术要推向世界,走进奥运,就必须对中国武术进行改革和规范,响应奥运精神,走竞技之路,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国际性的武术比赛,以竞技武术为龙头和当今国际竞赛制度接轨,使中华武术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武术。  相似文献   

15.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武术文化学习、体悟过程及武术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心理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武术文化的内涵,侠义精神、特点对大学生的性格、美德、审美情趣、身体素质、弘扬传统文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武术文化发展存在的困境分析入手,认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的获得和中国武术博物馆的建立为当今武术文化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并提出武术遗产博物馆化保护的路径,探讨了中国武术博物馆在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中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7.
峨嵋武术是“峨嵋山、乐山大佛”——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峨嵋文化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太极齐名,在武术大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峨嵋武术文化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滋润下而成长,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结晶。在中西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今天,如何构建峨嵋武术文化,怎样看待峨嵋武术文化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对峨嵋武术文化在发展道路上关于特色文化的构建、现今峨嵋武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对策、语言的弊病、武术氛围的制造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高校武术: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在高校武术进行武术文化的教育,实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对于加强大学生对祖国优秀体育文化的认知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有着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中国武术的世界认知度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元素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武侠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与认知.但武侠电影中过度追求暴力的宣扬,不利于武术形象的塑造;武侠电影主题文化的异化,不利于武术的继承与传播.当代武侠电影的发展应该承担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责任,凸显中国武术文化主题精神,弘扬中国武术文化正能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在今天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文章通过就如何传承中国武术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为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