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龙王信仰作为一种神灵信仰在中国的民间信仰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龙的信仰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据一些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先民们将"龙"作为图腾进行信仰和崇拜。古代人民经常利用"龙"的形象来为自身服务,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随着佛教的传入,本土道教的影响,"龙王"形象得以从原始图腾崇拜中脱颖而出,并被赋予了无可比拟的神威,成为许多人精神上的寄托。因而龙王信仰在社会各阶层中渐渐流传开来,龙王信仰亦成为中国信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李志磊撰文《孙悟空龙性浅析》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以至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龙被赋予了无穷的法力。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龙的传说比比皆是,《西游记》中亦不乏龙的身影,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正>孙悟空是龙的化身李志磊撰文《孙悟空龙性浅析》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以至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龙被赋予了无穷的法力。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龙的传说比比皆是,《西游记》中亦不乏龙的身影,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贯穿于整个西天取经故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龙崇拜现象,隋唐以后佛教龙文化与本土龙文化相融合,产生了新的龙崇拜现象。宋代是龙崇拜的兴盛时期,《夷坚志》中关于龙的记载多达200余处,涉及龙的形象等内容。对《夷坚志》中龙的多层含义的分析,可以窥见宋人对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威廉.莫里斯《乌有乡消息》中的两位典型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自然和女性的内在联系。在莫里斯笔下,爱伦即自然,她的形神兼具自然的特性。"我"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集中体现在我对爱伦的痴迷和爱恋上。如果说爱伦代表了令人敬畏的自然力,克拉娜则代表着护佑万物的女性伦理,充满感性和温情的女性思维。  相似文献   

6.
谈汉族藏化     
汉族藏化现象几乎贯穿于自有汉族和藏族以来的全部历史 ,从先秦到今天汉族藏化现象始终存在 ,可以举出大量实例。汉族藏化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诸多表现 ,其实质是接受藏族文化。汉族藏化有七个特点。汉族藏化已被科学研究所证实。历史上汉族藏化与藏族汉化是同时存在的。今天我们了解和认识到这一点 ,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建设现代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英语》2015,(Z2):24
根据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掌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过了龙抬头这天,雨水充沛,所以这天被称为“春龙节”。每年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在这天早晨会家家户户提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给龙王上供、理发。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唐朝,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之内不能降雨。不久,掌管天河的龙王日日听闻老百姓哭泣,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以来,龙崇拜研究在龙崇拜的起源、龙形的演变、龙崇拜的文化涵义、龙崇拜的性质、龙崇拜与中国政治、少数民族崇龙习俗以及中外龙俗比较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龙崇拜研究从整体上来说至今仍然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100名藏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藏族大学生精神信仰存在如下特点:藏族大学生社会信仰占优势,其次为超自然信仰,最后是实用信仰。藏族大学生二级信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生命崇拜、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家庭主义、家族崇拜、神灵崇拜和金钱崇拜。这说明藏族大学生更重视生命崇拜,金钱崇拜则处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Q分类技术对藏、汉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预期自我与恐惧自我的分类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其重要性权衡下的分类结果做出解释,结果发现:(1)基于对职业可能自我内容的重要性权衡的考察,藏族大学生更加重视能力、压力、创新与个人发展方面的内容;汉族大学生更重视能力、经济地位、压力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2)藏族大学生职业预期自我包含"创新—发展"以及"能力—压力"两种取向,恐惧自我的分类项与预期自我相同;汉族大学生职业预期自我包含经济地位、能力、压力以及人际环境四种取向;恐惧自我只存在能力取向。(3)藏族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各分类项的发展较为平衡;而汉族大学生只有在能力项分类平衡。  相似文献   

11.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元宵“舞龙灯”之俗亦由来已久。休宁县山斗乡有着流传已久,且独具特色的“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其记载繁见于徽州的地方文献中。通过对当地青岭村村落概况及元宵节“板凳龙”习俗的研究,反映出中华汉民族地区的“龙”信仰在徽州地区的体现,折射出传统儒家思想对徽州地区的深远影响,而这一民俗事象得以传承延续亦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最后,试图透过研究“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解读其背后徽州社会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酃是汉代未水入湘处(今衡阳市城东)的地名,之前曾名寵和龐。自赵宋以来,是今湘东炎陵县名。其偏旁“霝”同雷、电(雹)、震、霆为同一个词族,是古人对雷电自然现象的文字记录。反映了先民对雷电由自然崇拜到龙之神灵崇拜的认识过程,也是我国龙崇拜源于雷电崇拜的一个典型例证。而“酃”则以地名的形式保存了这一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3.
虹是一种自然天象。由于时代的久远和知识的匮乏,先民基于对虹的想像认为虹是双首龙,先民观念中的虹与远古龙蛇类动物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远古感生神话中就有因虹或龙感生的,通过梳理这些材料,可以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信息,以便今后的神话和风俗研究。  相似文献   

14.
越地祈雨中的"龙圣"崇信析论--兼论中国龙的原型及源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越地农村遗存有以"龙圣"祈龙求雨的崇信,其中的"龙圣"与学人一般的想像大为不同,往往只是一些普通的水生物,甚至还可以是昆虫.由这一事实而参之以上古文献,可知,在中国先民的心中,有统一的龙的理念,却并没有统一的龙的图像.这种无一定之形、无一定之性的龙,其实正是中国龙的原型所在.龙难以在我国古代找出一个相应的具体物种,但却又是我们先民早就感知,久久无法抹去的一种信仰对象.那么,它最初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一个与风雨有关而又足以使蒙昧先人心灵震摄的力量,那便是交加着暴雨与闪电的"longlong"雷声.今天我们所见的龙形,其实不过是后人依意托物而附会出的一种动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龙歌是在春节舞龙活动中,用特有的龙歌调演唱的一种仪式山歌。它以特殊的民俗文化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庆祝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达到了娱神娱已的审美文化效果。而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交流等审美关系对龙歌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有深刻地影响。对龙歌文化进行审美人类学的探讨,无疑可以获得对其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16.
彝族服饰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龙图腾崇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阐述分析龙图腾文化在彝族服饰中的重要性,强调了龙图腾对彝族服饰的深远影响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红石岩族群祭祀崖画的祭祀空间、祭祀手段、祭祀程序与当今彝族祭龙相同,但祭祀称谓、祭祀神祇和族群象征物又与当今彝族祭龙相异。同因渊源关系,异起时空差距。族群祭祀崖画展现了与家庭公社畜牧经济相关的山石崇拜,当今彝族祭龙反映了与农耕经济相关的地母崇拜。随着(山崖)自然物崇拜向(神龛)象征物的文化转身,形成滇南彝族地区特有的山石(山神)与神林(土地)合拜现象。  相似文献   

18.
古代小说中龙王作为一种文学形象,从其外在彤貌特征来看主要有两类:动物相与人相。文章以古代小说为考察重点,辅以相关史料,勾述历代小说中人相龙王的形象特征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了揭示神龙的真相,通过对炎黄文化源流的探讨,寻找华夏龙文化的源头.文中用较大篇幅写了青海湖边的故事,西王母的昆仑神话,大致考证了周穆王西巡的路线及与西王母相会的瑶池之所在.还通过汉藏语比较释说了雷电云雨诸字之本义,从语言这个人类创造的文化信息的主要结晶和积淀中证明,龙的概念和名称由雷电分离而来,龙是雷电等自然天象被人们神化和物态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