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陶渊明曾面临许多人生抉择:“为官”还是“归田”?“独善”还是“兼善”?“独居”还是群居”?“有君”还是“无君”?“有神”还是“无神”?这些人生抉择的过程、冲突与结果,展示了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与境界。  相似文献   

2.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真正的平凡和独特在归隐之后。他的胸襟气韵、人格涵养使他的生命更成熟、更具哲学魅力。陶渊明也因此成为一个典范,以自然真淳的人生追求、躬耕自给的生活选择、松菊诗酒的淡泊之境,为后世建立了“真隐”的风范。  相似文献   

3.
回归田园后的陶渊明,其人生达到了“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其涉园悟道,脱然畦封;其诗书自适,望古遥集;其寄意云山,委运大钧。幸运的是,在苏州园林中,随处可以感悟到陶渊明的生存智慧。若潜心游览苏州园林,便可以与陶渊明一起作一番逍遥游。  相似文献   

4.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屡次出现对日暮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日暮的一种依恋。本文把这种依恋概括为“日暮情结”,并依据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分析这种情结的生成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这种依恋其实就是其心路历程的“变形”体现,也是其个性特征的体现、理想人格的体现。因此,陶渊明的这种日暮情结,实际上就是他理想化境界失落后的一种“期待”及其理想人生的“投影”。  相似文献   

5.
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鼻祖,后世多赞颂其诗文精神的醇美真意。综观陶渊明的诗文及其入仕、出仕乃至归隐的过程,贯穿其中的都是这浓浓的“真意”。本文从《饮酒》(其五)的“真意”入手,从而阐发“真意”不仅是陶渊明诗文的灵魂,而且是他人生的圭臬这一见解。  相似文献   

6.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其诗歌创作中渗透着“酒”文化,在“醉”的表象背后,是陶渊明独立、自我精神的另类展现,其诗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文章结合陶渊明的人生际遇,以其诗歌创作为切入点,对诗歌中的“酒”文化及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挖掘,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饮者”形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评议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梁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传》评价陶渊明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认为“任真”是陶渊明思想性格的主要特点。考查陶渊明的生平,可以看出“任真”是陶渊明的素抱,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是他终生的实践。在他的现存不多的诗文中,就有八处写到“真”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国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从《世说新语》中数条记载陶侃的资料里可看到他的许多高尚品质:运筹帷幄、机敏过人、珍惜光阴、勤奋好学、勤俭节约、为官廉洁,而这些品质对今天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14.
孙铭勋跟随陶行知从事生活教育运动屡试屡验、屡屡创造而又屡遭厄运,长达三十四年。孙铭勋是中国幼稚园最早的男性园丁。最初他入晓庄学习,同时从事幼稚教育。后随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又赴南宁,继续从事幼稚师范教育。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特别是幼稚教育理论,他的理论已经成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南宋词人黄的渊明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后期江湖词人黄,受崇陶之风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渊明情结。他崇拜陶渊明正气凛然、不屈服于强权与顺应大化、保素守真、悠然自得的高尚人格,同时,与陶渊明一样,其内心亦有不平静的一面。这是在南宋新的历史条件下,宋人对陶渊明等隐士的隐逸人格做出的时代文化解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东晋孙绰批评西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究其因:山涛两度隐居,一为养名,一为避祸,总在伺机出仕;晚年屡求引退也只为“功成身退”;出仕期间,既有吏能又为官清廉,但每每中立于朝,与时俯仰,为人处世过于圆滑,且“身入局中,未尝心存事外”。山涛可谓深受老子思想影响,在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上始终未臻至超尘脱俗、应物无累的境界,表现得颇有机心。而孙绰深受庄学影响,追求“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他对山涛的批评实际上反映了玄风盛行时庄学影响下的士人与玄风初起时老学影响下士人仕隐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彻庸禅师一生精研佛理、工诗文,才华横溢,著述丰厚,与当时文士名流陶珽、陶珙、陈继儒、董其昌、王锡衮等人交游唱和,儒释互证,被后世公认为云南明末清初的禅宗泰斗,同时也是云南地方文化史上较为罕见的个案。在对其生平履历、师承渊源进行梳理辨释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其诗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以便引起世人的关注与了解。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对物质的追求是很低的,他在物质条件尚能满足于他维持日常生计之需时,自足自乐地享受人生。而辞官归隐后,由于断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加上天灾人祸,失去了赖以自足的物质条件,他便以古代的贫士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固穷守节。自足与固穷贯串着陶渊明的一生,而二者在实质上是相通的,那就是重神贱形,即重精神的自由,而轻物质的享受,这既是儒家君子美德的再现,也是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玄学观的影响在其人生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墓志铭,由于其文体的特殊性,多数成为"谀墓"的产物。而曾巩继承韩愈、欧阳修等人创作墓志铭的优良传统,主张铭以载道,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墓志铭的创作要"蓄道德而能文章",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中,他所创作的墓志铭正是其"蓄道德"的结果,曾巩的这种载道为铭的方式能够起到抑恶扬善的作用。曾巩认为墓志铭"义近于史",主张以写史的精神来创作墓志铭。在写作方式上,曾巩所创作的墓志铭不拘一格,因事设体,平中见奇,文采斐然。同时,曾巩在创作墓志铭的过程中,往往融叙事、说理、言情于一炉,含情于铭,情深意远。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