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及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的思维方法。数学猜想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就数学猜想的教学意义、数学猜想教学的应用以及.数学猜想的教学策略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数学猜想是指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观察、实验、比较、联想、类比、归纳、分析、综合等,从而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式.猜想是一种探索研究性活动,通过对数学规律和思维方法的实践与领悟,有助于智能的开发和数学思维的发展.综观近年中考试题,数学猜想题深受命题者青睐,频频出现在各地试卷中.本文就其常见类型与求解策略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3.
“猜想与假设”是数学中的合理推理,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也是科学发明的一种重要方法.“猜想与假设”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感性材料和理性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理性想象的思维方法.“猜想与假设”是课程改革理念下出现在教材中常用的新名词.在新课改理念下许多数学问题可以根据题目所述条件对结论进行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4.
数学猜想是通过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类比、联想、归纳等 ,并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一种思维方法 .数学猜想的形成是对研究对象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形象性的分解、选择、加工、改造的整合过程 .数学之中处处都有猜想 ,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时可猜想定理公式、猜证法 ,再研究证明 ;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可猜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答案的形式、范围、数值 ,再探索解决 .数学猜想是学生不断认识数学知识结构 ,完善知识系统 ,形成知识板块的一种学习方法 ,又是解决数学问题、简缩思维…  相似文献   

5.
猜想是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波利亚指出:“你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到这个定理证明的主导思想.数学事实首先是被猜想,然后是被证实.”数学猜想是实现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数学猜想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极为重要.教师首先要创造条件,为数学猜想教学做好准备,然后,在讲解新知识,解题,复习等环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猜想.  相似文献   

7.
波利亚说,“数学事实首先是被猜想,然后是被证实”.数学猜想是数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根据某些已知事实材料和数学知识,通过思维的能动作用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的一种猜想性判断.数学猜想或问题的提出,有时比问题的解决更有意义.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被验证正确时,他们能感受到猜想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求中去.但教师在引导学生猜想时应当做到有理、有据,而不是毫无意义地胡说、乱猜,否则会把学生引入思维的误区,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8.
猜想是指依据已有的知识,运用非逻辑的手段,对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式.猜想是发现问题、展开数学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下面以具体的数学问题为例,说明猜想的几种产生方式,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理念下的数学实验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对于促进学生既长知识,又长能力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也是当前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数学猜想是指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观察、实验、比较、联想、类比、归纳、分析、综合等,从而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形式.数学家波普尔说过:“我们的科学知识是经过未经证明的和不可证明的预言,通过推测,通过对问题的尝试性解决,通过猜想而进步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又言:“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借数学的直觉思维作出各种猜想,  相似文献   

11.
歌德巴赫猜想是数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数学猜想是在数学证明前构想数学命题的思维过程:猜想的形成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改造的整合过程。猜想的结果不一定正确,也可能一下子并不能被证明,但不管怎样。它毕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猜想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判断、推理而作出的估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作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明的方法或举出反例,发展推理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可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借助大胆猜想,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数学的创造过程与任何其他知识的创造过程一样,在证明一个定理之前,先得猜想、发现出这个定理的内容,在完全作出详细证明之前,还得不断检验、完善、修改所提出的猜想.”当然数学猜想不仅是数学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而且也是数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数学猜想中的种种推测总是能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钥匙.以下先从一个不等式的证明开始.  相似文献   

15.
数学实验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为获得某种教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在苏科版教材中设置了“数学实验室”这一栏目,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感受数学,探索知识和结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而开展数学实验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借助现代教学技术为完成某项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猜想就是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猜想不仅包括对问题的求解方法与求解过程的猜想,也包括对问题结论整体的猜想或对某一局部情形或环节的猜想.对于未给出结论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斌 《辽宁教育》2007,(4):41-44
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形成结论(实验感知,形成猜想——实验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归纳绪论)——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评价体验”的基本流程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改变了学习教学的方式:由“听数学”变为“做数学”;由“看演示”变为“动手操作”;由“机械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验到发现知识的乐趣。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猜想是成功的先导,没有猜想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著名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呼吁数学教学既要教证明,又要教猜想,这对数学教育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一曲“哥德巴赫猜想”,曾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至今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足见猜想的魅力.本文仅就数学学习中的解题猜想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数学猜想则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进行直觉试探,从而形成某种假  相似文献   

20.
学生积极猜想意识的培养是新知识发现和创造良好的开端和基础,因此重视初中生猜想思维的形成对自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初中数学与“猜想”相关性.自由猜想能够培养和锻炼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直觉的思维能力.猜想属于学生思维方式和活动的直观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