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语言尤其是方言,常常成为作家故园情怀存储和释放的载体。陈忠实吸纳方言土语的文学书写动因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追溯到他强烈的母语方言情结,这种情结与他对乡土家园的情感依恋密切相关,不仅蕴积在他的小说语言中,还无意识进入他的散文书写,甚至能突破诗歌文体的禁忌。  相似文献   

2.
现代湘籍作家周立波有着显著的"方言情结",其成因与潜在的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工农兵"方向的迎合有关,也与作家自觉的语言创新主体意识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3.
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方言是其"土气息、泥滋味"的重要表征。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展史上,乡土小说家、评论家大都审慎而艺术地运用方言,方言在乡土小说中也具有多重审美内涵。乡土小说发展到十七年(1949—1966)时,方言却只简单地成为作者创作、思想立场的表征。在十七年乡土小说中,方言泛滥与审美质素的消弭成为一个饱含思想史命题的语言症候。作家周立波的创作正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4.
废名小说运用大量口语,语言简练,明快,对话具有跳跃性,意象生动,口语色彩还表现在使用大量比喻;同时还运用黄梅方言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以及方言句式。废名文学语言的草根色彩来源于他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门类,方言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与鉴赏中又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这种"乡土型"的文学语言是中国文化中渗透力较强的语言形式,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凝聚点,在文学创作中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达优势。本文着重论述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活跃精神"以及它的运用对于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功能,更深地探寻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结并积淀着具体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某一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独特的风俗与民情.乡土文学作家无不有意识地从方言的宝库中提炼、采撷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进入文学作品,用生动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语言创作乡土文学作品.该文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湖南典型的乡土作家杨克祥的作品,探索方言等地域性极强、特色鲜明的语言为扩大其影响力和使用范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铁凝长篇小说《笨花》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明显带有冀中方言特点,特别是方言词语的频频运用,使小说的乡土气息更浓郁,历史氛围更凝重,人物形象更鲜明,为《笨花》增添了"笨"色,也显现了作者语言风格的变化。方言词语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对象,文学创作中运用方言词语须得体适度,《笨花》为小说写作恰当得体地运用方言词语提供了一个颇有研究借鉴价值的文本。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白鹿原》大量运用关中方言,是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之作。关中方言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方言,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显得非常晦涩难懂,但是《白鹿原》所运用的关中方言并未成为读者阅读《白鹿原》的语言障碍。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陈忠实继承性创造性地运用关中方言进行文学创作,以使晦涩难懂的关中方言变得通俗可解,对于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人际交往与大众传播中,方言符号的运用与流行主要归之于传播对象的“方言情结”。“方言情结”的存在对信息的交流、社会的稳定和谐乃至民族的统一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要采用疏导的方式化解“方言情结”,提升民族共同语的权威性,使信息的传播与接受更为顺畅,  相似文献   

10.
德昂族汝买方言较早评定为濒危小语言支系,但目前研究无法准确描述汝买方言的生命力。以小语言生命力重估为视角,以瑞丽勐秀乡南桑汝买自然村为个案,描写和分析汝买语使用现状,剖析其母语保留与语言兼用的成因,窥探汝买方言使用中心区语言活力一角,为科学评估当前德昂族汝买支系小语言生命力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指出:南桑村买方生命力映射出汝买方言使用中心区母语保留型的语言活力状态,重估濒危小语言活力需持整体观;汝买人语言使用类型透视出族群语言关系的复杂性,汝买方言在语言接触中发生着突破语言孤岛困域的运动;母语使用中心区汝买语言认同存在代际差异,汝买青少年群体母语认同弱化现状值得担忧。  相似文献   

11.
太谷方言文白异读现象丰富且复杂.古全浊平声今塞音、塞擦音的字,文读送气音,白读不送气音;初、崇、昌、船、禅母部分字文读送气塞擦音声母[tsh],白读擦音声母[s]或[f];部分影母字和疑母字文读零声母[o],白读鼻音声母[n]或[η].曾、梗两摄文读鼻尾韵,白读是开尾韵;果摄开口一等个别字文读[∞]韵母,白读[ie]韵母.白读音与白读音结合较稳固,地名多保留白读音,反映风俗的词语一般读白读音.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林语堂的语言学成就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音韵学方面。文章探讨了林语堂对现代汉语方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成就,得出了林语堂这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方言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结论,试图让读者对林语堂在现代汉语方言方面的贡献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文学方言可以展现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生动地记录文学人物所在的时代语言,真实地反映文学作品所在时代的语言风貌。但到目前为止,对文学方言翻译的研究颇少。因此,笔者尝试从文学方言的语言功能角度出发,探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闽南方言的文白异读具有相当特色。以粤东闽语潮州话和福建泉州话作为粤闽两地闽南方言代表,从两地文读层之间的差异入手,以语言接触为基础,探讨粤东闽语文读层特点及引起其衰微的原因;并从语音和音韵的历史比较中推断粤东闽语中古文读层形成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明代南京作家的南曲用韵情况,归纳出包括阴、阳、入3声19个韵部,指出明代南京作家的南曲用韵不同于《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其间参杂方音,体现了当时语音的特点。对比现代江淮方言,说明南京方言在明代时已经属于北方话。明朝后期随着北方话影响的减弱,吴语影响深入,造成了现在南京方言中具有吴语的前后鼻不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苏联当代文学探索人类的精神道德问题,是20世纪下半期世界文坛凸显的文学现象。作家们“杞人忧天”,自觉担负起坚守人类精神家园之重任,以审视的目光投向人性的缺陷及其造成的恶劣后果,进行庄严的道德“审判”,展现了求索的“心路历程”的艰辛,作品具有强烈的悲剧美感和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述在方言书写的美学意义和客家族群特性日益凸显的新语境下,钟肇政是不容忽视的存在。1950年代,在威权统治时期"不合时宜"的语境下,他就认定客家方言书写,并做努力探索。当词语选择了作家之后,钟肇政就成为客家方言书写的代言人,他从民间攫取各色语言进行锤炼,主要表现在词语上,语法上也曾略做尝试。总之,钟肇政为中国文学语言的丰富性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空间形式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揭示文学作品的美学内涵与情感表达,而且可以揭示个体作家的精神追求和文学选择.中国现代乡土散文在叙述时间上有怀旧与纪实的差异;在情感表达上,有恋土与厌乡的区别;在美学表现上,有自然美与农家苦的矛盾.现代乡土散文在空间形式表现方面也具有独特内涵,中国现代作家紧跟时代的变化,突出了个人主义、诗性思维与爱国主义在乡土空间叙述中的作用,使乡土散文的空间形式经历了个体化、诗意化与国家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