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行之辨是实用主义的核心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衍生出理性主义的"知先于行"与实践主义的"行先于知"。前者以新实用主义者布兰顿为代表,后者以古典实用主义者杜威为中坚。两种路径大相径庭,但都以"知"、"行"区分为前提。本文试图寻找一条中间道路,提出"理性实践主义"的构想。按照这一构想,"行"甚至在概念层面上难以与"知"相分离。这一构想可以在麦克道威尔那里寻得理论支援,但麦克道威尔忽视了概念的前概念基础,因而难以解释理性的来源。正是在这里,古典实用主义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在这个话题上它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1)溯因推理的性质、历史渊源;(2)从逻辑哲学观点看,溯因推理如何突破经典演绎逻辑的眼界;(3)溯因推理与归纳的不同;(4)实用主义:后期皮尔士对溯因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古典概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概率模型,解决古典概型问题的一般步骤为:(1)阅读题目,搜集信息;(2)判断是否是古典概型;(3)如果是古典概型,求出基本事件总数n和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m;(4)用公式P(A)=m/n求出概率,并下结论。下面就来谈谈古典概型中常见的几种概率计算问题。1.古典概型中的摸球实验摸球分为"有放回"和"无放回"两种。对于有放回摸球,每次摸到之后,总体的个数不变,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与数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进行的数学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基本上还是人们常议常新的杜威实用主义.新课标把数学定义为一个过程、一种技术,是为了贯彻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片面的数学定义对新课标的影响表现在:忽视基础,片面强调应用,不要推理论证没有了数学的灵魂,将教师角色错误定位.数学教育应该是改革而不应该是革命.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论杜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是中国介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先驱,对杜威来华讲学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在积极介绍、宣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同时,提出应该通过试验以补正"极端之实利主义"的弊病,验证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否适合中国教育实际,并主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应该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教育传统相融合,创立一种适合中国实际的新理论.蔡元培的这些思想,代表了上个世纪20年代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正确方向,引领了当时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探索和创造,推进了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于中国古典传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新科新著《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乃是对古典传记研究的突破和超越。论著以传记"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特殊载体"为基点,以"生命价值"为切入点,在梳理中国古典传记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建构了中国古典传记生命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著有着理论构架的系统性、理论内涵的深刻性、理论应用的现实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国际关系领域实用主义者的三个方法论分别是理论综合、分析折衷主义和不明推理式.实用主义争论表明了国际关系在研究方法论上从解构到重构的过程.实用主义本身不足以建立有效的学术研究,其工具主义导向需要辅之以规范制约,真正的出路还在于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这也是目前学界所推崇的后常规科学立场.  相似文献   

8.
张蕊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8-81,13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近体诗,而起承转合理论是中国古典律诗写作理论。律诗的各联与起承转合的各个部分分别对应,各联在整首诗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近代一些学者认为起承转合理论同样适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分析;为考察起承转合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间的关系,从寻找英汉语篇篇章结构中的共性目的出发,首次采用主述位分析的方法对随机挑选的五首十四行诗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取五首中国古典律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较之中国古典律诗,"起承转合"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1-4,5-8,9-12,13-14;(2)1-3,4-8,9-12,13-14;(3)1-5,6-8,9-12,13-14。  相似文献   

9.
“活动课程”概念最早用于普教领域,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运动,是作为与学科课程相对的课程形态提出的。它最早被定义为“依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的一种课程形式”(《教育研究》,1996,2。《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高峡),现在国内学术界给定的涵义在表述上虽有差异,但基本上可以归纳出如下共同要素:(1)综合性的学习内容;(2)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30以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合情推理”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利亚的"合情推理"模式引进我国数学课程标准后,就成了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关键词。然而,"合情推理"的科学性尚需考证:(1)它的中文意义不明确;(2)它不满足推理模式的客观性要求,存在明显的缺陷;(3)过分强调"合情推理模式"则是过分强调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容易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实用主义哲学进入中国,在一些学者推动之下得以传播并形成影响。为肃清思想界的"流毒",教化青年,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张如心对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实用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张如心批判实用主义哲学家所谓第三条路线、所谓"经验"和不可知论,指出实用主义哲学是"马赫主义"的翻版,它宣扬的"一点一滴的进化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并指出"实用主义的方法"乃是主观主义和诡辩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以其导师杜威的思维五步说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是杜威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按照杜威的看法,"最有意义的经验"是在思维活动中获得的,而思维过程包括五个步骤:(1)疑难情境;(2)认清疑难所在;(3)提出解决疑难的假设;(4)进行推理;(5)验证假设,根据思维的这个规律,最好的教学是"从做中学".以这一思维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教学法的内容是:由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活动环  相似文献   

13.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观点曾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认同,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为基点,透析杜威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揭示其对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百年前杜威访华以来,"实用主义"思潮在汉语世界里声名远播。中国学者在使用"实用主义"概念时,在不同的语境里,对其有不同的用法。汉语"实用主义"概念呈现出大约六种含义。第一,指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第二,指以杜威、胡适为代表的美国哲学流派及其中国的应用。第三,指以杜威、陶行知、陈鹤琴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流派。第四,指注重工具价值的工具主义价值观学说,它肯定物质生产的价值。第五,指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说。第六,指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思想。这六种含义相当于"实用主义"在汉语世界里的六个"身份",即作为本土教育思潮的实用主义、作为实验主义哲学的实用主义、作为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实用主义、作为工具主义的实用主义、作为功利主义的实用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实用主义。这六个"身份"可视为对实用主义的不同的中国化解读,其背后有中国思想元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普罗泰格拉到古典实用主义,再到当代的新实用主义,这一思潮以其面向现实、面向人生的哲学态度,揭示了理性主义的虚妄,塑造了美国历史的神话。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实用主义思潮难以割裂的关联,对实用主义思潮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刘典忠 《考试周刊》2007,(44):150-151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提出,是近几年在西方颇具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有示意(ostentation)和推理(inference)两个方面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一种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示意——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关联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浅析了翻译的过程,探讨了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实用主义是美国的国家哲学 ,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 ,当时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 ,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影响逐渐减弱 ,甚至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 ,实用主义又在中国青年大学生中形成了较大影响 ,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将就实用主义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状况进行分析 ,以切实加强高校德育的现实针对性。一、实用主义的基本理论实用主义是一种影响比较大的西方哲学思潮 ,它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 ,发展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实用主义的理论观点显得比较庞杂。从实用主义哲学的社会影响来看 ,主要是经典实用主义的理…  相似文献   

18.
行动(实践)概念构成了美国实用主义的关键和基本范畴。从皮尔士开始,经过詹姆斯和杜威,古典实用主义者创设了关于人的行动的理论体系。二战前后,作为分析运动代言者的逻辑实证主义转入美国,古典实用主义由此发展到新实用主义。无论奎因,还是戴维森,以及普特南、罗蒂、布兰顿等,新实用主义者们都持守着行动主义的基本路线。美国哲学的这条发展线索对于我们把握实践范畴与原则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预测心智主张大脑是一台预测机器,用有层级的感觉推理和主动推理来减少预测误差。这一理论强调认知的实践优先性,掀起了认知科学和心灵哲学内部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预测心智的认知观与杜威的认识论有共通之处。杜威将实验探究视为认识的本质,蕴含了知行合一、行动优先之旨。杜威的实验探究认识论在三个方面与预测心智相契合。首先,探究是一种预测误差最小化,其形式是主动推理。其次,具有操作本性的观念对应于数字化概率的假设。最后,在康德的意义上,由探究后果建构的认识对象对应于先验概率。由这三个相似点出发,能更好理解二者对知行优先性的处理:二者都将知识和行动看作实现善果的手段。阐明预测心智和杜威认识论的联系,有助于发掘古典实用主义思想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价值,推进知行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宋磊 《职教论坛》2007,(6S):9-11
从普罗泰格拉到古典实用主义,再到当代的新实用主义,这一思潮以其面向现实、面向人生的哲学态度.揭示了理性主义的虚妄,塑造了美国历史的神话。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实用主义思潮难以割裂的关联.对实用主义思潮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