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我国公民环境权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将公民环境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明确规定在宪法中是未来宪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WTO后,结合我国实际,确立对我国公民环境权的宪法保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要真正实现公民环境权,我国宪法必须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环境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保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权的理论探讨方面,学术界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权的基本理论方面,对于环境权的保护、补偿、救济等实务,特别是关于公民环境权的救济则鲜有论及,导致环境权的救济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实现。尤其是公民环境权的救济途径与救济的实现方式这两方面存在严重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视野下公民环境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环境权的提出是人权发展的新阶段。公民不仅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的权利。我国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还不完善,需要建立以保护公民环境权为价值理念的环境政策,严格执行公共政策的环境评价,健全环境政策体系,提高国家和公民的社会责任等,以加强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公民环境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环境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提出来的新主张,是人类环境不断恶化及人类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强化的产物。本文在对公民环境权提出的客观原因及当前各国的立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公民环境权的概念、内容和性质,并论及我国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公民环境权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危及人类自身安全时提出和产生的。我国公民环境权可采用宪法修正案方式加以确立。在我国宪法总纲中规定公民环境权的具体内容,在宪法第二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明文规定公民环境权。  相似文献   

6.
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规定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享有环境信息权、环境参与权益和环境监督权,这对于保障我国公民的环境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该法仍未确立公民的环境权,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另外,我国立法及司法对公民环境权益的保护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这对充分调动公民积极性,开展环境保护不力。建议下一步通过完善立法,改革司法,真正实现对我国公民环境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无限制地改造自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产生的,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人权。我国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有明显的缺陷和滞后性,所以应该顺应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使公民环境权得到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保护公民环境权是保护公民生存权的前提。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时期,尽管已经建立起初步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为了更好地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进行不断完善,从而使我国公民的环境权得到更加切实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环境权是人类对于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的统一,不仅包括公民享有在良好、适宜、健康环境中生活的权利,而且包括公民享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以及对污染破坏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但由于法律没有明确环境权的含义,以至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环境权出于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间平衡的考虑因而有一定限度,但缺乏公正的利益衡量尺度;环境权的对象具有公共物品性等特征,侵害环境权的行为又往往表现为间接性,使得环境权的保护和救济不同于传统的权利实现方式,面临诸多困难。针对环境权的实现所亟待解决的上述问题,建议建立和完善集团诉讼制度、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以及建立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以期建立健全公民环境权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环境权是公民环境知情权的权利来源,环境知情权是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应该构建和完善我国公民环境知情权法律制度,以求在实践中把公民环境知情权落到实处,为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公民保护自己合法的环境权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肇始于2011年3月11日,由日本地震引发大海啸,并由此造成的福岛核泄漏事故,不仅给日本国民,也给我国境内公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或损害威胁。从公民环境安全权入手对核泄漏下的环境安全、环境健康、信息公开等内容进行考究,顺应了理论与实务的需求。公民环境安全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综合性、集合性权利。其产生有着深刻的认识论、经济学和法学基础。公民环境安全权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是公民环境安全权益和维护环境安全义务的统一。公民环境安全权与其他公民权利,并行不悖,并与其他法律制度相融合。本次日本核泄漏也在一定程度上拷问了公民环境安全权的实践现状。  相似文献   

12.
理性的困惑与抉择:构建宪法诉讼制度的法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倚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现行法治理论的根本缺陷是公民作为法治主体的缺位,这是我国至今未能建立、启动宪法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工具理性的急功近利有着深刻的缘由。欲走出工具理性的困境,我们需要重视价值理性中的人的主体性地位,做出富有历史性与社会现实性的理性考量与抉择,即根据现行宪法,采取宪法私权诉讼先行的方式,以推动宪法的实施,保障公民享有较充分的诉权,彰显公民的法治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比较我国新旧刑法典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 ,经过修改后的新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概念更趋规范、科学 ;放宽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有利于人民群众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确立了无限防卫权 ,强化了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同时也埋下了公民防卫权滥用的隐患。  相似文献   

14.
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依赖于法律的具体化而得以保障.但当规范性文件与宪法抵触时及当宪法权利没有被具体化而公权力作出的具体行为侵害公民基本权利时,就需要通过宪法救济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我国现有的宪法救济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教育权是教育法研究的核心。教育权可从广义与狭义、主体与客体等层面分别定位为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公民教育权。教育权的横向分配和纵向分配都有不同模式。我国教育权分配模式的现实选择,既有其根据也有其问题,需要在改革中完善。  相似文献   

16.
公民权利意识在公民意识的组成要素中处于首要地位,因为无权利意识就无民主参与意识,也无责任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要培养公民权利意识,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发挥公正立法和执法的现实引导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宪法中的公民权利条款与普通法律是有别的,因而有其特定的立法表述方式。在宪法中对公民权利条款进行立法表述时应当遵循宪法语言的规范性原则、权利不是宪法所赋予的原则、权利普遍性原则。针对我国宪法中权利条款的现状,其应当由肯定式的语句表述转向否定式的语句表述,并明确规定公民的程序性权利条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