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这一论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中华文化的宏阔视野和中国精神的时代高度加以定位,科学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本质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华文化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焕发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把中华文化的当代发展推向新高度新水平新境界;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主题,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的气韵风骨,鲜明展示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和非凡力量,成为中国精神的时代表征;创造了体现民族继承性、时代原创性的新文明理念,为处理人类文明现代化发展难题、把握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框架和价值体系,成为引领时代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民之问与中国之问的理论结晶、时代之问与世界之问的思想智慧、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对塑造新型国际秩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意义。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是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和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举措,助力他国借鉴学习和推进人类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迫切要求。更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向世界,必须打造立体对外传播体系以扩大中国理论影响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以增强中国理念亲和力,对接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以促进中国方案认同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以彰显中国思想感染力,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以提升中国精神传播力。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追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它是由多重基因聚合而成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的有益精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大力弘扬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当其中的是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须文化自信出谋划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须文化自信保驾护航;全球化时代中国多元化思潮亟须文化自信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文化观所阐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打下了更为厚实的思想基础,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前行。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①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是全会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对于深刻认识新时代我们党的重大创新成果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如何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科学蕴意,本文初谈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观从新时代坐标、新时代特征、新时代任务、新时代精神、新时代主题、新时代理论等维度,运用历史观点和世界眼光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构建起涵盖历史方位变化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价值目标升华论、文化繁荣兴盛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思想方略创新论的严整的逻辑体系。习近平新时代观全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新时代应对新挑战与推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6.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炼和科学概括,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继承、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均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在理论上的新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样态的新判断,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往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精神成果的本质规定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成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物质文明成果和实践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成就的有机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了新高度,为牢牢把握、赓续传承、自觉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时代新征程上,应牢记“六个必须坚持”,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立场、思想基点、本质要求、内生动力、科学思维和世界情怀,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新征程上绽放时代光芒,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继续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知网硕博论文统计发现,2013年以来国内研究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予以较多的关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精准扶贫""全面从严治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内容选题重复、学科融合不够、成果影响有限等问题。今后,研究生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层次问题研究,注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问题研究,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方法论建构,不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基、理论渊源和现实逻辑。科学分析和把握这一思想,对于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国共产党思想智慧、把握国内外文化发展形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一思想内蕴文化战略地位、文化内在意涵、文化构建路径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文化课题,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2.
“六个必须坚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概括总结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遵循“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立场,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立足基点,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态度,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方法,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宏大格局。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论断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清晰的逻辑依据以及重大的理论意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我们应该从理论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精神发展三个维度把握“时代精华”的深刻内涵,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阐明其逻辑依据,从中华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三个方位阐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准确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性成果的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时代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新境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对中国和世界问题的分析中,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文明史意义,既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了精神独立自主的价值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灵魂和底蕴,是引领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思想指南;同时,也以其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和诉求文明价值的相互通约与文明互鉴,为徘徊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跃升启示了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文化理念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文明型政党和文明中国形象。经由“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使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有效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和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根脉和魂脉的有机统一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自觉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哲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坚持“两个结合”,强化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根基、时代特征和文化基础。“六个坚持”的系统概括,凝结着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立场观点方法的精髓,是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可阻挡。中华文明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淬炼,超越西方现代化文明和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顺应了中国整体实力增强的现实需求,表达了自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持续增强的主体意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通过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逻辑框架,遵循中华文化底蕴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和世界情怀原则,有助于建立特色鲜明且能与我国的整体实力及其所应享有的国际地位相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进而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时代自信。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性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回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诸多新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文化使命,以“‘双百’‘二为’‘两创’‘两个结合’和‘七个着力’”为通达路径,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为后发展国家文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为推动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诠释了中国答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丰富世界文明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把握这一点对于认识"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重点是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总是由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塑造并受其价值取向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样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又是它的制度性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又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发展的理论指南。文化自信的深厚性、基础性地位决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20.
“文明交流互鉴”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践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世界交往理论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的继承,对中国共产党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实践成就的聚成。习近平洞悉世界文明历史,把握世界发展大局,深刻回答了文明交流互鉴何以重要、文明交流互鉴是什么、文明为什么能够交流互鉴、文明如何交流互鉴的新时代命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