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X+Vm+Y”是一种设疑类流行构式。该构式基于传统相遇类介词短语结构得以建构,内蕴形式固化和语义衍化机制。根据“Vm”所系论元的语义关系,整体构式语义大致分为冲突、混搭、巧合、穿越等几种类型。该流行构式的生成有其承继链接机制与修辞动因。基于构式变项的语义张力和表达潜势,该类构式用例被广泛地用作各类作品标题和条件性语篇信息组件。研究发现,修辞性“相遇类”已成为一种很有特点的语义范畴,其表达已形成一种较为复杂多样的流行构式群。  相似文献   

2.
新兴的"X得飞起"结构的语义具有不透明性,其意义不能从组成成分或已有构式推导出来,应该被视为构式。"X得飞起"构式是在原有结构"V+得+飞起+位移距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产生得益于高使用频率的推动,但根本理据在于认知域的隐喻映射。"X得飞起"构式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新颖独特,主观性强,而且符合表达的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盛行的“舌尖上的X”结构是一定修辞动因对语法构式重加塑造的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结构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结构的空间存在关系的语义限制,从语法构式变为修辞构式,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为空间义-品尝义-言谈义。转喻在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的生成和认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修辞构式的演变动因为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  相似文献   

4.
根据“演绎-归纳-演绎”的方法,构式“X虽易,Y不易,且A且B”既有基式的常用类型,也有变式的扩展方式;从构件性质与构式层次看,构式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从句法-语义接口和话语-语用界面看,构式的表达功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对比与凸显劝勉,是关联理论“明示-推理”模型下的反预期表达;从构式理据与形成动因看,高频使用、框式替换、泛化类推是推动构式演化的基本动因和主要机制,当然,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化和网络语言的快餐化以及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也是推动构式成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兴述补构式“X爆(了)/X到爆”在网络及广播电视的娱乐类节目中以及青少年的口语中广泛流行。“X”多为形容词,也有少量动词,“爆”表示超出极限的程度,由动词虚化而来,虚化的机制为隐喻。“X爆/X到爆”格式之所以迅速流行,既有语言外部功能需求的推动,也有语言内部要求平衡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在“时间词+(的)+中心语”定心结构中.中心语可能是另外一个时间词或者名词.作定语的时间词都是对中心语在时间范围上加以修饰或者限定。能够在这个结构中作中心语的时间词必须来自一个不同于同时间词定语的系列,即时间词定语表示的时间范围要大于时间词中心语表示的时间范围、这个结构中的助词“的”是非强制性的,但是“的”的出现与否有时候会影响到一个句子的句法结构或者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汉语的“名+了”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表明它是一个意为“由非N变成N了”的构式。构式“名+了”中名词是构式所表示的事件的结果,名词与构式义之间是一个结果代事件的转喻过程。与构式相连的名词的语义限制是有无“实现过程”。同时,能进入“名+了”构式的名词,通过隐喻的方式,从时间域向年龄域、客观事物域、经验/资历域、社交域、等级域扩展。  相似文献   

8.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戴彩红 《文教资料》2010,(15):26-28
本文研究探讨“不要太+名词”构式中句法与语义接口的问题。本文从语言系统内外寻找名词进入此构式的动因和理据:语言系统内部的缺省特征,尤其是不确定性让明确表达的语言词汇的意义只是提供语言交际中的激活语言开放百科知识系统的通道:而同时构式压制和认知过程中的转喻机制让名词结构顺利进入此构式。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本文发现语言的变化和创新是由于语言的内部的理据和语言外部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机制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代流行构式“X都去哪儿了”根据移位体“X”生命度高低性质分为构式典型性程度高低的三种类别,主要分布形式有题化式和承接式、提示式和说明式四种;语义功能主要体现在评注功能与超出预期、位移功能与空间映射、布疑功能与凝练概括等三个方面;从生成动因和演化机制看,隐喻作用和类推机制是内因,语言使用主体的主观心理认知与社会环境的加速变化是外因。  相似文献   

11.
前人关于修辞构式的研究主要在构式语法框架下展开,部分学者从现代汉语的修辞构式入手,推导其修辞动因。修辞构式作为未固定的语法构式,在古文中也会出现。本研究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为语料,基于隐喻认知理论,考察汤剧中的存现句修辞构式。研究发现,《临川四梦》中表存现意义的非典型存现句中,有两句的谓词通过整合,并借助隐喻实现了语句在原本意义上的延伸,非典型的存现谓词(如“出落”“擎着”)在存现句中整合后,获得了存现义。另外三句的存现谓词通过与语境的顺应表现出了非典型存现义,即:在某空间或时间内,存在着由某动作间接导致的主体。因此,汤剧中存现构式形成相对应的修辞构式,隐喻是存现构式的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12.
龙国富 《中国语文》2013,(1):25-34,95,96
本文利用构式语法和语法化有关理论,通过对汉语"越来越……"构式语法化过程、机制及其动因的研究,回答"语法构式是固有的还是显现的"这一理论问题。"越来越……"构式语法化路径为:越+处所名词>越+普通名词>小句,越……>越……越……>越来越……。"越来越……"构式语法化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其语法化的主要动因是语用推理。本文认为,语法构式是显现的,而非固有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改变将伴随新的构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太水了"的构式义为对某一主体进行消极否定义的主观高程度评价,强调其水平或内容"差的""虚假的""多余的""劣质的"程度极高。"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对"太……了"构式义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压制作用,名词"水"的隐含消极语义特征则进一步促进了构式义的形成。从认知视角来看,名词"水"体现了自然领域对社会领域的隐喻,其隐喻认知机制为:水—平面—没高度;水—水分—虚假多余—质量差;水—无色无味—无趣乏味。"太水了"构式具有言简义丰的语用价值和生动新奇的表达效果,并得到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主观量”是语言主观性在量范畴上的具体体现,“构式”强调的是规约化的语言成分及其关系,也是主观量的表达手段。“没有(X)比Y更W的(了)”是现代汉语口语常用的主观量构式之一,构式各组构要素对其主观大量义起促进作用,否定副词和比较构式的叠加更使得构式表主观极大量义。对主观量构式“没有(X)比Y更W的(了)”从主观性、组构要素、主观量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主观量构式的二语教学策略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宵 《文教资料》2020,(8):7-8,22
意象图式是一种认知语言学范畴下的理论体系。陆俭明曾提出构式是从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到表达层面的分析假设,并指出构式的单义性,却未阐明原因。本文以V+Back构式和五字格构式"X也Y"为例,指出汉语和英语的构式皆具有单义性,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构式的内部投射,即定项至不定项的语义投射和定项部分的中心意象域至周边域的认知投射。另一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构式形式截然不同,语义却相对固定,背后的动因为人类认知域意象图式的共有。  相似文献   

16.
“一整个X住”由常项“一整个”“住”和变项“X”两部分构成,受“一整个”的加持,能够表达比“X”程度更高的“X”,其构式意义可概括为:对某人、某事件或某结果表达“叹为观止”的极性评价。在语用上伴随着夸张化的表达,具有篇章功能、人际功能及主观评价功能。“一整个X住”在发展过程中泛化出了两种变体形式:“一整个X”“一整个+被+A+X住”,这两种形式目前仍在使用,其生命力和活力亟待观察。  相似文献   

17.
从构式语法的视角,对汉语"十足X"的核心义及其评价语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十足X"构式中,"X"的词性可以是形容词、名词、动词。"X"作为形容词是进入这一构式的常规现象。当名词和动词进入这一构式时,进行了形容词化特征,具有了形容词的含义,因此可以相融于这一构式。"十足X"的核心义和情感色彩都是对评价过程中的事物性质的高度表达。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类就情感触发情景的识解结果,诉诸符号,伴随有体征。现存情感类别丰富,本文选取六类基本情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英语中“情感形容词+介词”构式来研究情感的体验语义特征与认知动因,并借助英语国家语料库找出该构式的分布频率,在定量统计基础上,以介词的空间语义分析为理论基础,发现情感诱因通常隐喻化为实体,而伴随性、内在性、控制性、被动性、沉浸性和临机性语义特征可以用来区别基本情感;基本情感的认知动因来自人类的体认过程,其中空间关系的隐喻化是情感的概念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认知视角下的隐喻延伸,对X-er类名词构式作出描写:X-er名词构式的生成机制经历了两次认知飞跃:由人及物,从具体到抽象,这也印证了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20.
“所”经历了三次构式化:1)从处所名词演变为泛义名词,2)从泛义名词演变为构词语素,3)从构词语素到虚义助词。每一次构式化,其组合形式和意义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V”之“所”的直接来源是泛义名词。“所”的变化受这些因素的影响:1)语序变化及由之而来的搭配扩展和泛化,2)句法降级和“S所V”的重新分析,3)句法升级。汉语史研究不仅应对上古汉语时期的文献进行分段处理,还应将同一部文献的材料进行分层分析,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汉语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