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海湖夏季水生生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06~2007年两年来对青海湖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的调查和定性定量分析,推算出青海湖水生生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上世纪60年代的调查相比,浮游植物中硅藻门仍然是最重要的类群,浮游动物中咸水北镖水蚤是优势种,底栖动物属两个类群即摇蚊类幼虫和钩虾,青海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为1.239mgO2·m-2·d-1,按Wetzel的湖泊分型标准,青海湖属于贫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2.
东江支流夏季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7月对东江流域主要支流进行调查,共布设79个有效样点,定量鉴定出原生动物和轮虫共计36属,据此研究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种类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运用小型浮游动物辅助评估河流水环境状况可能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多数样点内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呈现种类少、密度小的特征,在样点内相对密度占绝对优势的种类多,但在样点内相对密度和区域频度均占优势的种类少;②顺流而下,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多样性均趋向增大,第一优势种类相对密度趋向降低,优势种类频繁变化,种类组成结构不稳定;③小型浮游动物密度与环境因子关系较为密切,具备成为评估河流水环境状况辅助或备选指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碳汇功能区,但其碳汇强度及潜力的估算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基于涡度相关技术观测的原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40个站点年数据,结合2000年~2018年的年均气温、年均降水和年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m)等因子,构建增强回归树模型以研究青海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增强回归树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原生高寒草地碳汇强度的时空变异(R2=0.61),碳汇强度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33.78 g C/m2和26.63 g C/m2。年均气温和NDVIm是高寒草地碳汇强度时空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二者的相对贡献分别为48.6%和39.0%。青海省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的碳汇潜力平均为44.82±22.57 g C/m2(平均值±标准差),高值区集中在海北州的中部及黄南州、果洛州和玉树州的东南部,低值区分布在海西州、海南州和海东市。青海省陆地生态系...  相似文献   

4.
杨静  陈娜  崔晓雪 《科技风》2023,(2):63-65+113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分析手段,通过改变培养基碳源种类和浓度、氮源和磷源浓度,考察其对黄芩细胞生长和黄芩苷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蔗糖为碳源,添加3%的蔗糖,培养20天,细胞生物量和黄芩苷的合成达到最大。培养基NH4+和NO3-总浓度保持60mmol/L,NH4+/NO3-为30∶30时分别得到较高的细胞生物量和黄芩苷的合成量。  相似文献   

5.
大沙河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广东省江门市大沙河水库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特征,自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通过每月中旬对沙河水库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4种(属),隶属于6门,其中绿藻门有27属,占总数的42.19%;硅藻门有19属,占总数的28.13%;蓝藻门有13属,占总数的21.88%;甲藻门、裸藻门及金藻门共占总数的7.81%。常见的优势种主要有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湖沼色球藻(Chroococcus limneticus)、隐球藻(Aphanocapsa sp)、栅藻(Scenedesmus sp)、光角角星鼓藻(Staurastrum muticum)以及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螺旋型(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 f.spiralis)。分析结果表明:大沙河水库种类组成变化总体呈现"冬季以蓝藻门、绿藻门为主;春季绿藻门、硅藻门增多;夏秋季节以蓝藻门为主"的季节变化规律,其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0.02~1.74)亿cells/L;蓝藻自春末到冬初大量繁殖,并且常年在丰度上占有优势,冬季常出现蓝藻水华;大沙河水库浮游植物的丰度变化与水温(R=0.383)、叶绿素(R=0.373)和氨氮(R=0.225)呈正相关,与总氮(TN)呈负相关(R=-0.243)。  相似文献   

6.
西藏生态移民安置村人类活动强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生态移民如何影响安置地人类活动强度和生态承载能力的问题,结合生态足迹和人类占用的净初级生产力(Human Appropri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HANPP)两种方法,分析生态移民安置对西藏拉萨河流域典型半农半牧村—白朗村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的影响,为西藏生态移民搬迁和安置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2010—2019年,白朗村人均生态足迹由2.79 hm2降至1.80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4.44 hm2降至2.47 hm2,生态足迹指数从移民迁入前的51.72%降为27.25%,白朗村生态系统由强可持续变为弱可持续;HANPP绝对量由20.17 g C/m2增长为34.01 g C/m2,HANPP占潜在净初级生产力的比率在10.09%至12.0%之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HANPPluc不断上升并超过人类活动收获导致的HANPPharv,半农半牧型产业偏向农业方向发展。②占村域面积11.46%的洪积平原地区,承担着2019年移民安置后72.96%的HANPP,新开垦耕地和人工草地减轻了山体草地放牧压力,使得村域人类活动强度更加集中,利于实现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与调节服务的协同提升。③两种方法结果均表明移民安置明显增强了白朗村人类活动强度,其中生态足迹方法在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面更直观,而人类占用的净初级生产力方法在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析方面更具优势,二种方法具有互补性。后续移民安置区应根据当地生态承载力分配移民安置数量,并通过不同地形及植被类型之间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的合理分配,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三门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长时间系列的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于2012年2月、5月、8月、11月对三门湾的6条断面开展了调查,并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结果对比。此次共鉴定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25种,主要以软体动物(64种)和甲壳动物(26种)为主,各断面物种差异显著。岩礁断面平均丰度和生物量(479 ind·m-2、1056.45g·m-2)都明显高于泥质断面(233 ind·m-2、44.98g·m-2)。岩礁断面以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青蚶[Barbatia virescens(Reeve)]、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为优势种;泥质断面的优势种主要为淡水泥蟹[Ilyoplax tansuiensis Sakai]和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cea]、兰蛤[Aloidis laevis Hinds]、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Gmelin)]。各断面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种类丰富度指数均较低。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各断面不同季节可以划分为4个群落,其中群落Ⅰ为两岩礁断面,群落Ⅱ、群落Ⅲ、群落Ⅳ为泥质断面,相似度低于40%。从ABC曲线来看,蛇盘岛(P1)和田湾岛(P5)两断面受轻度干扰,而其他断面(P2、P3、P4和P6)受到中度干扰。与上世纪80年代初调查结果相比,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非经济物种取代了经济物种占据了主要优势种,多样性也明显降低,断面之间的相似性也降低,群落结构稳定性偏差,其变化趋势与周边乐清湾一致。分析其主要原因与过度采捕、工业污染以及围填造地、围塘养殖所引起的生境破碎化等人为干扰的综合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8.
依据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三门核电站周边海域4个季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类与生物多样性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经显微观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49属109种,季节变化为夏季(73种)春季(65种)冬季(44种)秋季(39种);调查水域各站点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2.44×104~2.70×107个/m3,平均细胞丰度为1.09×106个/m3,季节变化为夏季(3.72×106个/m3)春季(2.97×105个/m3)冬季(1.77×105个/m3)秋季(1.43×105个/m3);优势种17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中国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等;多样性分析显示,除夏季外,其他三个季节Shannon-Wiener指数(H’)均大于2,且冬季最高;细胞密度与水温、盐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与p H值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拉鲁湿地水体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及其水质评价,于2021年7月在拉鲁湿地水域内设置了42个采样点,用25#浮游生物网采集水样210个,应用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计算污染生物指数,通过保留或去除恒有种、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形成一个“新”群落,然后比较“新”群落污染生物指数与原群落污染生物指数对水质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拉鲁湿地水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148种(含变种),隶属于7门9纲17目29科50属,其中含恒有种4种(属),常见种23种(属),偶见种24种属,稀有种97种(属);(2)通过计算得出拉鲁湿地水域浮游植物污染生物指数(SI)平均值为1.958,说明拉鲁湿地水域水质为β-中污型;(3)保留恒有种、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平均污染生物指数分别为1.896、1.972、1.972和1.983或去除恒有种、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平均污染生物指数分别为2.227、1.918、1.749和1.619,故去除或保留恒有种、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对多数样点SI值的影响较小,对整体无明显影响,整体上仍属于β-中污型。此次研究结果可为拉鲁湿地水域水质评价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北方石质山区典型区域北京密云县为研究区,采集了87个基本抽样单元中的222个样点的表层0~20cm的土壤,通过实验分析与计算得到每个土壤样点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统计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有机碳舍量变化范围为(0.30~61.00)g;/kg,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5.7g/kg,变异系数为0.70,属中等强度变异;②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08~11.01)kg/m2之间,平均值为3.27 kg/m2,中值为2.84 kg/m2,变异系数为0.59,属中等强度变异;③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上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该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及地形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有机碳密度分布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密云县北部,及东北部等海拔较高的地区;中等海拔地区,人类活动相对频繁,部分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相对严重,该区域有机碳密度明显低于高海拔山区;南部平原区及密云水库周边地区是农、工业生产集中分布地带,该区域有机碳密度最低.  相似文献   

11.
北方石质山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北方石质山区典型区域北京密云县为研究区,采集了87个基本抽样单元中的222个样点的表层0~20cm的土壤,通过实验分析与计算得到每个土壤样点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统计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30~61.00)g/kg,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5.7g/kg,变异系数为0.70,属中等强度变异;②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08~11.01)kg/m2之间,平均值为3.27 kg/m2,中值为2.84 kg/m2,变异系数为0.59,属中等强度变异;③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上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该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及地形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有机碳密度分布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密云县北部,及东北部等海拔较高的地区;中等海拔地区,人类活动相对频繁,部分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相对严重,该区域有机碳密度明显低于高海拔山区;南部平原区及密云水库周边地区是农、工业生产集中分布地带,该区域有机碳密度最低。  相似文献   

12.
<正>红寺堡扬黄水源泵站安装清污机前的状况红寺堡扬黄水源泵站水泵机组进水建筑物的布置黄河泵站是红寺堡扬黄工程的水源泵站,位于宁夏中宁县舟塔乡泉眼山脚下黄河右岸,装机容量11.2万kw,泵站设计流量30m3/s,泵站规模属于大(2)型,工程等别为Ⅱ等。泵站共安装大型立式混流泵机组7台套,单机流量5.75 m3/s,采用单机单流道进水方式,黄河水侧向流入7孔进水孔道,孔口净宽4.6m,入深17.58m,7孔总跨度44.4m,图1为7孔进水孔道平面布置图。每个孔道从入口到水泵吸水口依次设有格栅式拦污栅、门机地轨梁、检修闸槽(槽内未安装闸门)、胸墙、工作闸、水泵吸水管,孔口净高5.8m,拦污栅垂直安放在拦污栅栅槽内,底部与地基直接接触,高3.0m,拦污栅前建有混凝土清污平台,与拦污栅同高,图2为每孔进水孔道立面布置图。进水廊道地基高程1184m,拦污栅来水侧设计水位1 185.94m,拦污栅顶部高程1 187m(与清污平台同高程),校核洪水位1 189.52m(1%),进水廊道顶部高程1 190m。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的核型,全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核型公式为K(2n)=22=20m+2sm,属“1A”类型。它的特点是10号染色体具“长着 丝点区域”结构。池杉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为2n=2L+8M2+12M1。通过与落羽杉 的“1A”和墨西哥落羽杉的“2A”核型进行比较,似见它们的进化水平以落羽杉、池杉,墨西 哥落羽杉之序递增。  落羽杉属植物的核型公式均为K(2n)=22= 20m+2sm。  本文还就 核型、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包括化石)资料讨论了落羽杉属的次生遗传歧异中心和可能的演 化式样。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作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小型植食性动物,对生态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为探究高原鼠兔与植被群落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2019年7—8月以西藏中部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法、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有无高原鼠兔干扰与植被物种多样性之间具有何种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物种159种,优势科为莎草科(Cyperaceae Juss)、蔷薇科(Rosaceae)和菊科(Asteraceae Bercht);(2)与未干扰区域相比,有高原鼠兔干扰区域内植物种类明显增加;(3)高原鼠兔干扰区植被总覆盖度降低,裸地面积增加,高山嵩草、矮生嵩草覆盖度升高;(4)有无高原鼠兔研究样地群落相似性为37.10%,为中等不相似,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明显;(5)高原鼠兔洞穴数量与植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但不显著。研究表明高原鼠兔在一定程度上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的协调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15.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巴桑  次仁  普布  拉多 《资源科学》2009,31(7):1238-1243
2001年~2004年,通过路线统计法和样点统计法,对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在野外调查中共记录到鸟类13个目,24个科,44个属,62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2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7种,被列为西藏自治区Ⅱ重点保护的鸟类2种。62种鸟类中留鸟和冬候鸟的种类最多,两者的种类均为24种;其次是夏候鸟,占总数的19.4%;旅鸟种类最少,只有2种。 属古北界的有39种,占总数的62.9%;属东洋界的种类只有3种,仅占总数的4.8%。另外,还有广布种和青藏高原特有种。本文根据拉鲁湿地鸟资源的现状,提出了拉鲁湿地鸟类栖息地多样性的保护及水鸟的保护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麻栗坡县那登锰矿主要分布在三叠系露法郎组第二段(T2f2)地层中。矿体矿石主要为硬锰矿和软锰矿,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具微粒(变)晶及鲕(豆)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通过分析认为,该矿床成因为滨-浅海相沉积轻变质型锰矿床,在含矿岩体周围及物化探浓集中心明显区域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7.
李森  阿拉姆  拉多  土艳丽 《西藏科技》2023,(11):60-72+2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其独特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入侵植物已出现在拉鲁湿地,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解其本底状况,本研究以样线法对拉鲁湿地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通过9条样线74个样点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拉鲁湿地共有入侵植物29种,隶属于10科25属,主要为菊科(11种)、豆科(5种)和禾本科(4种),出现频度最高的种类依次是: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从入侵等级来看,具有明显入侵性的物种有13种,包括4种恶性入侵物种和9种严重入侵物种;拉鲁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区系在属的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美洲起源的植物占据主要优势。拉鲁湿地主要有8种生境,已在其中6种生境中发现入侵植物,人工林生境发现的入侵植物种类高达26种。  相似文献   

18.
宋晓阳  申文明  万华伟  侯鹏  林刚 《资源科学》2016,38(8):1434-1442
动物的生境是动物生活环境因子的综合,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藏羚羊是一种濒危动物,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增加严重破坏了藏羚羊的生境,藏羚羊生境适宜性的评价对藏羚羊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藏羚羊生境需求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构建了藏羚羊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系统结构、海拔、坡度、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基于2013年和2014年的国产GF-1遥感卫星影像,提取了生境要素(生态系统结构、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最后结合DEM数据对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藏羚羊最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海拔为4100~5200m的草地区域,距水源500~2000m,且远离人类活动和道路;2014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生境适宜区和较适宜区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14.78%,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相比2013年,适宜区、较适宜区的面积分别增加了161.00km2、60.82km2,总体生境质量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对土壤盐渍化的监测是合理利用盐渍化土壤的前提,采样点数量不同会影响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的表达。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抽取了12个样本子集,探讨不同的采样点数量对土壤盐分空间变异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分变异程度较大,随着样点数量的减少,对于细节的刻画能力也在减弱,样点数量过小时(<150个),不能很好地表达空间变异结构。不同采样点数量下的预测值均方根误差(RMSE)随样本量的增大而减少,说明克里格插值的准确度随样本量的减少呈现降低趋势,平均误差(ME)则随样本量的减小而没有明显的趋势。综合ME、RMSE和ASE 3个指标可以得出,满足黄河三角洲地区县域尺度土壤盐分空间变异表达的土壤样点数量不能小于150个,相当于每1000km2需采集107个样点。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点地梅属Androsace L.及羽叶点地梅属Pomatosace Maxim.共14种29个居群的ITS与trnL-F DNA序列各27与25条;并结合已报道相关种类的有关序列,构建了“点地梅群”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点地梅群”的4个属为一单系类群,含有两个稳定的分支:一支全部由点地梅属的种类组成,另一支分别由羽叶点地梅属、Douglasia Lindley、Vitaliana Sesler和9种点地梅属植物组成;点地梅属裂叶组sect. Samuelia Schlechtd.的3个种与点地梅组sect. Androsace的2个种在3套序列分析中位于不同的系统位置。各分支基部的种都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及青藏高原东部,分子地理标记的结果支持形态学提出该地区为“点地梅群”植物起源地的假设。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向欧洲及其他北半球地区存在不同时期内多个进化支的多次扩散。粗略的时间估算表明该群植物可能是在第三纪的中新世以来才开始发生的。垫状种类分别在青藏高原和欧洲独立起源,而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分化要早于在欧洲的分化,在前一地区可能与青藏高原自中新世开始发生的造山运动、形成高海拔的山地有关,而在后一地区则是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的冰期气候反复波动有关。垫状植物在青藏高原上的大规模分布则可能较晚,与冰期结束后全新世晚期气候再次变冷有关。一些物种种内的遗传分化也可能部分反映了气候来回波动中它们在高原上的退缩和再扩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