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积淀。中国的古人向来把"知耻"作为重要的个人修养和自身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人们的言行具有强大的约束力。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耻感文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除了对个人产生作用之外,耻感文化还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甚至已经内化为一些民族文化最基本的规范与原则。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对于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耻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批判地去继承它,发掘它的思想价值,使之为我们今天进行荣辱观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及"以德治国"服务。  相似文献   

2.
耻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或心理体验。耻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的。当前中学生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耻感意识淡化,耻感缺失,耻感错位。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耻感意识;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融耻感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构建知耻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认为,道德意志是一个辨证的完整的概念,只有在对善和恶的扬弃即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良心,从而确立真正的道德信仰。因此,作为对善的愉悦的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就成为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强调注重正面教育环节("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环节("耻感"教育),道德教育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中国古代先贤特别重视"耻感"在道德信仰确立中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信仰确立的"耻感"文化。研究和借鉴"耻感"以及中国"耻感"文化,从个体自我肯定评价活动(荣感)与个体自我否定评价活动(耻感)的辨证统一中能完整地理解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信仰确立的评价论机制。  相似文献   

4.
耻感包括知耻感和羞耻感。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由于主体的道德意识薄弱、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失误,使得一些大学生荣辱不分、是非颠倒、耻感淡化。提高知耻能力、确立合理的德育目标和构建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耻感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沈贵鹏  刘蓉 《教育探索》2012,(4):125-126
通过对510名90后大学生耻感状况的调研得知,该类人群在耻感问题上存在三种不良现象,即耻感迷茫、耻感淡化和耻感偏差.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从而开展“识耻”、“辨耻”、“明耻”、“拒耻”和“树耻”等教育.  相似文献   

6.
耻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在当今社会,耻感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因此加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耻感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耻感现状的剖析,思考造成耻感淡化的原因,并探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耻感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是道德意识形成的心理基础.耻感具有普遍性、内隐性、无限性、潜移默化性,对个体道德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与道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对耻感的淡化越发明显,表现为道德的认知和行为偏离等问题.从个体和集体两个维度,探讨耻感教育的平衡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耻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名著《菊与刀》中把日本社会的文化定义为一种"耻感文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定义为"罪感文化"。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罪感文化"强调自律,"耻感文化"强调他律。实际上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对"罪"的概念认识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误区。把日本文化定性为"耻感文化",否定了日本人的罪感意识。确切地说日本文化兼具"耻"与"罪"文化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9.
王彦民 《邢台学院学报》2010,25(2):80-81,84
由于传统耻感文化继承的不足,现行社会道德标准多元化,互联网络的负面影响,高校管理中的不规范等等原因使部分高校学生耻感淡化,道德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声誉,耻感的回归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姚俊 《华章》2012,(17)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注重“耻感意识”的培养,认为“耻”是做人的根本,而德治的较大功效就是使民众知耻,这成为促进个人人格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社会不断变迁,“耻感意识”也随之弱化,各种“去羞耻化现彩横生,产生了诸如淡化群体意识、放弃自我道德约束等不良问题.新时期的“耻感意识”建设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更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耻感文化发端于传统儒家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评价促进手段,通过社会舆论的影响,引导人们内在自省,提高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道德修养。日本文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耻感"强调外界力量对个人的约束,虽含有中国传统耻感文化评价手段,但受岛国文化的扭曲,缺失促进道德修养的要义,在内容上产生异化。  相似文献   

12.
耻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情感表征,是维系人的道德生活的一道防线,也是人之道德成长不可缺少的心理元素,南宋学者陆九渊认为:“人之患莫大乎无耻。”随着全球性价值问题、道德问题的日益加剧,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耻感淡化、荣辱不分的问题正逐渐凸显,社会对耻感教育寄予厚望。然而,耻感教育从学理到实践尚缺乏基本探索,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耻感与耻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情感表征,是维系人的道德生活的一道防线,也是人之道德成长不可缺少的心理元素,南宋学者陆九渊认为:"人之患莫大乎无耻."[1]随着全球性价值问题、道德问题的日益加剧,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耻感淡化、荣辱不分的问题正逐渐凸显,社会对耻感教育寄予厚望.然而,耻感教育从学理到实践尚缺乏基本探索,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将耻德作为美德基本规范之一,认为耻德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耻德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当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规范模式由身份关系发展到契约关系,大学生产生了道德相对主义,道德主体缺乏明确的价值目标和取向,加之社会上的歪风邪气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有些大学生荣辱不分、耻感淡化。因此,以古喻今,寻求先秦儒家耻德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耻感教育中的应用成为时代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人们的行为失德,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失德的行为主体方面考察,耻感的缺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今社会人们耻感的普遍缺失与学校道德教育长期忽视学生的"耻感"培育不无关系.因此,为整治社会道德失范,防止人们失德行为的大量发生,中小学道德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耻感培育,形成他们正确的"耻感".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将耻德作为美德基本规范之一,认为耻德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耻德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当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规范模式由身份关系发展到契约关系,大学生产生了道德相对主义,道德主体缺乏明确的价值目标和取向,加之社会上的歪风邪气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有些大学生荣辱不分、耻感淡化.因此,以古喻今,寻求先秦儒家耻德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耻感教育中的应用成为时代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技工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技工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焦旭伟  王磊 《文教资料》2008,(33):70-7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耻感就是羞耻感,是人对羞耻的主观感受,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人性和基本价值被亵渎,而在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意识。作为一种道德情感,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一道重要的道德堤防,使人们能够自觉地求荣免辱,在人类的道德养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耻感教育是指有目的地激发和培育受教育者的羞耻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