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舒婷作为一个极具个性的审美主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意象表现方式立于诗坛.她的诗,典型体现了时代与自我的统一.在诗歌的抒情形象里塑造的每一个"我"都是独特且个性化的.她的诗蕴含了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开创性地以个人的眼光从"我"出发来观察世界和抒发情思,不是为了重现世界,而是显示自我对世界的感受、看法,是纯主观化和心灵化的,表现了"大我"和"小我"的完善结合.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把躯体分为内在躯体与外在躯体。"我与他人"成为构建内在与外在躯体的重要参与因素。而在人与人的交往对话中,人群又共同构建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巨大躯体"。躯体和物质世界具有天然的开放性的交换关系,躯体成为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沟通的中介。巴赫金所阐释的"躯体"是一种价值向度上的"躯体",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有重要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艺术中的"自我"、"大我"、"超我"和"无我"是艺术创作中的不同境界,在审美体验中对审美意象生成起着不同的作用.中国艺术的"大我"、"无我"、"超我"与"自我"源于老庄美学,杂糅了儒、佛的综合影响,其中富有中国韵味的佛家宗派禅宗对其影响尤为深远.  相似文献   

4.
对于世界文化间的冲突,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形成了各自的见解.实质上,文化间的关系正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扩大,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马丁·布伯提出"关系本体论",强调在"我与你"的"相遇"关系中,达到真正的相互交流与敞开,这或许对处理文化间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欧哲史上怀疑哲学经历了一个由"破"到"立"的过程.早期怀疑哲学是从解读矛盾,破除陈规开始的.近代怀疑哲学由"破"入"立",开始了由认识论向方法论的转变。怀疑哲学的"破"与"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实践是"破"与"立"的支点."破","立","行"的结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6.
杨娟  杨晓萍 《文教资料》2008,(20):96-98
随着社会对幼儿的主体地位日益关注,在教学中构建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我与你"型师幼关系成为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必然.对话是塑造这种"我与你"型师幼关系的重要途径.构建"我与你"型师幼关系有两种策略:第一,理解对话,了解对话的涵义和价值.第二,走向对话,创造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在对话中教师要把握对话的时机;找到正确合适的话题;适当地运用提问,真正地走向对话,使"我与你"型师幼关系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7.
从学生的角度反观作文教学存在的两大困境:"无序""少时","我"意少;重技轻"我"情味薄。认为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方法为:教学中应更新理念,以"我"为中心,树立学生在经历人、事、物中"我"的主体意识,为写作做积累;读写相济增"我"意,巧用教材,宏观设计写作教学序列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积累陶情牵"我"心,让学生在生活、读书、思考、写作中积累陶情,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8.
如果要问中国古代的知识份子们内心渴望什么,那么我们收到了两套答案.一套是放在祭坛或者宗庙里顶礼膜拜的先忧天下的情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而另一套答案无疑真实得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  相似文献   

9.
"我相信p"是一个古老的知识论问题,但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已经转换成为一个语言学问题.本文根据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的命题理论,对"我相信p"以及与此相关的"我相信~p"和"我知道p"等语句进行了评述.文章认为,"我相信p"与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命题原则的冲突是促成其哲学转向的理论根源之一,"我相信p"所蕴含的主观确定性为人文科学的可能性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优秀的文学家,必然要不断地舍弃"小我"而站在"大我"的立场上思考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但是,又不能否认,即便再伟大的作家,仍然逃脱不了个人经历对自身性格、人生观产生千姿百态的影响.从下岗女工成长为一名广西知名青年女作家的粱志玲,充分地动用了她的生活资源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和个性化的性格,以及一贯坚持不断地审视生活和审视自我的文学追求,使梁志玲的文学作品在洞见世俗常理中的恒久精神之余表现出复杂的文学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千百年来为人们世代传唱,不单因为其有恢弘的意境、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绚丽的辞藻、深刻的内涵,还因为从《离骚》中可以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屈原的人格魅力。屈原"修身清洁"、"忠君爱国"、"以死明志"的独特人格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明显受到了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林语堂本人也承认这点,但他所言之“表现性灵说”与克罗齐所言之“表现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克罗齐的“表现说”是以人的心灵为基点,重视心灵的张扬与活动的艺术学说,是其整个心灵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克罗齐把人类的一切活动归诸于人之心灵“表现”的结果,其“表现说”自然也难逃片面性。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则是以人生为基点,重在内心的舒展与自由的艺术主张,与其整个近情哲学紧密相关。由于其近情哲学看重现世人生,要求通情达理,其“表现性灵说”自然也就不会画地为牢,陷入克罗齐那样的片面境地。  相似文献   

13.
张楚廷先生主要以教育为论域阐释着他的哲学.先生对于人本理念、生命情怀、审美精神、哲学情结和民族深情的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关切,凝结成其教育哲学的灵魂和主旨.先生的哲学堪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刘再复先生给今年即将再版的梁归智的《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作序,他的题目直言"周汝昌是中国文学第一天才的旷世知音"。刘先生的"首先如此肯定曹雪芹的无比崇高地位的是周汝昌先生"的论断是错误的。纵观周汝昌研红的一生及成果只能证明他"根本不懂《红楼梦》",在《红楼梦》研究上他一生都是在证假为真,都是在曲解、颠覆《红楼梦》的思想内容、艺术构思。周汝昌其实不是考证派,而是典型的索隐派;他的一切所谓的考证,其实都打着索隐派的烙印,他也把自己定位为索隐派。他的索隐其实都是脱离了文本的"悟证",是猜笨谜,乱索隐。因此,他绝对不能被称为中国文学第一天才曹雪芹的旷世知音。  相似文献   

15.
在孟子的思想论体系中,"求诸己"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正是通过"求诸己"的多层理论意蕴,才凸显了孟子伦理倾向的典型性特征.孟子内倾型的伦理思想得失兼存,之于当今的道德建设是有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私小说"产生于日本特定的社会环景.田山花袋的《棉被》则是日本"私小说"的先河.《棉被》是作者"人性"的自供状,是田山花袋灵与肉的内心搏斗过程.简单地把"私小说"斥为作家个人感情的无病呻吟是不公平的."私小说"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影响.《棉被》写出了道德战胜肉欲,强调了人的社会道德与责任,维护人伦与家庭,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阿那克萨戈拉继提出“种子”说后,又在其世界生成说中引入了“奴斯”。但他的“奴斯”在解释宇宙起源和生命起源时存在意义上的非统一性。阿氏的“奴斯”并不是与物质相对立的纯精神性本原,而是“力”和“灵魂”及“理智”等多重含义的复合体。当他在解释世界生成时,它是自然科学中的“力”,由于力的抽象性,故阿氏在表述上存在混乱,引起人们误解;在解释生命起源时,它是存在于生命体中的同内涵而异外延的灵魂和理智。阿氏不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将物质和精神相对立的哲学家,而只不过是一个走在了西方哲学史上一元论和后来物质与精神相对立的二元论思想的分水岭上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大家知道,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以下简称《书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这与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一的分析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席勒将其造成的分裂归之于人心腐化.因而到主观世界中去寻找解决问题方案,从而陷入不可理喻的困惑之中。而马克思受其启发,把目光指向现实的客观基础,从而找到治疗社会的方剂。下面我就试图将两本书中的有关美学思想进行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身处晋宋易代的动乱之世,为了安定自己惊恐忧惧的灵魂,因着与佛教的种种因缘关系,他企图以般若空观来观照事物,求得性灵真奥,实现“至乎一悟出,万滞同尽尔”的彻底解脱。为此他走进山水境界,企图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观照来实现自己的“照寂”“伏累”理论。获得对般若性空之宇宙本体的证悟。而长期浸染于涅槃学的常、乐、我、净美好境界,也培养了他喜爱明净、空灵、澄澈之优美意境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正是般若空观与涅槃境界所造成的心理定势,使他的山水诗不仅表现出一种高华、朗洁、纯净、明丽之美感,而且具有一种“理”的特征。而谢灵运诗的不足,也与此有着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我与地坛》是作家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的心血之作,积融了他十五年来对生命爱和忧的沉思与断想。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断地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看到生命中难以承受苦难的普遍性,也敢于在苦难中不吝前行,更把自己融入到生命整体的永恒流变中。从理解苦难到勇于生存,从敢于生存到懂得生活,一种宏阔而恒远的境界由此洋溢在个体周围,最终成就了作家内心无限的希冀与不舍的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