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汉代都邑赋具有极高的城市史料价值,剔除夸炫部分,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进行甄别,可补正史之阙。不少学者利用汉代都邑赋来考察两汉城市的自然地理、宫殿建筑等物质文明。汉代都邑赋保留了许多城市生活史料,学者充分利用相关文本来考察两汉城市社会、商贸、民俗、娱乐等活动。考察汉代都邑赋,还可更好地还原东汉迁都之争的真相,并探析时人对国都功能、城市文化审美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先秦文言之风盛行,到了汉代,此风不减,而汉大赋是此风之体现者。尚丽尚奇是汉大赋文言上的突出特点,汉代特有的文化环境孕育了这一语言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汉代人大力创作柳赋,对柳树这一审美对象赋以契合时代精神的审美内涵,借“柳”以展现汉代人伟美的形象,青春的朝气,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汉代人翘首于世的信心和力量。“柳”的审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4.
巴蜀文学鲜明的地域特色早为人所关注,但是对巴蜀文学范式的形成及内涵却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巴蜀文学范式由汉代辞赋作家司马相如奠定,司马相如的人格个性与审美特征来源于古代巴蜀文化,又深刻影响到后世巴蜀文学。司马相如不仅是古代巴蜀书面文学的奠基者.而且是巴蜀文学范式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5.
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 ,“苍凉”的意蕴表现在人的生存境况的尴尬 ,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以及人性的虚伪丑恶 ,集中体现在爱情与亲情的消解。面对人生的缺失 ,作家笔下常见的不是惨淡的决裂而是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和牵念 ,苍凉之中蕴含无限的眷恋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6.
在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城市作家或现代派作家身上,而对乡土作家或具有乡土文化倾向的作家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但后者的城市叙事恰恰形成一个独特的层面,可以与城市作家或现代派作家共同构成对城市叙事的现代性张力。本文以《结婚》的审美局限为切入口,从作者对城市的价值选择、审视角度、城市形象“寓言化”几个方面探讨了乡村作家在城市叙事中的文化倾向与道德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美学中存在"天""地""人"三个维度,它们分别指向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基础、审美见解。作家的审美理想需以敬畏之心坚守,以遵循天性的文学态度去维护;作家的审美基础来源于生活积累和文学素养,而文化寻根和地域化写作是两种突出的表现;作家的审美见解,与"文学是人学"这一基本命题相关,与"为天地立人心"的文学写作宗旨相关,而以人类的命运为核心的人类学写作也已成为当今文学创作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8.
汉代书法尚“势”审美理念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社会背景,它与汉代人与自然的亲和、人与人关系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改良,以及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之后,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巨大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汉代审美文化的新篇章是以阐释经学中的"天"、"圣"、"人"的关系开始的。"我注六经"是主体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天"的过程,汉代人对圣人的诠释是以"人"对"天"的有限追问为前提的。在天人图式中,天地之美与仁行德政相统一,都要服从"天人相和"的美学原则。汉代文艺创作的特色是主体对天地自然的反思,是表现自我、重视生命的新的生存方式;但这种自觉的追求仍然要遵循"和"的审美维度。东汉的文学艺术是"形"的自由与"人"的自觉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刻画了很多“傻子”形象,他们身份缺失、语言缺失、肢体残缺。“傻子”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这些缺失的特征承载了作家的创作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隐喻,蕴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1.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阐述了艺术审美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了审美艺术介入到城市文化空间的必要性,提出了城市文化形象设计的思维范式,旨在形成一种健康、清新、高雅的城市艺术氛围,实现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着力点的文化产业,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和审美体验。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美的理念、美的产品,这对于推动佛山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积极意义。重视审美体验、增加文化产品美学因素、大力培养新文化媒介人,能进一步激活佛山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提高文化产业核心层比例,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T恤作为一种休闲服饰,在现代审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透过小小T恤,能使我们深刻感悟到承载在它身上的特殊情感及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文化。T恤作为一种产品,从对服装的纯粹的经济行为、实用价值的关切到对文化内涵、审美功能的重视,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那与生俱来的朴素风格、休闲雅致的情感、自由随意的品位对人们的审美方向起着积极的向导作用,它通过动态的、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重新演绎崭新意义的生活,也在改造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哲人老子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化范式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通过论述老子美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与“无为而治”的生态文化内涵,说明其作为构建生态文化范式的哲学基础与有效途径是值得当下人类借鉴与学习的,以便更好地构建有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公共文化建设是政府保障人民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履行政府公共职能的一个重要部分。黄石市公共文化服务经过30余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还是在人才、制度等软件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迫切要求黄石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公共文化建设水准,以满足民众的需求。在目前政府财力有限的前提下,黄石市公共文化建设突破的关键是,弄清财政投入的现状、效果和问题,积极探寻利用“小财政”获得文化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诗歌曾经是最有力的号角。这时期的诗歌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桂林文化城的诗人们爱国英雄主义之火熊熊燃烧。诗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揭露了日寇的凶残,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在艺术风格上亦具有那个时代雄浑、悲壮的诗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老舍早期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缺点。近现代以来虽然历经数次规模可观的文化反思,但它仍然深深根植于国民的潜意识里,剔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雕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不仅为城市增加了亮点,而且满足了市民美的需求。作为城市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雕塑形塑了城市的空间和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9.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歌手、歌师,是壮族人民心目中的歌仙、歌神,在历史上刘三姐对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刘三姐文化已成为流传后世的宝贵遗产,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研究刘三姐的地位和影响,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刘三姐传统文化,发展刘三姐新文化。  相似文献   

20.
对于现代城市来说,经济是现代城市的力量,景色是现代城市的形象,文化才是现代城市的灵魂。独特鲜明的城市文化对城市文化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城市的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不仅来自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积淀,也来自时代需求和人为的塑造。作为城市灵魂的文化精神,自然也有格调品味的高下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