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论亲属法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属法律行为又称为身份法律行为,是指对于亲属的身份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产生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行为。亲属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是种属关系,亲属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下属概念。实施亲属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亲属行为能力。亲属行为能力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行为人具备一般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是行为人具备亲属行为能力的特殊要件。亲属法律行为一般要进行登记,得到国家承认,才产生该亲属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2.
法律行为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法为人的行为设定了正面和负面两种行为模式。法上不存在所谓的第三种行为模式。法律行为内含合法性和违法性双重品性,法律行为品性的生成过程其实就是法的实现过程。当然,法律行为的双重品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性和互通性。法的行为模式的缺陷决定了对现实的法律行为进行合规则性修补的必要性。借助规范评价,行为与法实现了秩序下的结合。规范评价机制从不同侧面和意义上讲是一个行为解释机制、价值判断机制以及利益激励机制。利益激励机制是规范对行为的最具决定性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法律行为素质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法治意义;高校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属性和大学生法律行为素质的现状决定了该门课程必须把提高学生的法律行为素质作为追求的目标;加强法律行为教育应遵循大学生法律行为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大学生法律行为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和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陆的法律行为制度则兼有前苏联与日本民法的特色.从前苏联继受来的是把法律行为限定为合法行为.法律行为是指目的在于设立、变更、消灭一定私法关系的,以意思表示为核心的行为;而不是指合法行为.然而,从法律事实的分类来看,法律行为属于合法行为.  相似文献   

5.
意思表示瑕疵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制度的核心,既是法律行为的效力根据,也是法律行为价值评价的基点,因此,意思表示负载着法律行为制度实践化的意义。法律行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为要件,而法律行为的生效以意思表示的健全(自愿真实)为要件,并且法律行为的生效以法律行为的成立为前提,因此,意思表示成为法律行为效力评价的基点。无论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还是生效要件都是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基点,意思表示的存在与否决定了法律行为的成立与否,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健全与否又决定了法律行为的有效、无效、可撤消。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有学认为《通则》中规定法律行为的合法性,是法律行为概念的倒退,笔认为法律行为的合法性是反映法律行为产生法律效力-对法律行为肯定的标准,具有促进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民法通则>的民事行为在涵义上等同于传统民法学的法律行为,其混淆的原因是望文生"训",把法律行为中的"法律"一词解释为合法性,导致法律行为原有内涵的缺失."法律"一词正确的涵义是法律约束力.这一理解基于法律行为的特点:法律行为是具体法律行为的概括,是意思自治的体现,和法律规范联系与区别.基于二者的差别,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之间的立法行为.  相似文献   

8.
认为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构成的观点同传统的“三要素说”(认为法律规范由假定、处理和制裁构成)相比,有进步,但仍然存在需要商榷之处。笔者认为规范适用的条件应属于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法律后果不是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法律后果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9.
不正当竞争情报行为及其法律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不正当竞争情报行为在商业领域中获取和使用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在参考国内大量相关法律文献的基础上 ,指出我国关于不正当竞争情报行为的法律制约及违法制裁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从而必须在完善立法和加强保密两个主要的方面对其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0.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是对人的行为的两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其适用的规则和条件各不相同,但他们在具体的事实中也会同时出现.此时,如何适用和解释各自的规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从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界分入手,指出二者在并存的情况下呈现出互斥、协力的混合关系.以代理制度的原理,“代理人为的行为,其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对其法律效果进行解释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无论学界对于我国民法典的具体架构如何设计,法律行为制度无疑都将成为未来民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之一。对自德国法以来的法律行为制度进行梳理,揭其要义并检讨现实,以加深对法律行为制度本身的理解和把握,净化我国民法典设计的语境,彰显民法的私法品格正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12.
周航  申素平 《复旦教育论坛》2022,20(6):25-31,79
“教育(法律)行为”概念的引入有利于促进教育法的体系化与法典化、整合各类教育法上的行为,并弥补现有概念工具的不足。然而,学界对教育行为、教育法律行为的具体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仍缺乏深入讨论。其一,教育行为概念的用法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其二,教育法律行为概念的界定系由传统法理学上的法律行为转变而来,过于简单,难以揭示各类教育行为的共同本质,难以承担建构教育法内在体系的功能,也难以彰显教育法的独特价值追求。为构建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法行为概念,应将教育行为界定为与教育有关的一切活动,包括教育法律行为与教育事实行为。对于教育法律行为来说,“直接产生法律效果”是其法律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性)”则是其根本目标。因此,可以将教育法律行为界定为: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法律主体基于教育性目的所作出的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公司和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都应遵守法律和公司章程以及公司内部的有关规定,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活动,否则就构成越权。但在实践中,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超越权限的行为却比较普遍。公司越权与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行为,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保障公司、股东、债权人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法律有必要明确区分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越权行为的不同性质,合理划分相关主体的民事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基础法律行为与代理权授予行为的关系问题是代理立法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授权行为伴随有基本法律关系的情况下,当基本法律关系不成立、无效或撤销时,授权行为是否受其牵连而同其命运,即代理权授予行为有因性或无因性问题。本文在对各种理论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从历史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现行民法教材对代理的定义存在缺陷,应加以完善.代理这一概念的含义,应是其所反映对象的矛盾性质的体现.代理既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同时又是一项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物权行为在民法领域争议已久。从历史上物权行为的存在,到物权行为的沿革,自萨维尼创立物权概念以来,迄今已历时百余年。物权行为概念,是法律拟制和极端抽象思维的产物,在民法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定性。物权行为概念的创立不仅在物权法领域有其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民法科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行政私法行为要素包括:基于正当考虑的选择;亲自实施或者建立、授权或者委托相应的社会组织实施;以非盈利的私法方式形成与相对人的私法关系;以直接完成行政任务为目标。从行政私法行为要素出发.行政私法行为与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概念有显著区别。以要素分析行政私法行为的法律控制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首次规定广告代言者应当对虚假广告侵权承担法律责任。该规定出台后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热议争论,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该广告代言法律责任的思考。文章将从民法原理的视角出发,分析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的有关广告代言法律责任的规定,并结合笔者的理解对广告代言法律责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意见构想。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行为理论作为诉讼行为理论的一个分支,脱胎于法律行为理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诉讼行为理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逐步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框架.日本学者、我国民国时期学者以及当代的台湾学者对刑事诉讼行为理论都有介绍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对刑事诉讼行为理论的研究则较为薄弱,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后,这种局面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20.
浅析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权,这既是对我国宪法精神和规定的细化,同时对保证民事诉讼公正、合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检察机关对民事检察工作的全面开展,有关民事检察立法过于原则、抽象、可操作性差等缺憾已显露出来,对我国司法实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从现行立法规定和实践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对整个民事检察制度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