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生物学类期刊2003~2006年在SCI数据库和中信所数据库中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这些期刊在SCI数据库中的影响因子没有年间差异,而在中信所数据库中的影响因子有显著的年间差异(F3, 150 = 13.59, P <0.001).进一步分析显示: 中信所影响因子 2003年与2004年之间无差异(P> 0.05),但2005年影响因子显著高于2003年和2004年(P <0.001),2006年影响因子显著高于2003年、2004年和2005年(P <0.001)。此外,2003年、2004年中信所影响因子与SCI影响因子正相关,而在2005年和2006年不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中信所影响因子有了“泡沫”成分,中国生物类期刊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已经偏离,形成了国内、外两个不同的引用圈子,提示在进行期刊评估时,要考虑目标期刊在SCI数据库中的引用情况,并考察目标期刊所发表论文质量的内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我国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IF)的状况,进一步解读自引在影响因子中的作用,以利于我国办刊人掌握期刊的发展方向。【方法】 以2015年版SCI收录期刊为研究对象,计算中国和G7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有代表性的新兴国家(韩国、印度、俄罗斯)期刊自被引率(SCR),同时计算各刊的SCR-IF、非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NIF)及二者比值K,对各国期刊的SCR-IF、SCR-NIF、SCR、K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各国期刊SCR-IF的均值均大于SCR-NIF和SCR,K的中位值为1.502~1.889;我国SCI收录期刊的SCR-IF、SCR-NIF均小于韩国和俄罗斯,但高于其他8个国家;我国SCI收录期刊中,SCR-IF为0的期刊占比为3.28%,小于各国均值6.21%;我国K>2.0的期刊占比为34.97%,小于各国均值37.19%。【结论】 SCR-IF较SCR更能准确反映期刊自引对影响因子的实际作用。我国SCI收录期刊SCR-IF相对较高,但仍有部分期刊的自引对影响因子没有任何作用,且我国SCI收录期刊的自引较少有人为操控。  相似文献   

3.
王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0):1048-1053
【目的】 比较研究“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影响力提升计划”)对其第一批资助的SCI收录期刊国际影响力水平的提升效果。【方法】 依据Web of Science《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3年和2016年数据,对2013年11月被“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的非新创办的SCI收录期刊和未受资助的SCI收录期刊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TC)、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国际影响力指数(Clout Index,CI)、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Average 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AJIFP)的变化及分区提升率。【结果】 受资助期刊和未受资助期刊TC、IF、篇均被引频次、即年指标、标准化特征因子、CI、国际他引TC和国际他引IF均显著提升(P<0.05),且受资助期刊被资助后AJIFP同样提升显著(P<0.05)。除即年指标和标准化特征因子的增幅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受资助期刊上述指标的增幅及分区提升率均显著高于未受资助期刊(P<0.05)。不同资助额度的受资助期刊间影响力指标的提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资助期刊在资助前后可被引文献数增加并不显著(P>0.05),降低幅度超过10%的期刊共6种(14.6%)。但未受资助期刊可被引文献量降低幅度超过10%的期刊占35.8%。【结论】 “影响力提升计划”1期资助效果显著。大部分受资助期刊影响力指标提升显著,但个别期刊影响力指标不升反降。受资助期刊的可被引文献量增加并不明显,有些期刊可被引文献量下降明显。不同资助额度对期刊影响力指标的提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入选PubMed数据库对提升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入选PubMed数据库对提升我国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分析加快医学期刊国际化的途径和策略。[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以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6种入选PubMed数据库和6种未入选PubMed数据库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和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SPSS20.0分别对期刊的国内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期刊在SCI数据库的被引频次做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入选PubMed的期刊在SCI数据库中的被引频次显著高于未入选PubMed的期刊(P<0.05),而两组期刊的国内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入选PubMed数据库对提升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医学期刊的国际化除加入SCI外还可考虑加入PubMed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我国SCI收录期刊国际合作出版情况及实行国际合作出版后期刊影响力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7—2016年与国外出版商有过合作出版经历的151种SCI收录期刊为研究对象,以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和分区等作为期刊影响力指标,对样本期刊的国际合作出版情况进行统计,探讨我国国际合作出版期刊的影响力变化。【结果】 我国SCI收录期刊的国际合作出版商主要有Springer、Elsevier和Wiley-Blackwell;一直是国际合作出版的期刊共118种,一直是国内出版的期刊共28种,国际合作出版期刊与国内出版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为2.01±2.04和0.91±0.52(P<0.001),即年指标分别为0.39±0.45和0.35±0.41(P=0.039),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566.3±1845.0和1335.8±1376.4(P=0.620),仅期刊总被引频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际合作出版与国内出版的Q1区期刊所占比例分别为24.6% 和0,Q2区期刊所占比例分别为21.2%和13.8%,且由国内出版变更为国际合作出版的期刊共27种,其中数据较全的10种期刊里,5种期刊影响力提升明显,1种期刊影响力提升幅度较小,4种期刊影响力略有下降,但幅度较小。 【结论】 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对中英对照发表SCI期刊来说,往往只有英文版是进入SCI索引。其他SCI期刊如果只引用其中文版,客观上导致了影响因子的损失。通过逐篇调查Acta Petrologica Sinica(APS)、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CJG-CE)2008年发表文章的参考文献,统计了2008年Science in China:Earth Sciences(SCES)在APS和CJG-CE的引用损失次数,计算了损失对影响因子、即年指标、5年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影响,发现损失对引证参数影响较大。分析了造成损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作为案例研究,本文可为其他中英对照发表期刊借鉴。  相似文献   

7.
全球性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作为科研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一直备受科研工作者和文献计量学家的关注。长期以来国内同仁认为,用SCI和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科研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国更为突出,被称为中国的"SCI现象"。通过对各国家和地区2001~2010年SCI收录期刊数量[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为统计工具,本文提到的SCI数据库收录期刊数均指JCR中的期刊数]变化情况、2009年SCI数据库收录的医学期刊网站公布影响因子情况和影响因子研究论文的产出量变化等的统计分析,以揭示全球范围内对SCI和影响因子用于科研绩效评价的认知状况。结果表明,SCI和影响因子不仅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备受关注,在欧美等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广泛用于学术评价的各个领域,被印度学者称为"影响因子综合征",被美国学者称为"影响因子神话综合征"。因此认为,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是全球性的,并呈现逐渐蔓延和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SCI用作科研评价指标的思考--学科分布对指标公正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出版的期刊引文报告(JCR)2001版报道的定量数据,对ISI收录期刊及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学科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按学科统计出对应的期刊数据及影响因子的最大值及平均值,并对每一学科中影响因子大于2、被引用次数大于3000的期刊予以统计分析。以具体数字说明这些指标在学科中分布极不均衡,如果简单绝对地使用SCI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指标将有碍于科学研究的正常发展,文章最后对SCI用于科研评价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9.
十余年来,我国SCI论文数至少有四分之一由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贡献。从1998到2005年,我国SCI源期刊的收录数量、主要文献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增长比例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表明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和水平呈上升之势。中国科技期刊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遏制学术腐败、造假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借鉴国外SCI肿瘤学期刊的先进办刊经验,调查分析了2006~2008年SCI收录的10种高影响力(IF>7)的SCI肿瘤学期刊,调查内容包括期刊的基本信息,文献计量学指标及数字出版等方面。对期刊新的评价指标——特征因子进行分析与讨论,最后探寻了国外高影响力的SCI肿瘤学期刊值得我国期刊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我国SCI收录期刊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国际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我国SCI收录期刊的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整体水平在国际上排名,为正确认识我国SCI收录期刊的情况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把我国(不含台湾省SCI收录期刊)与G7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新兴国家(韩国、印度和俄罗斯)2013年SCI收录期刊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2013年我国SCI收录期刊数(162种)位居11个国家中第6位,刊均被引频次位居第8位;我国SCI收录期刊刊均论文数相对较多、自引率相对较高、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分值较低;论著篇均引文数位居第7位,而综述篇均引文数位居第4位。【结论】我国SCI收录期刊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希望加入SCI期刊可从以下方面努力:期刊出版语言改为英语、减少期刊年均论文数、稿源丰富期刊可缩短出版周期或提高论文录用标准、严格控制期刊自引数量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CiteScore、CiteScore百分位与常用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评价其文献计量学特征,为指标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6年数据为基础,在Scopus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同拥有的学科中,考虑学科规模以及影响力的差异,选择4个学科的期刊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学科内分析CiteScore、CiteScore百分位与期刊常用文献计量学指标(SNIP、SJR、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影响因子百分位、标准特征因子、即年指标等)的相关性,在学科间分析CiteScore百分位与SNIP、影响因子百分位、标准特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在学科内,CiteScore、CiteScore百分位与上述指标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均小于0.05);在学科间,CiteScore百分位与影响因子百分位、SNIP、标准特征因子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均小于0.001)。【结论】 CiteScore可以和影响因子等文献计量学指标一样用于学术期刊的评价,CiteScore百分位也适用于期刊的跨学科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国SCI收录期刊整体和不同分区被引半衰期的国际对比情况。【方法】 将我国(不含台湾地区)SCI收录期刊与G7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新兴国家代表韩国、印度、俄罗斯SCI收录期刊被引半衰期整体及各分区(Q1~Q4)进行对比,并采用Spearman 对11个国家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我国SCI收录期刊被引半衰期不管是整体水平还是位居不同分区(Q1~Q4),均低于除韩国外的其他国家。除俄罗斯外,其他10个国家SCI收录期刊的被引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均具有相关性(均为P<0.05),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指标部分有相关性。【结论】 我国SCI收录期刊同仁要正确认识期刊被引半衰期的国际现状,调整下一步工作策略,如将出版语言改为英文、多发表国内外有创新性的论文、加入国内外大型数据库、开发并定向推送数字化产品等,促进我国SCI收录期刊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结合江苏省科技期刊发文、引文、作者、基金项目等元数据,结合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文献半衰期与h指数等文献计量学指标,综合分析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方法】 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2—2016年)为原始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比较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发文数量、篇均引文数量、篇均作者、作者地区分布、机构分布、篇均基金项目、论文选出比例、引用期刊数量、总被引次数、他刊引用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h指数。【结果】 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各个期刊在不同指标显示出自己的特点。【结论】 江苏省科技期刊表现出清晰的学术层级性,影响力不均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Friction的创刊实践为例,探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计划”项目对我国科技期刊的促进作用,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工作者分享办刊经验。【方法】 以Friction为例,结合摩擦学学科特点,探索创办国际一流英文科技期刊的经验。【结果】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D类和B类项目资助下,Friction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2016年6月正式被SCI收录,首个影响因子位于Q2区,并连续2次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荣誉称号。【结论】 Friction通过坚持自身办刊特色,建立高水平编委和审稿专家队伍,组织高水平稿件,提高稿件时效性,加强期刊的宣传与推广,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科技新闻     
我国75种期刊入选SCI《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达3.46月20日,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公布《期刊引用报告》,在我国约5000种科  相似文献   

17.
最新发布的SCI期刊引文报告简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科学基金》1997,11(4):298-300
为便于国内广大科学工作者将学术论文有选择性地向国际优秀科技期刊投送,扩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本刊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提供的刚刚出版的《1996 SCI期刊引文报告》,分学科、按刊物影响因子的大小将各学科的各种期刊进行排序并刊出,供科研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国际权威体育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及期刊自引、高被引论文和刊文类型等方面的特征,使用Wo S数据库和JCR的引文报告功能,对SCI收录的10种国际权威体育科学期刊的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种国际权威体育科学期刊影响因子为2.676~7.053,平均值达到4.189;通过高自引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的效果有限;研究论文(Article)和综述(Review)对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较高,但述评(Editorial)等文献类型对影响因子的贡献也不容忽视;高被引论文对期刊的影响因子作用巨大,因此编辑部应加强这类论文的选题和策划。  相似文献   

19.
载文量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影响因子与载文量的关系,本文使用偏相关分析技术对SCI JCR中生命科学19个领域的期刊进行了分析,分析时使用了刊期作为控制因子。结果发现,综述性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受载文量的影响。在研究性期刊中,当影响因子小于1的时候,所有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载文量无关;在影响因子大于1的情况下,8/19(42%)领域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载文量正相关,58%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载文量无关。影响因子受载文量影响的期刊,其影响因子【3.16±2.86(1019)】明显高于影响因子不受载文量影响的期刊,且刊期明显较短【1.6  相似文献   

20.
SCI昆虫学源期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SCI及SCI昆虫学源期刊作了介绍,根据SCI的影响因子提出了2003年国际上影响最大的15种昆虫学期刊,有助于指导中国的昆虫学期刊工作者了解SCI昆虫学源期刊并向其学习,也帮助昆虫学工作者投稿、阅读文献及订阅国际昆虫学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