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一部分是介绍“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但由于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较少涉及,因此许多教师常将它矮化为“非重点”,使得“三维目标”难以得到落实.显然,教师的这种边缘化处理有悖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启动的 2 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工程 ,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教学实验等内容 .2 0 0 1年 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 .2 0 0 1年 8月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上册 )》 ,供实验地区八年级 [或初中二年级 (三年制 )、初中三年级 (四年制 ) ]的学生第一学期使用 .同年10月又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 )》 .下面把我们在教材编写中的一些想法向中学物理教育界…  相似文献   

3.
沪科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是由华东地区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组研制的.编写组在长期的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了中学物理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形成了一支跨省区的、立志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志同道合的教授、博士、硕士、特级教师和教研员组成的中学物理教材的研究与编写队伍.早在1989年就合作编写出版了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编写了初中和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并已通过教育部审查,进入实验区实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实施物理课程标准已有几年时间,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适应新教材,探索课程标准如何贯彻落实.为此,教师对新教材进行交流、讨论和反思.笔者通过阅读美国中学普遍选用的综合理科教材《科学探索者》之《运动、力和能量》(以下简称《探索者》),从另一个角度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以下简称新教材)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实验教材(下称沪科教版),在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根据编写组确定的总的编写思想,各分册针对具体内容又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必修1的内容包含课程标准的两个二级主题、九个三级主题,其物理知识内容相当于传统教材的力、直线运动、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等几章.下面就必修1的编写思想和有关问题谈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采用统一《物理课程标准》的不同版本教材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实验.由于《物理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教材中习题的配置提出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即没有标准,因此每种教材习题配置的类型、测试目标、数量均不同.反映了不同教材的编写者对《物理课程标准》理解的不同,给教材的使用者,即教师与学生带来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教材改革首先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区试行,我们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作为必修课程的延续,理科班选用的是选修3-1、3-2、3-3、3-4、3-5系列.课标教科书在编写上真正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体教学思想,我们在具体的使用中真切地感受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做准备的新的教学理念在课标教科书中的渗透.但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感受和不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与原教材相比,有着巨大的进步,但新教材并非尽善尽美,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现就八年级《物理》上册中的几个知识的不足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2001年8月江苏省中小学物理教研室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和相关要求,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由刘炳升和李容任教材主编,开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下)两册,于2002年10月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苏科版”),并于2003年9月进入全国各课程改革实验区,目前正在江苏省五个市的实验区开展教材实验。“苏科版”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全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并努力实现着“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因此,“苏科版”教材的编写避免了把教材作为知识传承的唯一载体,担负起了更多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任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总趋向,新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培养目标,新课程改革中初中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罗太永 《中学理科》2007,(12):52-53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以下简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中,相当于序言的“科学之旅”的第一个标题是:有趣有用的物理.显而易见,《教材》对“有用的物理”是相当重视的,把它安排在第一节课、第一个标题的位置.确实,不管是科学技术领域,还是人们的平凡生活都离不开物理.《教材》用了不少的篇幅来说明“有用的物理”.笔者从科学技术、军事和国防等六大方面浅谈教材中的“有用的物理”.  相似文献   

12.
蒋金厚 《广东教育》2009,(10):47-47
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和《物理》(选修3-4),都在教材的最后一章安排了有关相对论的教学内容.可是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些内容把握不到位,使用的课时也不够,大多数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只作泛泛而谈.由于教师的不够重视,学生当然也不会去重视,学过之后也许就忘了.其实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是时空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是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编写的,教科书力图全面落实课程标准中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和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育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2006年第一版)在编排、内容体系及印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全书(理科)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7本教材共19章,其中《物理1》《物理2》为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其余3—1、3—2、3—3、3—4、3—5是选修部分.整套教材突出了科学性,加强了直观性,增强了趣味性,注重了灵活性,显示了实用性及生活性.  相似文献   

15.
沪科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物理3—1》,是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编写的.沪科教版教科书力图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对选修模块的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理念,认真贯彻和完成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育内容和任务,以实现整体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6.
江苏于2005年秋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3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与同行们交流.一、教材分析(一)本模块概述1.本章内容的地位与作用选修3-3属于热学内容,在整个高中物理体系中,相对比较独立.热学是研究与温度有关的热现象的科学,它从两个方面来研究热现象及其规律:一是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 ,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现在该书各册已经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 ,并且在实验区试用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物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对于广大的物理教育同仁来说 ,三维的“课程目…  相似文献   

18.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选修系列3的第2模块要求编写的,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束炳如与何润伟先生主编,供选修理工科的学生使用.其旨在通过电磁感应、交变电流以及传感器等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与电磁感应有关的物理学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思想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的技术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下面就教材如何落实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等方面,谈谈教材的编写思路和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20.
为了物理学科的严谨性与连续性,也为了更有利于高中学生开阔知识视野,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机械波”的内容中增补了惠更斯原理及利用惠更斯原理证明波的反射和折射(物理选修3—4《教材》P.33)这部分经典物理学内容。但笔者认为《教材》在惠更斯原理内容表述上欠周全,用惠更斯原理证明波的反射、折射的思路有失严谨,因此造成学生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也显得比较棘手。笔者提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