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2.
布莱特·哈特(1836-1902)是较早地将华人移民写进自己文学作品的西部"乡土文学"作家。哈特笔下的华人形象总是神秘诡异,不可捉摸。尽管如此,他却认为华人身上有着连美国人都自愧不如的优点,而且还借助幽默含蓄的方式,对当时美国西部白人对华人的种族主义言行和华人所遭受的各种歧视和迫害,表达出了强烈地嘲讽和深切地同情,这些在排华浪潮甚嚣尘上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都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同许多同时代的美国作家一样,囿于历史文化语境和社会心理需求以及作家本人生活经历和特殊创作习惯,哈特笔下的华人形象仍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夸张、歪曲、轻视甚至偏见的色彩,这些都共同构成了其内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在他的"补缺"假说中指出,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语境知识的干扰,从而出现"中式英语"或"哑巴英语"的现象。这一现象若能得到有效抑制,必将有助于学习者准确得体地使用英语。为此,可以在英语教学中,从儿童外语学习心理出发,探究多层多样的、富有画面的、有情感互动的语境活动,从而让语言形式和语境知识得以融合。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构体,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语用意义的产生是认知主体对认知语境假设不断建构、推理的过程,是一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该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语境角度探讨其对指令性言语行为的语用意义解释,从听者和说者两个角度分析认知语境在解释语用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语境分"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姿势、手势等等。  相似文献   

6.
从族群角度而言,移民群体相较本土居民,属于天然的社会弱势地位;而从形象学角度而言,"形象"是依照形象塑造者的自身需求、表达塑造者的欲望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因为历史的缘故,华人移民及其后裔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弱者感受"。本文选取了一些华人移民文学作品,结合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对文本里所塑造的移民"弱者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这些移民弱者形象的形成原因及背后隐藏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在学术界,对马基雅维里及其理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认识已渐趋一致,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作为西方现代性的开启者和奠基人,他的遗产成为解读和进入西方思想史的必经之路。在他的著作中,virtù(德性)成为理解和阐释他的思想的一个最关键的基本点。因而,从"修辞学语境"、"谱系学语境"和"社会语境"来正确解读马基雅维里的道德观,对于经历了西方道德观念的冲击且正遭遇自身观念变革难题的当代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境。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交际者、交际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四个方面;语言语境包括语篇衔接、互文性和线性序列三个方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就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码转换和文化传递的情境下,根据翻译目的,超脱语言的制约,突破历史文化差异的隔阂,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规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库切的小说《福》已成为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中"逆写帝国"的经典。论文通过解读库切的小说文本阐释斯皮瓦克对于后殖民理性的批判,对于西方知识权力阶层为他者代言时必然隐含的话语权力的批判。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相互佐证、相互阐释,论文力图阐明《福》的主旨在于:面对被砍掉"舌头"的礼拜五们,那些在知识-权力话语场域被褫夺了言说权力的他者,那些在现代性历史进程和现实语境中遭受伤害的沉默者,面对礼拜五们残损的身体和难以磨灭的历史创伤和心理创伤,知识分子、历史书写者和作家如何才能承担起政治和伦理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正一部《表现他者——澳大利亚小说中的中国人(1888-1988)》吸引我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欧阳昱,他在此书中对澳大利亚(又称澳洲)小说中的华人形象所做的分析,让我对澳洲文学及其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墨尔本见到欧阳昱后,经过多次接触,我对他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发现他个性坦诚率真,特立独行,有能力从文字中掘金,从容地在中英双语之间自如游走,浑身散发出强烈的文人和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比较文学异域形象学理论为依据,把电影<大地>放置于中国历史语境和西方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依次分析影片对主人公土地情怀的展现、对东方异国情调的描述、对部分人物形象的刻画、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运用和中国革命的讲述,深入认识这部电影对中国这一他者"形象"的展示,从而探析该影片折射出的美国社会文化心理和需求.  相似文献   

12.
韩旭 《甘肃教育》2004,(12):29-30
维索尔伦在其《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动态语境观。他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顺应论的角度全面探讨了语境的本质属性。他在顺应理论中指出,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维索尔伦将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交际语境包括:(1)说话人和听话人;(2)心理世界,它由说话人和听话入的个性、情感、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突破了传统语境的概念,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结构体,交际者通过经验或思维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即形成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具有解释和制约作用,对于隐喻意义的推倒和意义的筛选过程具有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纾是清朝末年优秀的文学翻译家,在他的译文中存在大量变译手法。从顺应论交际语境的物理世界方面看,这些变译是顺应了人们救国图存的目的;从社交世界方面看,是顺应了中国传统道德;从心理世界方面看,顺应了译文读者的心理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革命文学叙事的既定模式中,路翎创作对心理展现和精神探索的极度执迷,使他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显示出颇具"异端"色彩的"悖时"性特征。但从路翎心理展现的实际来看,他与革命文学主潮无论是原则性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上,还是具体的创作风格和最终旨趣上,始终保持着热烈的响应和密切的参与。"悖时性"和"趋时性"的矛盾、分裂感,在路翎的心理展现中其实以更为复杂的形态将所谓时代特质表现得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6.
库尔特·卢因和埃德加·沙因提出的文化力场说与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跨文化交际语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化语境内化于交际者内心,包含了文化产品、文化习俗与行为、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心理三个层次。文化顺应是一个瞬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交际者通过内心消化与反复协商,激活相关语境要素,顺应跨文化语境,推动交际的线性发展。文化顺应是一个反复的解冻→改变→封冻的过程,也是交际者积累跨文化知识和提高跨文化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把<论语>放在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可以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解释学视角,挖掘出孔子儒学中另一重可能的意义域:即孔子儒学中存在着他者哲学的向度.狭义地说,<论语>中的他者有三类范型,即师友、父母和圣人,他们分别属于差异性的他者、无限性的他者和理想性的他者.从他者哲学的视域看,"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论语>思想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在语言顺应论语境说的基础上对文学翻译心理语境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译者顺应自己和原作者及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以期为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语境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受到语用学综观的影响后,也逐渐从静态转变成了动态,从传统转向了认知。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了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而意义是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Verschueren将交际语境因素概括为语言交际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四大类,为言语交际及其相关语境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在现实的交际中,交际双方也应依赖语境,顺应各种因素的变化和调整,完美地达到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的巨大冲击。对此最为敏感、最先做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阶层。王蒙带着对时代的洞察力,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他笔下的倪吾诚是跨文化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有着明显的身份焦虑感。在现代性的文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世俗精神与文人情怀的冲突以及"他者"目光的干扰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