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技术难点也在不断出现,为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挑战,常规的地震资料叠后处理技术存在各种局限性,已经不能够解决许多复杂区的地质问题,如在构造复杂区构造成像不清,大倾角地区无法成像等。近年来,针对构造复杂区及大倾角地区,常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来解决构造复杂区构造成像及大倾角地区无法成像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波动方程辛几何算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流程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简述具有二阶精度的三维波场延拓保辛算子,结合复杂介质地震成像的实施流程,着重阐明:(1 )地震资料的相关预处理;(2 )2 5维叠前深度偏移速度估计;(3)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实现。还给出对SW地区 1 2 6km2 三维地震资料处理的算例。结果表明,该算法流程实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周纳 《内江科技》2010,30(1):87-87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地球物理信息处理技术的提高,帖邮票式的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早已成为过去,地震资料连片处理由叠后时间偏移发展到叠前时间偏移连片,甚至有叠前深度偏移连片处理的趋势,然而,在实际的连片处理资料中,存在着不同年代、不同仪器、不同观测系统及不同网格的原始资料,本文就不同网格的实际生产资料进行叠前道内插方法研究,探索出一套在不同网格下做好叠前道内插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震勘探工作的深入,在山地山前带、黄土塬、沙漠等近地表复杂区(图1),静校正成为制约地震勘探工作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在国家“十五”重点科研项目“矢量地震、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2001BA605A12)、国家“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课题“复杂构造地球物理配套技术”(2008ZX05019—005)、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研项目“复杂地区静校正技术”(2001—2003,1—2)、“西部复杂地质目标地震勘探技术”(2004—2005,0481020600)、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研项目“单尺度与多尺度网格层析静校正方法研究”(2009—05—100)等课题的支持下,开展了多轮次的复杂地表建模及静校正技术攻关,形成了空变时深关系曲线、模型约束初至折射。  相似文献   

5.
薛俊国 《今日科苑》2009,(11):143-143
三维地震勘探覆盖面虽然很广,但受埋藏深度及各种复杂条件的制约,其成果仅局限于推测之中。因此在采区投入初期,结合其它勘探资料及现有巷道揭露资料,对三维地震勘探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对采区后期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广泛应用,煤矿的安全生产对地震资料成果的依赖越来越大。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煤矿的工作面布置和安全生产。要想取得较好的地震资料,首先要做好三维地震试验工作,以三维地震勘探方法试验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为例,说明三维地震勘探方法试验对于取得较好的第一手野外地震数据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潜山内幕油藏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孟潜山是一个经过长期勘探的老油田,三维地震的重新处理运用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通过相干反演等方法求准了层速度,实现了共深度点叠加,使处理结果有所改观。处理后新剖面信噪比明显提高,潜山面反射清晰,内幕结构更清楚,断层清晰,同相轴连续性好,波组特征明显,可解释性强,主要目的层位和区段反射特征清楚。用新处理的三维资料解释结果,分别落实了府君山、龙山、雾迷山组顶面的构造,综合研究发现老井并未控制府君山组油藏的高点,并且龙山的构造也存在很好的圈闭,这是老资料未能发现的。根据地质综合研究结果,部署了滚动勘探井位,钻探后扩大了府君山组的含油面积,发现了新的含油层位——龙山组油藏,取得了潜山内幕勘探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以康北煤田DQ煤矿三维地震勘探岩性反演为例,介绍利用地震勘探反演技术解决煤层顶底板岩性问题。该技术是以测井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对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推算出波阻抗资料,进而计算煤层厚度,并对煤层顶底板岩性做出推断。通过部分资料验证,采用岩性反演技术解释的本区1号煤层的深度、厚度及其顶底板岩性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通过引进一些新的处理和解释方法、技术,针对当前我国中西部煤炭资源三维地震勘探存在的非均匀介质成像、山区静校正、共中心点散射、资料采集质量等问题,在山区开展煤田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研究工作,以期达到提高横向分辨率和断层、陷落柱等构造的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煤层采空区的形成机理及地质特征,分析地震勘探反射波在采空区的的特征,结合辽宁某煤矿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总结采空区在地震资料解释方面的特点及规律.为地震勘探采空区的解释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1.
杨强 《内江科技》2013,(8):39-40,38
本文从潜江凹陷蚌湖地区岩性油藏勘探现状出发,总结当前勘探的瓶颈为储层预测。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相应沉积相特征,通过沉积古地貌分析和地震属性分析、地震相分析、频谱成像等方法,将地质小层对比预测结果与地震储层预测结果相结合,精细刻画潜江组主要目的层的储层展布特征;应用地震属性约束建模法进行叠后波阻抗反演,并和叠前密度反演结果结合,应用法线距离方法来识别渗透性砂岩和盐岩,进而解决储层预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在地震勘探过程中,由于地层吸收、孔隙、流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震信号往往具有非线性、非平稳特征,即地震信号的频率成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本文利用基于小波谱分解的高精度的时频分析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取了相关的时频域的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在玉北1井三维工区,运用频率衰减梯度,结合总能量、叠前叠后反演、AVO属性、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国内外市场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人们对地震勘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震勘探开始进入以往被认为禁区的复杂地表区域,如山地、黄土塬以及冻土带。在该类地区地震资料处理的最大问题是静校正问题,常规的方法难以解决。PSGSEIS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成像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地震数据成像的质量,从而提高解释精度和准确度,并显著提高井位部署成功率,这使其对常规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替代性。目前国内相关企业均依赖国外进口软件,计算规模及速度均受很大限制,急需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平台。PSGSEIS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成像系统将成为该领域的创新型应用产品,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应用水平提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金牛能源邢台矿-210以浅9号煤三维地震勘探为例,说明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建筑物密集区的野外资料采集和资料处理方法及效果,此工作方法将对类似区域的地震勘探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由于中心点-偏移距-方位角空间分布不规则使得偏移结果存在成像假象,这中假象会影响到AVO分析的可行性。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对叠前数据进行振幅加权再进行叠前偏移,该方法在实际资料的应用,得到的资料更能体现含油储层振幅随偏移距增大而增大的AVO特征。  相似文献   

16.
石油地震勘探成果的管理和有效分析对重大油气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地震勘探资料具有数据种类多样、数据量大的特点,本系统采用了围绕物探项目为中心的多个专题数据库集成管理的方式,旨在建立油田地震勘探成果的一体化管理,解决物探成果的高效存储与综合查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三维地震勘探是把地震勘探方法扩展到三维空间的新技术。它是由于最近10年来数字地震仪和大型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适应勘探精度不断提高,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的迫切要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勘探方法。但是作为主要施工模型的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观测系统却普遍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本文主要把现在地震勘探施工中常用的三维观测系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论述分析,以便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实时情况采取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地震勘探资料的解释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最后阶段,它对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解释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油气等资源的勘探开发的进度、成本以及经济效益.在石油和天然气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地下构造解释和地层岩性特征,从地震数据中提取更多的信息描述的目的.用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来获得地震数据提取和分析地震属性信息.本文主要研究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地震属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构造圈闭评价  相似文献   

19.
山区地形变化大,基岩裸露,山谷内多冲积物地震施工困难,各种波的干扰严重,记录质量差。根据山区三维地震勘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三维地震的激发条件、接收条件、地震资料处理等常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及施工措施。以山西省某山区三维勘探为例,介绍了山区三维地震勘探施工方法及处理效果,为进一步开展山地三维地震勘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马在田地球物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辽宁法库人。1957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在反射地震学方法方面提出过许多独创性的原理和技术,对发展中国地震勘探事业具有重要作用。50~60年代提出以“突出地震反射标准层方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为华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代作为中国最大的地球物理计算中心的方法程序研究室负责人,领导和参与了创建中国大型计算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的工作。80年代着重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并受到国外地球物理界的重视。本项研究获得过国家科学进步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90年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震波传播与波场成像”的课题研究,在深度偏移方法和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的称号(1991)、上海市劳动模范(1991)、上海市科技功臣(1992)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