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青年党与“九·一八”后的抗日民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特殊历史时期 ,较早提出了停止内争、武装抗日和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组织国防政府的主张 ,积极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右翼政治态度的重大变化。但其阶级本性及对中共的敌视 ,使其抗日民主活动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独秀晚年的政治思想变化主要表现在:“九·一八”事变后由从事托派活动而转入抗日反蒋斗争;由诬蔑红军是游民、土匪、溃兵所组成转而承认红军是国民党所不能消灭的革命力量,从而提出了把抗日反帝斗争与国内人民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1932年被捕后,不论在牢狱中或在法庭上,揭露了国民党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欺压人民的反动行径,表明了自己为民主而斗争的坚强信念。“七·七”抗战全面爆发获释出狱后,由反蒋抗日转变到拥蒋抗日,并提出了个人对抗日救国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是个非常复杂的政治集团,党内派系林立,争斗不休。但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各派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问题上,态度不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由主张妥协到实行片面和消极的抗战方针,以冯玉祥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则坚决一贯主张抗日,以李宗仁为代表的国民党桂系实力派则主张“焦土抗战”,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系则实行“消极的守土抗日”,而以汪精卫为头子的亲日派则逐渐堕落为汉奸。国民党内各派对抗日问题上的这些分野,对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进程带来了一定影响,研究它对了解中国抗战全局有相当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党关系的演变直接表现为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抗日战争为中国各党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竞争的平台。在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上,国民党坚持“一党训政”,中共主张“联合政府”,中间党派呼吁“民主宪政”。国民党为抗衡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而接过中间党派“民主宪政”的旗帜。中共倡导“联合政府”要求与国民党分享国家权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间党派的政治利益。“民主宪政”与“联合政府”汇合,对“一党训政”形成强有力的挑战,这是战后中国走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人民民主国家发展道路最深厚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5.
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国民党、各民主党派共同组建“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一政治主张是中共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各种情况后提出的正确的政治主张,是中共废除一党专制、坚持多党合作、实行民主政治等一贯政治主张的反映。实际上,中共主张的“联合政府”也是一个由国民党领导的、各党派联合的、五权分离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取消了一党独裁,实行了民选的五权分离的“内阁制”,具有很强的新民主主义成分和因素  相似文献   

6.
:“牺盟会”和“战动总会”虽然都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政策的产物 ,都是曾经得到阎锡山支持和批准建立的、以不同方式贯彻中共抗日政治主张的组织 ,但两者的性质和特点又不完全相同。“牺盟会”是带有山西特色的群众抗日团体 ,“战动总会”则是中共与国民党第二战区阎锡山当局在共同认可的工作纲领基础上 ,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和影响下,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为反对国民党奉行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行径,于1943年3月,由抗敌后援会甘肃分会主任孙寿名发起,联络陕、甘、宁、青等省进步青年数十人,在平凉成立了“西北青年抗日民主促进会”(“西青会”),直属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领导。以“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为宗旨。会员分散在各自工作或居住地进行秘密活动,具体任务是联络吸收编余军人及进步青年,打入敌军或地方武装、地方政府中去,进行抗日反蒋民主宣传和掌握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的严重形势,党中央于八月召开了著名的“洛川会议”。会上提出了“在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和“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的政治主张。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号召下,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抗战爆发后,新四军开赴华中敌后战场,由于国民党借“合法”、“统一”等名义压制人民抗战力量的发展,以及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不良影响,广大干部群众对“合法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敢放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刘少奇到达华中后,全面论述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指出了建立和巩固合法政权的具体步骤,使华中抗日民主政权普遍建立起来,虽然刘少奇忽略了一定条件下合法形式的必要,但他的思想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我党统一战线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党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能磨灭的贡献。各民主党派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呼吁改革政治,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并提出各项主张.从而促进了国共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从而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杨虎城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他和张学良联合发动的西安事变,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功于国家民族”,被周恩来誉为“千古功臣”。一杨虎城倡导抗日,反对内战,联合红军,促进“三位一体”的形成,支持西北抗日救亡运动,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准备了条件。杨虎城“是国民党将领中首先倡导对日抗战的”爱国军人①。1933年,杨虎城大力援助冀察绥抗日同盟军,并将所部四十二师开赴华北参加抗战。杨虎城不仅主张抗日,而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是由工农苏维埃制度向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将介石国民党实行妥协投降的方针,他们节节败退,在短短时间内丢掉了大半个中国的国土。中国共产党实行坚决抗战的方针,把自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最前线,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英勇斗争,收回了大片国土,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继一九三七年九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华中、华东地区建立了苏北、淮北、鄂豫皖、苏中、淮南、皖中、浙东、苏南、湘鄂赣、河南区等十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东江、琼崖纵队在华南地区建立了东江、琼崖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广大民众要求抗日,国民党阵营也出现了一批主张抗日的军政界人士,他们纷纷向国内外宣传呼吁,或向南京政府请缨抗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救亡热潮。在此抗日声浪中,冯玉祥怀着满腔热情四处奔走,积极发表抗日主张,并以实际行动促成抗战大局,成为“风头一时  相似文献   

15.
说明:1941年和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准备对英美作战,对国民党进一步推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则集中主力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加紧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于1941年1月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根据地面积缩小了,人口从一亿下降到五千万以下,八路军由四十万减到三十万。抗日民主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时期。但是,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16.
1940年3月淮南在刘少奇和中原局一些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政权建立后,便着手推行减租减息的经济政策,以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在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时,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时间相对较晚,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一政策认识不成熟,还有日伪、国民党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人员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耐心细致地开导地主,同时组织力量反击日伪、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破坏。抗日民主政权根据淮南的整体形势,并借鉴其他根据地的经验形成了点面结合、典型试验的科学方法。这一政策的推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团结了地主阶级,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但某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以特别的视角、精辟的论断及切身践行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三三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度”。他致力于抗日政权民主化的早期实践,在“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坚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并从多层面积极推介宣传“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卓有成效的执政效能广为传扬。周恩来“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团结抗日力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新桂系首领白崇禧提出过“全国总动员”、开展“全面抗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独立自主”的抗日外交等一些有见地的抗日战略和战术主张,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文章就白崇禧的抗日战略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以此纪念国民党爱国将领为祖国的抗战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43——1944年间,国际国内军事政治形势的急剧发展,将中国迅速推向两个前途、两种命运抉择的紧要历史关头,改变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体现了我党在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上的某些新的特点:第一,由谋求  相似文献   

20.
(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号召,鼓舞了处在日本帝国主义血腥侵略威胁下的全国人民,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发动“西安事变”,派兵拘捕了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实行民主政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全国形势朝着有利于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向转变。一九三七年二月,国民党接受国共合作的建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革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巩固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