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琴 《现代企业教育》2008,(14):190-191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语言学家的主要研究课题。针对意义概念的理论基础,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和行为论先后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都有其合理性及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语言哲学意义理论观照下的中西译论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是西方语言哲学与翻译学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通过评述西方语言哲学中与翻译学相关的几种意义理论,分析中西译论中所蕴涵的意义观及其发展轨迹,可以提出西方语言哲学意义理论的发展影响着翻译学中的意义观。我们应该权衡其利弊,构建全面的合理的翻译学意义观。  相似文献   

3.
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正方兴未艾。研究者们在不同的领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模因在文化传承与进化、社会生活、语言教学等方面的意义。我国学者近几年也对模因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但把模因论与图式理论联系起来共同考察外语教学的成果较少见。文章尝试从模因论的视角讨论传统的教学法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如何重新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郭昕 《海外英语》2013,(3X):236-237
语言的意义是语义学、语言学和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古往今来,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义理论,其中,指称论是最基础的理论之一,为意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观点。指称论认为词的意义与词的指称对象有直接的联系,语言的意义与实在也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正和克服,理论仍然存在种种不足。现在,有些学者指出如果将人的因素纳入指称论的理论体系中并使其走向生活世界,可以使指称论的缺陷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弥补,并对理论本身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东西方语言风格论美学思想史上,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与我国齐梁年间刘勰的《心雕龙》,双峰并峙,前集大成,后启来世。他们都采用了整体观察、辨证认识的研究方法,其语言风格论美学思想的认识一致。当然,他们的语言风格论美学思想也有相异之处,这导源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化背景,折射出他们不同的美学旨趣。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实可溯源至古希腊哲学。不过,如果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作一番考察,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存在现代语言哲学的萌芽。本文正是从此点出发,考察了“言不尽意”论的现代哲学意义。并通过分析力图勾勒出其与现代语言哲学的共通之处及其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意义如何确定指称这一问题,一直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界和逻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摹状词论”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指称是由描述或反映其意义的摹状词确定的。“语境论”认为,语境是意义确定所指的决定因素。其实,这两派理论都有其合理因素,也有其缺陷,应当就此问题结合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论”把握三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指称论是西方语言哲学家首先提出并加以说明的意义理论之一。本文将对弗雷格和罗素的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加以陈述,分析罗素在指称理论上对弗雷格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课程论先后出现了活动课程论、结构课程论和人本课程论,它们的基本走向就是由偏重学科知识体系向偏重学习主体转变。西方课程论的嬗变凸现了西方课程论的心理学走向,这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观念变革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它预示了西方课程论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语言用法论,突破了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意义"指称论",认为语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主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语词的意义,强调语言使用的规则,揭示了语言和人类其他行为间存在的多维的、动态的、交互的关系,将语言的具体使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用法论本身存在缺陷,否认了语言所具有的指称外在事物的功能,而过于片面和绝对,走向了语言意义理论的相对主义之路;用法论也不能解释元语言的话语使用。  相似文献   

11.
功能论和冲突论是宏观社会学理论中长期对立的两种不同理论取向。怎样来实现这两大学派之间的理论综合至今仍是一个困扰着西方社会学家的难题。本文回顾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方面的有关论述,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中抽取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理论模式,并通过将其与功能论和冲突论相比较的方式来说明它对于我们解决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对立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广泛涉及到当代语言哲学的许多深层问题。本文通过对传统指称论,历史因果指称论和意向指称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得失的梳理,从而运用名称的内涵和因果历史链条以及指称的意向性中的合理因素,将语言的语法意义和语境意义、语言的本质意义和非本质意义、语言的现存意义和它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结合起来共同确定名称指称。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论中的作者论有主体性作者论、超主体性作者论和非主体性作者论几种主要形态。主体性作者论将作者本人的才能、情感、意志、生活经历和体验等看作其创作的支配性因素,典型代表有天才论、传记批评、情感论、直觉论以及体验论等;超主体性作者论则认为作者受到了外在于他或他无法控制的力量的支配,比如神、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等;非主体性作者论主要认为主体是一种语言的建构,受语言的支配,文本书写是一种语言的编织。  相似文献   

14.
本是从意义论的角度对庄子言意之论思路的清理。论首先分析性确认庄子意义论的实质是谈意义的源始之发生,而不是谈事实性状态中意义与陈言的关系,进而确认庄子言意论的内在意向是要不断地回返意义创生的本始,搜毁历史状态中的意义板结,为语言-意义的创造确定根基。由于上述确认,章廓清了中国后世极为发达的诗言意义论的地基;源源不绝的关于诗意特殊性的探索和创说何以能从“言不尽意”论中生发而来。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伦理思想可分为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两大潮流。张东荪系统分析了自然主义之快乐论、功利论、进化论和理性主义之克己论、直觉论、厌世论、自律论和完全论等派别之主要观点,对比研究了各派别之优缺点,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出了道德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和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6.
唯意志论是现代西方主流哲学之一,是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的滥觞。唯意志论的出现是西方意志论乃至整个哲学史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转型,含有不少合理因素。然而,唯意志论未能摆脱资产阶级的狭隘视野,从基本立场、方法到具体观点、结论都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缺陷和错误。唯意志论必然要被实践意志论所代替。  相似文献   

17.
模因这个术语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起初模因学在西方文化进化领域就广泛流行,渐渐地被应用到教学领域,研究者们将模因论与语言的起源、言语的交际行为、语言教学领域相结合进行可行性研究。模因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热点,模因理论对语言的发展研究及语言教学的具体操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们也能否让教师从语言模因论中受到启发,感知、理解并运用模因论来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格根是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社会建构心理治疗思想对西方传统心理治疗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格根从知识的社会根源、语言的中心地位、知识的实用价值和关系的重要存在等社会建构论的核心理念出发对传统心理治疗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心理治疗思想需要的实现从基础到灵活,从本质主义到意义建构,从专家权威到协同合作,从价值中立到价值相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意义一直是现代哲学和语言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语词是语言的基本意义单位,受不同语言哲学观的影响,语言研究中不同学科对语词意义的研究方法及侧重也不同。传统语义学对语词意义的研究始于意义的指称论,认为语词意义指示客观现实世界中的某事或某物;语用学则强调语境对确立语词意义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在生成语法中,语词的意义是依靠同其他词的句法结构关系建立的;而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研究表明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模糊语言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在自然语言中占相当的比重。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探讨了关联论和顺应论对模糊语言的解释力,同时指出认知语境影响着人们在使用模糊语言时的种种不同心态,而心态不同又影响着模糊语言的生成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