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隐士之于社会、自然与时间,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与生命体验。他们最终把自然看作是以灵的归宿和生存的价值为取向,并以此作为新的生命起点,重新审视和建构自我与社会、历史、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透过隐士的心路历程和由社会而自然的生命跨越,可以看出,隐士由社会而归自然的过程,是其社会意识淡化、自然意识强化而时间意识深化的过程,纵观这一过程,可揭示出隐士与自然情结的心理之谜。  相似文献   

2.
敬畏和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劳动教育的前提和条件."自然"蕴含"生命""生长"等含义,教育必须敬畏、尊重、回归和效法自然.劳动教育是出于自然、通过自然和为了自然的物质交换、社会文化交往活动.极端工具主义的教育导致人与自然割离,因此,劳动教育需要治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有机的、融合的、全息的和谐关系.资本逻辑使人类社会无节制地控制和占有自然,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创制自然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公平机制,提升社会的自然情感和态度,实现自然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总之,真正的劳动教育是体现和遵循生态理性和生态情感,实现自然的解放,遵从"保护第一"之自然生态原则的育人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追溯人和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不难看出,人和社会是自然的产物,是在自然中起源和发展的,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特有的属性。而体育教学是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样具有自然属性。但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这种自然属性逐渐被人们所淡忘,随之而来的就是体育教学极度追求运动项目的竞技因素,并不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过程和目的在于改造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改造世界的技术,也就至少有三类,即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思维)技术。社会技术是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都属于技术大家庭中的成员,但同时又有质的区别,社会技术具有规范性、系统性、主体际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骆俊明 《湖南教育》2004,(14):24-24
关注点:自然、社会、人文关注自然。语文课程应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由此产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关注社会。这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是语文课程的源头活水。社会性资源是指生活世界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语文课程应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展开。为了塑造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我们应让中小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具有人生意义、人生哲理、人生经验的社会生活,是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6.
一、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社会的现代化包括  相似文献   

7.
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人不是作为生物学的个体或群体,而是以社会成员的资格同自然相交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无非是从人的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角度来把握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无非是从物质交换角度来把握的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重叠的、不可分割的。离开社会来考虑人同自然的费尔巴哈主义是错误的,但企图把自然完全溶解于社会之中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8.
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属性。在人身上,这三种属性是彼此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中同时渗透着社会和精神的因素,具有社会和精神的表现形式;(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但社会的存在又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和条件,同时也离不开意识的参与和作用;(三)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精神属性,但人的意识必须以人的自然存为基础,同时人的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和反映。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特殊形态,自然和社会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并阐述了社会健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形成都与其特定的文化生境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地理环境是这一艺术形式形成的基本条件,人文社会环境是这一艺术形态发展及变迁的因素。探讨桑植民歌的生成背景,得出桑植民歌是当地各族人民在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最动听的旋律,它是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互动制衡运行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是当地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文社会环境是当地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道德的进化分为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生物进化是社会进化的基础,社会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延伸和补充。道德的自然属性是道德个体通过生物进化获得的对事物的评价体系,道德的社会属性是道德个体通过社会进化获得的对事物的评价体系,这两种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德的社会属性是在实现自然属性的过程中产生的,没有道德的自然属性就没有道德的社会属性。道德的社会属性是对道德的自然属性的补充和超越。道德的社会属性和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社会属性为不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是产生文化冲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内容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文内容定位在“社会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联系的纽带,它使人类认识自然、陶冶自然、感悟自然。欣赏这些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自豪感。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发展哲学的两大中心主题。人同自然的关系不过是自然同自身的关系,人理应与自然达成和谐一致,超越人对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两歧逻辑;同时,自然又是人本学的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的特定反映。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关系相互指称、密切相联,没有自然人无以立足,没有社会人无以显现其本质,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本质上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合理解决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自然观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内容,自在自然能够不断地向人化自然转化。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类社会内部正常的新陈代谢关系的断裂,而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则是恢复和维持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实现人类社会内部“和解”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解”的最终答案。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过程和目的在于改造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改造世界的技术,也就至少有三类,即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思维)技术。社会技术是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都属于技术大家庭中的成员,但同时又有质的区别,社会技术具有规范性、系统性、主体际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文学即人学。一般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都是一定人文社会和自然社会的反映。好的文学作品自然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治道是以自然道德之质与社会仁礼之文的对立为理论根据,本文也以质与文的对立为切入点,探讨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基本涵义和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老子认为社会仁礼之文是对自然道德之质的破坏与消减,因此主张尚质去文,以法自然、不妄为和清静简政、不扰民为“无为”的根本准则。统治者和管理者的“无为”是整个社会全体“无不为”的前提。老子治道虽有将自然之质与社会之文绝对对立的局限性,但“无为而治”、尚质去文的思想中蕴含着君民平等、民众自治和统治者与管理者应遵循社会自然之质,尊重自然秩序,强调治道的客观规律性等对现代社会仍富有启发性的积极意义,以及与现代化系统论相通的系统管理观念。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什么?其构成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还是自然与社会的综合?目前一般都认为.所谓人性就是存在于人的本身并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属性,它通过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给人性下这样一个笼统的定义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理解人性的构成要素和这些要素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共同普遍性问题。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或人的社会属性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人性应该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包容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性的概念。一、人的社会属性是根植于生产劳动基础之上的复杂体系人的社会属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态学的环境哲学理念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生态学是一种辩证自然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认识自然("第一自然")与社会("第二自然")是大自然内在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生态学认为,我们人类当今所面临的所有生态问题,都根源于深层的社会问题。一个以"要么增长,要么死亡"为基础并将其作为普遍规则的社会,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影响。社会生态学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寻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生态化,建设一个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要私所社会与自然割裂开来,要私所社会简单地等同于外在自然,因此,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抽象的社会概念。事实上,社会是一种采取社会历史形式运动着的自然存在,它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又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社会既同自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又同自然有着千丝尤缕的联系。在实践的基础上,人-自然-社会三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